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6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空花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
背景技术
常用的花盆,无论是栽种花苗还是树苗,其大多由陶瓷或塑料一体制成,上述传统方法制作的花盆结构一般为单一表面层所构成,其中,该花盆的中间形成有一凹陷状的容置室,在容置室的底面设有一穿透孔,将土壤置入容置室内,浇入过多溶入土壤内的水分能直接通过穿透孔向下流出,使湿润的土壤有利花苗或树苗的栽种和生长。上述花盆结构虽能达到盆栽种植目的,但在使用时,仍会产生如下问题一、由于花苗或树苗在栽种和生长过程中,必须早晚都要浇适量的水,而一般家庭对栽种植物的知识仅略知一二,主观认为多浇水比少浇水对植物更有利,所以经常给植物过多的浇水,以致过多的水从土壤内往下渗流,直至水流裹着泥土从盆体的穿透孔排出,不但造成摆设花盆或树盆附近的环境脏乱不堪,而且,经过长时间使用,也造成盆内的土壤流失。二、承如第一点所述,现代人的住宅以高楼为主,会使得浇花或浇树的泥水滴落楼下,不但造成自家阳台及小区环境的不洁,同时,也会因滴水所产生的噪音干扰到楼下的邻居,直至引发矛盾甚至引起诉讼。三、传统盆体多为单层,在阳光长时间照射下,盆体所吸收的热度传导至土壤内, 使盆体底部的土壤呈现高湿热状,位于高湿热土壤内的植物根部容易被烫熟而致死再也无法生长。四、现代人出国或旅游的机会很多,在出国或旅游期间,无法给花苗或树苗浇水, 以致出国或旅游结束回家,花苗或树苗已经枯死。所以,上述传统方法制作的花盆结构主要适用于以往传统庭院住宅的生活方式, 已不能适应现代人住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具有有效的控制流经容置区域与空间区之间的水流向、微流量及流速,且可使引流渗水件能长期浸泡于水中而不会有腐化现象与具有调节容置区域内的土壤湿度及具有长时间的引水功效外,同时,还能因水分子的表面张力作用,而使水分子得以轻易沿着引流渗水件的微引道方向缓慢渗入流窜至空间区域的土壤内扩散分布,以达到微流量供水而致使土壤内保持一定比例的湿度,进而增加植物的生存机率及出国期间免浇水就能续栽种植物的能力并且符合浇水不滴水的环保政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至少包括有盆体单元及引流渗水件,其中盆体单元至少包括有一具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内盆体、一支撑内盆体用的外盆体、
5以及一夹置于外盆体与内盆体之间的中空状空间区,其中,内盆体底面及其侧面所环绕形成一凹陷状容置区域,且于容置区域的适当处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贯穿渗水孔,并使该渗水孔能与空间区相连通;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粒子组设成,且相邻粒子间形成具有不规则缝隙连通的微引道,以致使引流渗水件能置于盆体单元的凹陷状容置区域至渗水孔之间的水流流动路径上。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包括有一盆体单元,其至少包括有内盆体、外盆体、止漏组件及中空导管,其中内盆体,其上形成有结合部,结合部位于内盆体的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外围处,以供透明状外盆体的接合部能组设于内盆体的结合部上,且使外盆体恰能位于内盆体的外周侧,而使得内盆体及外盆体间夹置形成一中空状空间区;凹陷状容置区域至少是由内盆体的底面及侧面所环绕围成的区域,且于底面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并使渗水孔与空间区连通;外盆体,为中空凹陷状的透明材质,且于其上形成有接合部,以使接合部能组设于内盆体的结合部上;止漏组件,其被紧密夹置于内盆体及外盆体之间,且使上述空间区的上半段区域呈紧密不漏气状态;中空导管,其顶端连通至上述空间区外侧的空气,且其底端连通至上述空间区内, 以作为上述空间区内部与上述空间区外侧的空气连通之用。藉由上述构造,本发明确实具有使引流渗水件在长期浸泡于水中而不会有腐化现象,且具有引导水分子逆流的作用进而调节容置区域内的土壤所需湿度及具有长时间的引流过滤功效外,同时,还能使完全将空间区的闲置区域变成有效的储水区,以增加空间区内的最大储水量,且能使空间区内的水分子能以被动式微量化自动供水效果来作为土壤保持具有一定比例湿度的依据,而确保空间区内的储水量得以持续供应一段日子而不用再另外加水,以达到出远门或外出旅游时,不需要天天浇水就能供植物保持正常生长的便利性,进而可杜绝克服习知花盆底部过湿而腐烂植物根部的现象。再者,本发明利用透明外盆体上形成有溢满标示区,且透明状外盆体可供光线直接射入至空间区内,其不但能提供消费者可直接目视进而控制可加水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土壤湿度、观察植物生长的研究、观察调节储存水的流向流速等功能外,同时,还能在空间区内另行栽种水生植物或养殖水生动物或造景物,以具有美化室内环境及绿化室内空间, 且能具有防止病媒蚊滋生,并能降低办公室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及提升工作效率。