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5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联合收割机(combine)等的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如下结构设置具有植株根侧运送装置和穗尖侧运送装置且从送料链接收脱粒后的排出秸杆并继续向后方运送的排出秸杆运送装置,并从运送终端侧驱动该排出秸杆运送装置(参考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55827号公报然而,现有的从运送终端侧驱动的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穗尖侧运送装置的全长较长,在脱粒装置的后部需要配置该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较大空间,滚筒室的空间受到限制。 因此,难以在滚筒室设置特长的脱粒滚筒,存在着脱离效率降低的可能性。此外,穗尖侧运送装置的终端部面向到排出秸杆处理装置的排出秸杆切割机的上侦U。因此,尤其是存在着排出秸杆的穗尖缠在穗尖侧运送装置的终端部,从而无法高效地向排出秸杆切割机供给排出秸杆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消除上述问题点。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S卩,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为一种脱粒装置,其中,在具有脱粒滚筒(12)的滚筒室(10)的下方设有摆动筛选装置(21),在所述滚筒室(10)的左右一侧设有禾杆运送用的送料链(18),并且,设有从该送料链(18)的运送终端部接收脱粒后的排出杆并继续向脱粒装置的外部运送的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在该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下侧设有吸引所述摆动筛选装置(21)上的尘埃的吸引排尘风扇(90),所述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具备植株根运送装置(81)和穗尖运送装置(61),所述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运送终端部面向配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的排出秸杆切割机(96)的上方,所述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所述吸引排尘风扇(90)的旋转轴(90A)的前侧上方。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为,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设有壳体
(91),所述壳体(91)包括覆盖所述吸引排尘风扇(90)的前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91A)和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上侧的上表面(91B),所述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倾斜面(91A)的后侧上方。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为,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脱粒装置,所述壳体(91)的上表面(91B)为水平的、或者平缓地向后下方倾斜。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为,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脱粒装置,所述穗尖运送装置(61)设置成相对于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前侧的倾斜面(91A)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为,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脱粒装置,设于所述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并驱动该穗尖运送装置¢1)的穗尖驱动轴(63A)与设于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并驱动该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植株根驱动轴(83A)相连结。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为,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脱粒装置,所述穗尖运送装置(61)的运送起始端侧的部位构成为以设置于该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侧的穗尖驱动轴(63A)为中心上下转动自如。发明效果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将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吸引排尘风扇(90)的旋转轴(90A)的前侧上方,该吸引排尘风扇(90)配置于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下侧,因此,能够将脱粒装置的整体高度抑制得较低。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倾斜面(91A)的后侧上方,因此,能够防止排出秸杆的穗尖与倾斜面(91A)的干涉,能够将穗尖可靠地运送到倾斜面(91A)的后方。 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壳体(91)的上表面(91B)设置成水平、或者平缓地向后下方倾斜,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由穗尖运送部
