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

文档序号:119645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标志放流标记技术方法,尤其涉及到利用贝类贝壳进行缺刻标记的方法,适宜应用于海水及淡水双壳类、腹足类等具有石灰质外壳贝类的标志放流。
背景技术
关于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以及人为培育动物后释放于野外环境中,常常采用标记回捕技术进行跟踪调查。对于陆生兽类及鸟类尚比较容易,可以采用脚环、项圈、烙印等方法。对于水生动物则比较麻烦,常用的方法有体外挂牌标记、剪除肢体标记、烙印标记、荧光染色标记、不同体色标记、体内埋植标记、分子生物学标记等若干类型。申请号为 200820056521、200820158115、200910157166、200910157167、200910157168、 200910157169、200910231048、200920070364、201010196300、201010264546、201010519288 等相关专利技术涉及到水生动物的相关标志放流,这些专利涉及到前述的荧光标记、体外挂牌标记、分子生物学标记、体内埋植标记等技术,涉及到的动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及头足类,尚未见到关于具有外壳贝类的标志放流专利技术。对于标志回捕技术一般的要求是, 对动物的伤害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宜于大量操作,标记显著、不易脱落或消失,易于识别与检测。其中分子生物学标记基本不会对动物造成伤害,但其检测相当麻烦和昂贵。某些高技术的标记物具有主动发出信息可以进行跟踪调查等优点,或者能携带较多的标记信息,但其技术成本及检测成本相当高昂,一般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才能进行跟踪或检测。相对而言,各类体外或体表标记方法一般比较简单且易于识别,应用比较广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国内现有技术和设计原理在该领域内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的技术方法,在贝类贝壳边缘打上微小的缺刻标记,简单易行,且易于识别,适用于双壳类、腹足类等贝类的标志放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研制了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选取标志放流贝类苗种根据生产的需要获得相应种类的贝类苗种,所选取贝类苗种的壳长或壳高为0. 5-2. 0厘米的贝类苗种;O)、将上述选取的贝类苗种在水体中存养2 4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在其贝壳边缘打上缺刻标记;(3)、将打制好缺刻标记的贝类苗种,置于5ppm青霉素溶液中浸泡2 4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在水体存养1 3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用于贝类资源增殖标志放流。所述的贝类苗种缺刻标记用贝壳边缘轻轻接触转动中的电动砂轮0. 5-2. 0秒种进行打制,缺刻数量为1-5个,缺刻间距为2. 0-10. 0毫米,缺刻深度为0. 5-2. 5毫米,缺刻深度对贝类外套膜组织的损伤面积小于2平方毫米。因为某些贝类贝壳紧闭时与死亡的贝类难以区别,在缺刻标记打制前、后,必须进行暂养观察,以便剔除死亡不进行呼吸与摄食活动的贝类。所述的缺刻数量、缺刻间距、缺刻深度及其组合方式与贝类苗种产地、家系、品系的信息相对应,表征贝类不同种群遗传相关信息。所述的水体为所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并经过沉淀沙滤,水体中铵氮低于0. ang/L,溶解氧含量高于5. Omg/L。本发明的优点是工艺简单,设计科学,利用电动砂轮在贝壳边缘打上若干缺刻标记简单易行,适宜于批量操作,对贝类伤害较小,并且这种缺刻标记不容易消失,在贝类生长过程中仍然会保持着显著的缺刻标记,可以用于表征放流贝类不同种群等遗传信息,易于识别,适合于各种贝类的标志放流资源增殖生产。


图1为贝类贝壳缺刻标志放流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图。其中,图中标号1为贝类贝壳缺刻标记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本发明研制了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采取如下步骤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选取标志放流贝类苗种根据生产的需要获得相应种类的贝类苗种,所选取贝类苗种的壳长或壳高为0. 5-2. O厘米的贝类苗种;O)、将上述选取的贝类苗种在水体中存养2 4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在其贝壳边缘打上缺刻标记;(3)、将打制好缺刻标记的贝类苗种,置于5ppm青霉素溶液中浸泡2 4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在水体存养1 3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用于贝类资源增殖标志放流。所述的贝类苗种缺刻标记用贝壳边缘轻轻接触转动中的电动砂轮0. 5-2. O秒种进行打制,缺刻数量为1-5个,缺刻间距为2. 