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I应用时的组合剖面状态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2局部放大的组合剖面状态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另一应用时的组合剖面状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面分解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5加水时的平面剖面状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6加水组合后的应用状态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7的局部组合剖面放大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7组合外观状态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外观状态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I、盆体单元10、内盆体101、底面102、侧面1025、环立面108、结合部11、 外盆体 118、接合部 119、溢满标示区 12、空间区 120、上半段区域 13、容置区域
14、内凹部141、渗水孔15、注水单元151、锁合部152、内螺纹2、引流渗水件20、 粒子20’、粒子 21、微引道 3、止漏单元 4、封口单元 41、内螺纹 42、外螺纹 45、 止漏件5、中空导管50、顶端 51、底端8、土壤85、造景物90、植物91、水生植物 92、水生动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请参阅图I至图4,其至少包括有盆体单元I及引流渗水件2,而盆体单元I至少包括一具凹陷状容置区域13的内盆体
10、一支撑内盆体10用的外盆体11、一夹置于外盆体11与内盆体10之间的中空状空间区 12、以及一连结于空间区12的注水单元15 ;其中,凹陷状容置区域13是指由内盆体I的内凸状底面101、侧面102及环U形状凹面所环绕围成的区域而言,而内凸状底面101的周侧是由环绕U形状凹面所拱出形成的,且于底面101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单阶层或多阶层内凹部14,并于内凹部14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渗水孔141,以使内凹部14侧壁缘环设于引流渗水件2外周侧,且使渗水孔141可作为内凹部14或容置区域13至中空状空间区12之间的链接通道,渗水孔141可使已具有多个粒子20、20’经烧结所组成的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穿入,换言之,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位置能延伸邻近至渗水孔141底缘处或凸出于渗水孔141底缘处(即以凸伸过渗水孔141底缘处而进入至空间区12内为最佳);又,内凹部14或渗水孔141的最低位置是以位于环U形凹面的最低位置的水平线内侧、或略凸出于环U形凹面的最低位置的水平线约IOmm以下为最佳,以达到具有遮蔽掩藏的作用及增进美观的功效;另外,注水单元15呈中空状,且注水单元15的一端可设置贯通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后而连通至上述空间区12,并使注水单元15的外侧缘形成有锁合部151及其内侧缘形成有内螺纹152,以供封口单元4 (包括盖体或瓶罐)一端能分别锁合于注水单元15 外侧或内侧,且使封口单元4与注水单元15之间夹置有止漏件45 (如封油或垫片),进而达到藉由封口单元4 (如图2的盖体、图4的瓶罐)及止漏件45的作用而使空间区12呈密封的功效;而上述锁合部151可呈倒钩状或螺旋状为最佳;而上述的盆体单元I之内盆体 10与外盆体11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为一体吹气成型(如图2、4)、或一体吹气包覆成型、或两个独立组件间所相互组立成型为最佳。