(60)运送的禾杆的穗尖运送到排出秸杆切割机(96)的上方,能够防止运送时的停滞。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穗尖运送装置¢1)设置成相对于倾斜面(91A)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的姿势,因此,能够顺畅地从送料链(18)接收排出秸杆,并且能够防止排出秸杆的运送姿势混乱。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设于穗尖运送装置¢1)的后部并驱动该穗尖运送装置¢1)的穗尖驱动轴(63A)与跟该穗尖驱动轴(63A)同轴且设于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并驱动该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植株根驱动轴(83A)相连结,并一体地驱动,从而能够减少运送时产生的排出秸杆缠在驱动轴(63A、83A)的情况,能够使穗尖运送装置(61)和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安装结构变得简易,还能够削减制造成本。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起始端侧的部位构成为以设置于运送终端侧的穗尖驱动轴(63A)为中心上下转动自如,因此,能够与脱粒后的排出秸杆的量对应地、简易地改变穗尖运送部(60)的倾斜角度。


图I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纵剖视图。图6是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放大左侧视图。图7是联合收割机的横剖视图。图8是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图9的(a)是穗尖运送装置的左侧视图,(b)是植株根运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0是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后视图。标号说明3 :脱粒装置;10 :滚筒室;12 :脱粒滚筒;13 :脱粒滚筒轴;15:禾杆供给口;
16:喂入口;17:排出秸杆口;18 :送料链;20 :筛选室;21 :摆动筛选装置;25 :扇车;28 : 一次流槽;29 : 二次流槽;32 :排尘处理筒;42 : 二次处理筒;50 :排出秸杆运送装置;60 :穗尖运送部;61 :穗尖运送装置;62 :前部从动链轮;63:后部驱动链轮;63A :穗尖驱动轴(驱动轴);72 :传动装置(齿轮箱);72A :输入轴;72B :输出轴;73 :第一连结轴;74 :第二连结轴;75 :第一穗尖引导杆;78:第二穗尖引导杆;80 :植株根运送部;81 :植株根运送装置;82 :前部从动链轮;83 :中间部驱动链轮;83A :植株根驱动轴(驱动轴);84 :后部从动链轮;88 :植株根夹持引导杆;90:吸引排尘风扇;90A :旋转轴(轴);
91 :壳体;9IA :倾斜面;91B:上表面;95 :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6 :排出秸杆切割机。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另外,为了容易理解,权宜地示出方向并说明,然而并不由这些说明限定结构。 就联合收割机而言,如图I 图4所示,在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架I的下侧设有具有用于在土壤面行驶的左右一对履带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架I的上方左侧设有进行脱粒和筛选的脱粒装置3,在脱粒装置3的前侧设有收获田地的禾杆的收割装置4。利用收割装置4收割的禾杆由供给运送装置8运送至脱粒装置3,利用脱离装置3脱粒和筛选过的谷粒被储存在设于脱粒装置3的右侧的谷物箱5,所储存的谷粒由排出筒7排出到机外。此外,在机体架I的上方右侧设有具备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座位的操纵部6。如图5、图7所示,脱粒装置3在前侧上部具备进行禾杆的脱粒的滚筒室10,在滚筒室10的下侧具备进行脱粒后的谷粒的筛选的筛选室20。此外,通过滚筒室10脱粒后的排出秸杆在利用送料链18运送到后方后,由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从送料链18接收,并由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进一步运送到后方,然后从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终端部落下到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并由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排出秸杆切割机96零碎地截断后,排出到机外。(滚筒室)在滚筒室10,具有多个滚筒弓齿11的脱粒滚筒12被轴支承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脱粒滚筒轴13。并且,在滚筒室10的前板IOA的左侧下部开口形成禾杆供给口 15,在左板IOB的下部沿脱粒滚筒12开口形成与禾杆供给口 15连通的喂入口 16,在后板IOC的左侧下部开口形成与喂入口 16连通的排出秸杆口 17。此外,沿着喂入口 16在滚筒室10的左板IOB的左侧设有送料链18,该送料链18夹持由供给运送装置8扬起运送的禾杆的植株根并向后方运送。(筛选室)在滚筒室10的下侧设有筛选室20,该筛选室20用于将从滚筒室10漏下的脱粒处理物筛选为谷粒和谷粒以外的秸杆屑等。在筛选室20的上部设有摆动筛选装置21,在筛选室20的下部从前侧向后侧设有向摆动筛选装置21吹送空气的扇车25 ;回收从摆动筛选装置21漏下的谷粒的一次流槽28 ;以及回收从摆动筛选装置21漏下的附着有枝梗等的谷粒的二次流槽29。另外,由一次流槽28回收的谷粒被转移至谷物箱5,由二次流槽29回收的谷粒等被转移至二次处理室40。摆动筛选装置21由以下部分构成配置于扇车25的上方的转移搁板22 ;配置于转移搁板22的下游侧的固定滤筛23 ;以及配置于固定滤筛23的下游侧的逐稿器(strawrack)24。