0-10. O毫米,缺刻深度为0. 5-2. 5毫米,缺刻深度对贝类外套膜组织的损伤面积小于2平方毫米。某些贝类贝壳紧闭时与死亡的贝类难以区别,在缺刻标记打制前后,必须进行暂养观察,以便剔除死亡不进行呼吸与摄食活动的贝类。所述的缺刻数量、缺刻间距、缺刻深度及其组合方式与贝类苗种产地、家系、品系的信息相对应,表征贝类种群遗传信息。例如,1个缺刻标记的贝类表示其来源于A产地,2 个缺刻标记的贝类表示其来源于B产地;2个缺刻标记间距较小的贝类表示其来源于B产地北部,2个缺刻标记间距较大的贝类表示其来源于B产地南部,等等。从而这些不同的缺刻数量、间距、深度及其排列组合方式,可以表征所标记贝类产地、家系、品系等多种种群遗传有关的信息。所述的水体为所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并经过沉淀沙滤,水体中铵氮低于0. ang/L,溶解氧含量高于5. Omg/L。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选定拟增殖放流的贝类种类,获得符合生产规格的足够数量该种贝类。使用该种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沉淀沙滤后用于暂养该贝类2 4天,保证所用水体铵氮低于0. 2mg/L,溶解氧含量高于5. Omg/L (后续使用的水体均符合该要求),剔除掉死亡不活动以及贝壳畸形的贝类。将拟进行标记贝类的边缘部分轻微接触转动中的电动砂轮0. 5-2. O秒种,使贝类边缘产生1 3毫米的缺刻标记,尽量减少对贝类内脏团造成的伤害,对贝类外套膜组织的损伤面积小于2平方毫米。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对于不同的放流贝类种群,可以采用不同缺刻深度、数量、间距以及不同缺刻排列组合等方式分别进行标记。将打上缺刻标记的贝类浸泡于5ppm青霉素溶液中消毒2 4 小时,然后暂养1 3天,再次剔除掉体质较弱而死亡的贝类,即可将这些缺刻标记的贝类用于资源增殖标志放流生产活动。这些缺刻标记在贝类生长过程中仍然会保持显著的标记特征,很容易识别,从而便于统计贝类增殖放流后的成活率及回捕率等重要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内合理选择其他的参数,但与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实质性相同,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选取标志放流贝类苗种根据生产的需要获得相应种类的贝类苗种,所选取贝类苗种的壳长或壳高为0. 5-2. 0厘米的贝类苗种;(2)、将上述选取的贝类苗种在水体中暂养2 4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在其贝壳边缘打上缺刻标记;(3)、将打制好缺刻标记的贝类苗种,置于5ppm青霉素溶液中浸泡2 4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在水体中暂养1 3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用于贝类资源增殖标志放流。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类苗种缺刻标志放流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贝类苗种缺刻标记用贝壳边缘轻轻接触转动中的电动砂轮0. 5-2. 0秒种进行打制,缺刻数量为 1-5个,缺刻间距为2. 0-10. 0毫米,缺刻深度为0. 5-2. 5毫米,缺刻深度对贝类外套膜组织的损伤面积小于2平方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贝类贝壳缺刻标志放流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缺刻数量、缺刻间距、缺刻深度及其组合方式与贝类苗种产地、家系、品系的信息相对应,表征所标记贝类不同种群遗传相关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类苗种缺刻标志放流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体为所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并经过沉淀沙滤,水体中铵氮低于0. 2mg/L,溶解氧含量高于5. 0mg/Lo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贝类标志放流贝壳缺刻标记方法,其步骤如下(1)选取标志放流贝类苗种;(2)将贝类苗种暂养2~4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在其贝壳边缘打上若干缺刻标记;(3)将打制好缺刻标记的贝类苗种,置于5ppm青霉素溶液中浸泡消毒2~4小时,然后暂养1~3天,剔除死亡贝类,选取存活状况良好的贝类苗种用于贝类资源增殖标志放流。本发明的优点是工艺简单,利用电动砂轮在贝壳边缘打制缺刻标记简单易行,适宜于批量操作,对贝类伤害较小。且缺刻标记不容易消失,可用于表征放流贝类不同种群等遗传信息,易于识别,便于调查和统计分析增殖放流后的成活率、回捕率等信息,适合于各种贝类的标志放流与资源增殖生产。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428886SQ201110301410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4日
发明者吴古远, 张秀梅, 游奎, 范端文, 迟旭朋, 马彩华, 高天翔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