引流渗水件2,由多个粒子20、20’经烧结方式所形成的,且于相邻粒子20、20’(即引流渗水件2内部)间形成具有不规则缝隙所连通形成的微引道21 ;而该粒子20、20’为遇水不会腐烂的材质为最佳,其中,该粒子20、20’可为金属粒子(如铁粒子、银粒子、锡粒子、铜粒子等)、或石粒子、或陶瓷粒子为最佳,尤其是,金属粒子20、20’是指铜粒子为最佳;请参阅图3,该引流渗水件2的表面或内部是由多个金属粒子20、20’(尤以铜粒子为最佳)间经烧结作用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20、20’间具有不规则缝隙所连通的微引道21,且使该引流渗水件2能置入至凹陷状容置区域13与空间区12之间的内凹部14上,并使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系能延伸邻近至渗水孔141与空间区12的交接处、或是贯穿过渗水孔 141而凸伸进入至空间区12内,以作为已位于空间区12内的液体能经由液体表面张力及微引道21作用而以缓慢逆流向上扩散的渗入方式分布于容置区域13的土壤8内。封口单元4为单一独立状,且于其内侧形成有内螺纹41 (或以倒钩取代),并于封口单元4内底缘组设有一止漏件45,以藉由封口单元4的内螺纹41组设于注水单元15上, 且使封口单元4内底缘与注水单元15的端面之间紧密夹置有止漏件45,以达到呈紧密封口作用。当欲栽种植物90时,仅需先将金属引流渗水件2直接安装置入至内凹部14的渗水孔141内,且使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能贯穿插入于内凹部14的渗水孔141内后而凸伸于空间区12内,而形成引流渗水件2能位于容置区域13至空间区12之间的流动路径上; 此时,由于引流渗水件2的微引道21由多个金属粒子20、20’ (即铜粒子)经烧结作用而形成具有不规则连通的缝隙,而致使空间区12与容置区域13之间呈未封闭状;此时,将土壤 8倒入至盆体单元I的容置区域13至适当高度,并将植物90栽种于土壤8后,即可从容置区域13的上方开始浇水,且会使瞬间洒下较多量的水在完全渗透过土壤8后而集结滴入至空间区12内,并使已位于容置区域13内之土壤8上的过多水量及水分子能顺着引流渗水件2的微引道21作用而以缓慢渗入方式顺流滴入至空间区12内,而呈具有过滤囤积储水之用,以形成具有调节土壤8湿度,进而符合浇水不滴水的环保政策。为降低加水的次数,亦可将水直接从注水单元15处进行注入,且注入的水量得以快速流入至盆体单元I的空间区12内,直至已流入储存于空间区12内的水量高度至内凹部14的底缘高度后,即会受水分子的表面张力作用及渗水孔141与引流渗水件2的微引道 21间的毛细原理作用下,就会使水分子得以经由渗水孔141及引流渗水件2的作用而呈缓慢逆流扩散的渗入方式布满于引流渗水件2及内凹部14之间,甚至于,使已铺设于引流渗水件2表面近处的土壤8亦也开始呈渗透微湿状;此时,若持续将水从注水单元15注入,则会使得已储存于空间区12内的水位持续升高,直至满水位为止,再将封口单元4之内螺纹 41 (如图2所示的盖体)或外螺纹42 (如图4所示的瓶罐)锁合至注水单元15外侧的锁合部151或内螺纹152处,并使注水单元15与封口单元4之间保持适当的紧度。此时,由于注水单元15与封口单元4之间尚未达到完成密闭作用下,会使得极少许的气体从注水单元15及封口单元4之间呈极缓慢的渗入,因此,会使得已流入的极少许气体得以加压至空间区12周侧的水位表面上,而迫使水分子从渗水孔141及引流渗水件2 之间呈极缓慢的逆流方式渗入扩散至土壤8内,直至土壤8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无法再吸收为止,如此,藉由已预先储存于空间区12内的水分子能经由渗水孔141及微引道21的渗水作用而达到被动式自动补给供水的现象,而使其具有免每次浇水的作用就能增加植物的生
8存机率,以达到出国期间免浇花就能续栽种植物的功效。另外,本发明之引流渗水件2的微引道21为多个金属粒子20、20’(即以铜粒子为最佳)经由烧结所形成的不规则连通缝隙,且在经长期间浸泡于水中后,也不会使引流渗水件2有腐化的现象,更不会使其上的微引道21受土壤8的重力压迫而有所变形的阻塞状,以确保具有引导水分子逆流的作用与调节容置区域13内的土壤8所需湿度及具有长时间的引流过滤功效。请参阅图5至图9,其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包括有一盆体单元I、引流渗水件2、止漏单元3及中空导管5,其中,盆体单元I包括有内盆体10及透明外盆体11, 而内盆体10可为透明材质为最佳,且于内盆体10适当处形成有结合部108,并使该结合部 108位于内盆体10的凹陷状容置区域13的外围处〔即指内盆体I的侧面102外侧(图中未示)、或邻近侧面102的环立面1025上(如图5所示)〕,以供透明状外盆体11的接合部 118能组设于内盆体10的结合部108上,且使外盆体11能位于内盆体10的外周侧,而使得内盆体10及外盆体11间形成一中空状空间区12,并于内盆体10及外盆体11之间紧密夹置有止漏单元3,而使得空间区12的上半段区域120形成确实的组合密闭状态;再者,凹陷状容置区域13是指由内盆体10的内凸状底面101、侧面102及环U形状凹面所环绕围成的区域而言,而内凸状底面101的周侧是由环绕U形状凹面所拱出形成的,且于底面101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单阶层或多阶层内凹部14,并于内凹部14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贯穿渗水孔141,以使渗水孔141可作为内凹部14或容置区域13至中空状空间区12之间的链接通道,且渗水孔141可供已具有多个粒子20、20’经烧结所组成的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穿入,换言之,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位置能延伸邻近至渗水孔141底缘处或凸出于渗水孔141底缘处(即以凸伸过渗水孔141底缘处而进入至空间区12内为最佳);又,内凹部 14或渗水孔141的最低位置是以位于环U形凹面的最低位置的水平线内侧、或略凸出于环 U形凹面的最低位置的水平线约IOmm以下为最佳,以达到具有遮蔽掩藏的作用及增进美观的功效;而上述的结合部108与接合部118间的组设方式可为螺合方式(如图7、10)、或轨迹旋转方式为最佳,且结合部108为螺纹、或轨道式导槽、或导柱等为最佳。