转移搁板22只要能够将从滚筒室10漏下的谷粒转移至配置在下游侧的固定滤筛23即可,可以使转移搁板22的后部向后下方倾斜,或者在转移搁板22的上表面设置突起或凹凸。固定滤筛23是筛选由转移搁板22转移到的谷粒或从滚筒室10直接漏下的谷粒和秸杆屑等异物的筛,该固定滤筛23沿摆动筛选装置21的摆动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平行地并列设置有多个固定滤筛部件,所述固定滤筛部件由形成为下游侧位于比上游侧靠上方的位置的倾斜姿势的薄板状体构成。逐稿器24是从未从固定滤筛23漏下的比较大的秸杆屑中筛选附着有枝梗等的谷粒等的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摆动筛选装置21由转移搁板22、固定滤筛23和逐稿器24构成,然而为了有效地筛选谷粒和秸杆屑,也可以在固定滤筛23和逐稿器24之间设置可动滤筛。可动滤筛是筛选从固定滤筛23转移来的谷粒的筛,该可动滤筛沿摆动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平列地并列设置有多个滤筛部件,所述滤筛部件由以下游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薄板状体构成。在扇车25的送风口 26设有利用送风分配件27上下地形成的上侧风路26A和下侧风路26B。此外,在设于送风口 26的后侧的一次流槽28的内部,配置有与谷物箱5连通的螺旋传送带式的一次传送带28A,在二次流槽29的内部,配置有与二次处理室40连通的螺旋传送带式的二次传送带29A。(排尘处理室)滚筒室10的右侧后部与排尘处理室30连通,在排尘处理室30的内部沿前后方向轴架设有排尘处理筒32,该排尘处理筒32在外周面具有螺旋叶片体31。在利用旋转的排尘处理筒32 —边向后方运送一边将形成为块状的被处理物分解的过程中,被供给到排尘处理室30的被处理物漏下到摆动筛选装置21的固定滤筛23上,或者在达到排尘处理室30的终端部后被排出到摆动筛选装置21的固定滤筛24上。( 二次处理室)在排尘处理室30的前侧设有用于处理并还原二次物的二次处理室40。在二次处理室40的内部轴架设有二次处理筒42,该二次处理筒42在外周面具备断续的螺旋叶片41。被供给到二次处理室40的二次物由旋转的二次处理筒42 —边向前方运送一边分离为谷粒和枝梗,并从二次处理物还原口落下到摆动筛选装置21的转移搁板22,与来自滚筒室10的被处理物汇合并被再次筛选。(排出秸杆运送装置)如图5 图8所示,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包括向后方运送排出秸杆的穗尖的穗尖侧的穗尖运送部60和夹持排出稻杆的植株根并向后方运送的植株根侧的植株根运送部80。(穗尖运送装置)穗尖运送部60包括穗尖运送装置61、第一穗尖引导杆75和第二穗尖引导杆78构成,如图9 (a)所示,穗尖运送装置61在前部从动链轮62和后部驱动链轮63上卷绕有链条64。此外,在链条64上,每个预定间隔枢轴连接立起和倒伏自如的运送悬臂(” V )64A,利用运送悬臂64A的引导部件,在穗尖运送装置61的下侧的运送路径处,运送悬臂64A立起,在穗尖运送装置61的上侧,运送悬臂64A倒伏并移动。另外,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利用形成有长孔66A的托架66以上下调整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从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左侧前部向右侧前方延伸的框架65,此外,在托架66的上部形成供框架65贯通的槽66B,从而能够使穗尖运送装置61的前部以后部驱动链轮63的穗尖驱动轴(驱动轴)63A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旋转。如图6、图10等所示,穗尖运送装置61配置成向后上方倾斜,穗尖运送装置61的前部面向运送方向的送料链18的下方,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相对于包围吸引排尘风扇90的壳体91的倾斜面91A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并面向倾斜面91A的终端部附近。此外,穗尖运送装置61的终端部在侧视时位于轴支承吸引排尘风扇90的旋转轴(轴)90A的前侧附近。进而,位于穗尖运送装置61的前部的穗尖链条作用起始端部68 (排出秸杆的穗尖与运送悬臂64A的接触位置)相对于位于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前部的植株根链条作用起始端部86 (排出秸杆的植株根与链条85的接触位置)设在前侧下方,并且该穗尖链条作用起始端部68被设置在比将滚筒室10的后板IOC从后侧投影而形成的下端部稍靠下方的位置。如图8等所示,穗尖运送装置61被配置成从穗尖运送装置61的前部朝向后部向·送料链18相反侧倾斜,并且与植株根运送装置81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穗尖运送装置61的前部面向滚筒室10的排出秸杆口 17的附近,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面向吸引排尘风扇90的上表面9IB的左右中间部的前部。如图8等所示,轴支承滚筒室10的脱粒滚筒12的脱粒滚筒轴13的旋转被传递至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驱动链轮63。发动机的旋转经由设于滚筒室10的前板IOA的前侧的齿轮箱14传递至脱粒滚筒轴13,脱粒滚筒轴13的旋转经由传送带70C传递至齿轮箱72,该传送带70C卷绕在带轮70A和带轮70B上,所述带轮70A由延伸至滚筒室10的后板IOC的后侧的脱粒滚筒轴13轴支承;所述带轮70B由传动装置(齿轮箱)72的输入轴72A轴支承,所述传动装置(齿轮箱)72被设于排尘处理室30的左侧的框架71支撑。此外,传送带70C与滚筒室10的后板IOC大致平行地设置。传递到齿轮箱72的旋转经由第一连结轴73传递至穗尖运送装置61,该第一连结轴73 —端与齿轮箱72的输出轴72B连结,另一端与轴支承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驱动链轮63的驱动轴63A连结。此外,轴支承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驱动链轮63的驱动轴63A利用第二连结轴74与轴支承植株根运送部80的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驱动链轮83的植株根驱动轴(驱动轴)83A连结,传递到齿轮箱72的旋转经由第一连结轴73、后部驱动链轮63的驱动轴63A和第二连结轴74传递至植株根运送装置81。如图6等所示,第一穗尖引导杆75在穗尖运送装置61的右侧下方与穗尖运送装置61大致平行地向后上方倾斜地配置,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面向运送方向的送料链18的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并延伸至送料链18的上方,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中间部与穗尖运送装置61大致平行地延伸,并面向包围吸引排尘风扇90的倾斜面91A的终端部,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后部在吸引排尘风扇90的上表面91B的上侧平缓地向后下方倾斜。此外,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在从位于穗尖运送装置61的左侧的上端部向下方延伸后,在向右侧倾斜的同时,向后上方急剧地倾斜并延伸至穗尖运送装置61的右侧且达到中间部。另夕卜,第一穗尖引导杆75由钢材等金属材料形成。
位于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 (排出秸杆的穗尖与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接触位置)相对于位于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前部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排出秸杆的穗尖与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接触位置)和位于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 (排出稻杆的植株根与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接触位置)设置得靠下方,此外,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相对于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和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设置得靠后方。另外,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相对于穗尖运送装置61设置得靠右侧下方。如图8等所示,第一穗尖引导杆75被配置成在穗尖运送装置61的右侧与穗尖运送装置61大致平行地从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朝向后部向送料链18相反侧倾斜。此夕卜,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面向滚筒室10的排出稻杆口 17的附近,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后部面向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前侧附近。

如图6等所示,第二穗尖引导杆78在穗尖运送装置61的左侧下方与穗尖运送装置61和第一穗尖引导杆75大致平行地向后上方倾斜地配置,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前部面向运送方向的送料链18的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并达到送料链18的上方,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后部面向吸引排尘风扇90的壳体91的倾斜面91A的终端部附近。此外,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前部相对于吸引排尘风扇90的倾斜面91A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后部被设置成到在侧视时比轴支承吸引排尘风扇90的轴90A靠后方的位置附近为止。另外,第二穗尖引导杆78由钢材等金属材料形成。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被设置成相对于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靠下方,且相对于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靠上方,此外,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被设置成相对于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靠后方,且相对于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靠前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机体的上侧朝向下侧依次设置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从机体的前侧朝向后侧依次设置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第二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9、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如图8等所示,第二穗尖引导杆78被配置成在穗尖运送装置61与植株根运送装置81之间与穗尖运送装置61大致平行地从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前部朝向后部向送料链18相反侧倾斜。此外,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前部面向滚筒室10的排出秸杆口 17的附近,第二穗尖引导杆78的后部相对于穗尖运送装置61稍向后方延伸,并设置成到吸引排尘风扇90的壳体91的上表面91B为止。