外盆体11,为中空凹陷状的透明材质,且于其适当处形成有接合部118,以致使接合部118能与内盆体10的结合部108相互组设;又,外盆体11的适当处形成有溢满标示区 119,该溢满标示区119可设置于外盆体1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处,且该溢满标示区119与外盆体11之间的结合方式为一体成型的方式、或是事后再加工方式(如黏贴加工、上色加工、转印加工、印刷加工等),以便于消费者可直接以目视方式来识别外盆体11应加入的最高水位量;而上述的溢满标示区119可为横向排列状或直向排列状的槽、或凸出部分、或图案、或色带为最佳,而上述的接合部118可为螺纹、或导柱、或轨道式导槽等为最佳。注水单元15是设置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的适当处,且注水单元15可连通至内盆体10与外盆体11间所夹置形成的空间区12内,并使注水单元15可受封口单元4所锁固盖合,而使得注水单元15与封口单元4之间夹置有一止漏件45,以作为密闭不漏气之用。引流渗水件2,已于上述内容详加描述,故不在此赘述。止漏单元3,其系呈弹性状,且可被组设于内盆体10的顶端面、或内盆体10的侧面 102的外侧、或内盆体10的环立面1025的外侧、或外盆体11的外顶端面、或外盆体11的外
9侧,当外盆体11的接合部118组设于内盆体10的结合部108上,能使内盆体10的内顶端面及外盆体11的外顶端面间紧密夹置于止漏单元3的上下两端面处,而使得内盆体10及外盆体11之间所形成的中空状空间区12的上半段区域120呈紧密不漏气状态。中空导管5,可组设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上,其中,中空导管5的顶端50可与空间区12外侧的空气接触,且中空导管5的底端51可连通至空间区12内,并使中空导管5 底端51的最低点比已位于内凹部14的引流渗水件2顶缘的最闻点为低(换目之,引流渗水件2顶缘的最高点比中空导管5底端51的最低点为高),以作为空间区12与空间区12 外侧空气的连通之用;又,中空导管5以一体成型方式结合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的适当处为最佳、或是中空导管5以相互组立方式组合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的适当处。当使用时,仅需先将引流渗水件2(即由数个不会腐烂的金属粒子20、20’经烧结方式而形成的)置入透明状内盆体10的内凹部14上,且能使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能紧邻于渗水孔141与空间区12的交接位置处、或贯穿过渗水孔141而进入至空间区12内, 再将土壤8及植物90依序置入栽种于内盆体10的凹陷状容置区域13内;此时,即可将水直接倒入至中空透明凹陷状的外盆体11内(如图6所示),直至水位已邻近至外盆体11的溢满标示区119的最高位置处(但不得超过溢满标示区119的最高位置,以避免已超过外盆体11的溢满标示区11内的水位会受内盆体10的部分体积挤压作用,以致使受挤压的水量会自溢满标示区11上方的水平线的空间区12内往其上推升,且会迫使水量自尚未结合成密闭状的空间区12的外盆体11顶缘四处朝向外侧溢出),即可将已装置有引流渗水件
2、土壤8及植物90的内盆体10的结合部108(即图5的螺纹)能直接组立于外盆体11之接合部118(即图5的螺纹)上,直至外盆体11的外顶端面紧密压迫止漏单元3变形为止 (即止漏单元3被紧密夹置于内盆体10的内顶端面及外盆体11的外顶端面间),而使得内盆体10与外盆体11间夹置形成一具有密闭状上半段区域120的中空状空间区12,且会使水位能同步往上移动至空间区12及中空导管5的适当高度为止(如图7所示)。此时,虽然已夹置于内盆体10及外盆体11间的中空状空间区12的上半段区域 120 (即指外盆体11的接合部118至渗水孔141间的区域而言、或指外盆体11的接合部118 至中空导管5底端51缘之间的区域而言)呈密闭状,然,因已位于中空导管5内的水位受大气压力与地心引力作用及引流渗水件2的底端已凸伸接触至空间区12内的水位呈毛细作用及已位于容置区域13内的干燥土壤8吸收作用下,而使得中空导管5内的水位得以先行降至其底端51处(即引流渗水件2上方的部分土壤8至空间区12之间布满水分子) 后,而迫使部分水分子能经由引流渗水件2的毛细向上流窜至被土壤8吸收;此时,若土壤 8欲持续吸收空间区12内的水分时,则会因另一部分的土壤8因干燥或挥发作用而呈先行吸收,而使得水分子得以从空间区12内往上流窜,且使得空间区12的上半段区域120内的压力会略小于一大气压之下,而使得大气压力得以从中空导管5流入至空间区12的密闭状的上半段区域120内(即补空气),从而实现已位于空间区12内的水量得以继续往土壤8 的方向流窜渗透(即虹吸作用),直至土壤8吸收水分子至保持一定比例的湿度为止。