(植株根运送装置)植株根运送部80包括植株根运送装置81、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如图9 (b)所不,植株根运送装置81在前部从动链轮82、中间部驱动链轮83和后部从动链轮84卷绕有链条85。另外,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利用形成有长孔87A的托架87以上下调整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从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左侧前部向右侧前方延伸的框架65,此外,在托架87的上部形成有供框架65贯通的槽87B,从而能够使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前部以中间部驱动链轮83的驱动轴87A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旋转。如图6等所示,植株根运送装置81配置成相对于穗尖运送装置61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前部面向运送方向的送料链18的上方附近,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后部面向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上侧。如图8等所示,植株根运送装置81被配置成从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前部朝向后部向送料链18相反侧倾斜。此外,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前部面向送料链18的右侧附近,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后部在吸引排尘风扇90的壳体91的上表面91B延伸并面向排出稻杆处理装置95的右侧后部。如图6等所示,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被配置成在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下侧与植株根运送装置81大致平行地向后上方倾斜,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面向运送方向的送料链18的下方,向后上方倾斜并达到送料链18的上方,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后部延伸至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的后侧为止,并面向作为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排出秸杆切割机96的上侧旋转切割刃96A的上侧。此外,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从下端部大致垂直地向上方延伸,向后上方急剧倾斜并到达后部。另外,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由钢材等金属材料形成。如图8等所示,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被配置成在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下侧与植株根运送装置81大致平行地从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朝向后部向送料链18相反侧倾斜。此外,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沿送料链18的右侧延伸,越过滚筒室10的后板IOC并面向脱粒滚筒12的后部,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前部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被设置成相对于脱粒滚筒12的终端部靠前方,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后部面向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的上侧旋转切割刃96A的上侧。另外,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的植株根作用起始端部89被设置成相对于穗尖运送装置61的穗尖链条作用起始端部68靠下方,植株根夹持引导杆88被设置成在侧视时在比第一穗尖引导杆75的前部的第一穗尖作用起始端部76靠后方处相对于送料链18靠上方。(排出秸杆运送装置的运送速度) 发动机的旋转经由省略图示的齿轮箱传递至送料链18,如图6所示,使送料链18以周速度Vl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如前所述,发动机的旋转经由齿轮箱72传递至穗尖运送装置61和植株根运送装置81,如图6所示,使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链条85以周速度V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穗尖运送装置61的链条64以周速度V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夕卜,传递到齿轮箱72等的转速能够由设于操作部6的中央控制装置分别控制,通过改变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驱动链轮83等,从而能够任意地设定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链条85的周速度V2,通过改变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驱动链轮63等,从而能够任意地设定穗尖运送装置61的链条64的周速度V3。为了将在滚筒室10脱粒后的排出秸杆有效地从送料链18转移到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并进行运送,优选的是,将速度分别设定为“送料链18的移动速度Vl <链条85的移动速度V2 <链条64的移动速度V3”或者“送料链18的移动速度Vl =链条85的移动速度V2 <链条64的移动速度V3”,更为优选的是,将速度分别设定为“送料链18的移动速度Vl<链条85的移动速度Vx2 <链条64的移动速度Vx3”或者“送料链18的移动速度Vl =链条85的移动速度Vx2 <链条64的移动速度Vx3”。另外,移动水平速度Vx2为移动速度V2的前后方向的水平速度,移动水平速度Vx3是移动速度V3的前后方向的水平速度,通过"Vx = Vcos Θ ( Θ为链条与假想水平方向线所成的角度)”算出。(吸引排尘风扇)如图5所示,将脱粒和筛选时产生的秸杆屑等吸引并排出到机外的吸引排尘风扇90沿左右方向、轴架设于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下侧且滚筒室10的后侧。吸引排尘风扇90由下部开口形成有吸尘口的壳体91覆盖。壳体91由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前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91A和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上侧并水平或者平缓地向后下方倾斜的上表面91B形成。(排出秸杆处理装置)
在脱粒装置3的后侧配置有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该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沿左右方向、轴架设有多个排出秸杆切割机96。利用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运送到后方的排出秸杆从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终端部供给到排出秸杆处理装置95。排出秸杆切割机96包括一对上侧旋转切割刃96A和下侧旋转切割刃96B构成,由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供给的排出秸杆在通过一对旋转切割刃96A、96B之间时被零碎地截断后排出到机外。一对旋转切割刃96A、96B的外部侧由罩覆盖,此外,在上侧旋转切割刃96A的前侧设有切割秸杆引导板97,该切割秸杆引导板97引导切断后的排出秸杆的切断秸杆屑向后方落下。切割秸杆引导板97的上部与上侧旋转切割刃96A的下部设置于大致相同高度,切割秸杆引导板97的下部设置得相对于下侧旋转切割刃96B的下部靠下侧。
权利要求
1.一种脱粒装置,其中,在具有脱粒滚筒(12)的滚筒室(10)的下方设有摆动筛选装置(21),在所述滚筒室(10)的左右一侧设有禾杆运送用的送料链(18),并且,设有从该送料链(18)的运送终端部接收脱粒后的排出杆并继续向脱粒装置的外部运送的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在该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的下侧设有吸引所述摆动筛选装置(21)上的尘埃的吸引排尘风扇(90),所述脱粒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出秸杆运送装置(50)具备植株根运送装置(81)和穗尖运送装置(61), 所述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运送终端部面向配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的排出秸杆切割机(96)的上方, 所述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所述吸引排尘风扇(90)的旋转轴(90A) 的前侧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所述脱粒装置设有壳体(91),所述壳体(91)包括覆盖所述吸引排尘风扇(90)的前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91A)和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上侧的上表面(91B), 所述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倾斜面(91A)的后侧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91)的上表面(91B)为水平的、或者平缓地向后下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所述穗尖运送装置(61)设置成相对于覆盖吸引排尘风扇(90)的前侧的倾斜面(91A)平缓地向后上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设于所述穗尖运送装置(61)的后部并驱动该穗尖运送装置¢1)的穗尖驱动轴(63A)与设于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中间部并驱动该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植株根驱动轴(83A)相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粒装置,其中, 所述穗尖运送装置¢1)的运送起始端侧的部位构成为以设置于该穗尖运送装置(61)的运送终端侧的穗尖驱动轴(63A)为中心上下转动自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能够减少排出秸秆的停滞而顺畅地向后方运送。上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使植株根运送部(80)的植株根运送装置(81)的运送终端部面向配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的排出秸秆切割机(96)的上方,并且将穗尖运送部(60)的穗尖运送装置(61)的运送终端部配置于配置在排出秸秆运送装置(50)的下侧的吸引排尘风扇(90)的旋转轴(90A)的前侧上方。
文档编号A01F17/02GK102845192SQ20111029802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9日
发明者渡部宽树, 里路久幸, 竹内贤一朗, 水岛淳, 上加郁朗 申请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