最后,当土壤8内的水分子受植物90根部所吸收或经由土壤8外侧的空气所挥发时,则会使得空间区12内的水分子持续经由引流渗水件2及渗水孔141间的毛细作用及虹吸作用而往上流窜至土壤8内,而使得空间区12内的水位会下降,直至该水位无法与引流渗水件2的另一末端接触为止,即表示此时需要再另行加水;如此,方能将空间区12的闲置区域变成有效的储水区,以增加空间区12内的最大储水量,且能使空间区12内的水分子能以被动式微量化自动供水效果来作为土壤8保持具有一定比例湿度的依据,而确保空间区 12内的储水量得以持续供应一段日子而不用再另外加水,以达到出远门或外出旅游时,不需要天天浇水就能供植物保持正常生长的便利性,进而可杜绝克服习知花盆底部过湿而腐烂植物根部的现象。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图,其利用透明材质的内、外盆体10、11所组成一具有中空状的空间区12,且于空间区12内可先行摆设有造景物85、栽种水生植物91 及养殖水生动物92,以使光线得以穿透进入至空间区12内,以便于水生植物91进行光合作用,而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及作为水生动物92食用草类的依据,以致使空间区12变成一生态区,而提供较活化较营氧的水质作为供种植于内盆体10内的植物90成长用,如此,其不但能提供消费者可直接目视与控制可加水的最高水位的高度、土壤湿度、观察植物生长的研究、观察调节储存水的流向流速外,同时,也能于空间区12内另行栽种水生植物91或养殖水生动物92或造景物85,具有美化室内环境及绿化室内空间,且能具有防止病媒蚊滋生的功效,并能降低办公室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及提升工作效率为其另一功效。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图,其主要是利用中空导管5的底端51直接插入至内盆体10之凹陷状容置区域13的底面101上(即中空导管5以相互组立方式组合于内盆体10或外盆体11的适当处,均属本发明所包含的范畴内),使中空导管5的底端 51能伸入至空间区12内,以作为空间区12与空间区12外侧空气的连通之用;如此,有关盆体单元I及引流渗水件2等相关构造及技术手段,均已于上述内容中详加描述,故不在此赘述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至少包括有盆体单元及引流渗水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盆体单元至少包括有一具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内盆体、一支撑内盆体用的外盆体、以及一夹置于外盆体与内盆体之间的中空状空间区,其中,内盆体底面及其侧面所环绕形成一凹陷状容置区域,且于容置区域的适当处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贯穿渗水孔,并使该渗水孔能与空间区相连通;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粒子组设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具有不规则缝隙连通的微引道,以致使引流渗水件能置于盆体单元的凹陷状容置区域至渗水孔之间的水流流动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金属粒子经烧结方式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有不规则状缝隙连通的微引道,而引流渗水件的一端能穿过渗水孔而凸伸至空间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金属粒子为铜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陶瓷粒子经烧结方式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有不规则状缝隙连通的微引道,而引流渗水件的一端能穿过渗水孔而凸伸至空间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石粒子经烧结方式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有不规则状缝隙连通的微引道,而引流渗水件的一端能穿过渗水孔而凸伸至空间区内。
6.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包括有一盆体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盆体单元至少包括有内盆体、外盆体、止漏组件及中空导管,其中内盆体,其上形成有结合部,结合部位于内盆体的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外围处,以供透明状外盆体的接合部能组设于内盆体的结合部上,且使外盆体恰能位于内盆体的外周侧,而使得内盆体及外盆体间夹置形成一中空状空间区;凹陷状容置区域至少是由内盆体的底面及侧面所环绕围成的区域,且于底面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并使渗水孔与空间区连通;外盆体,为中空凹陷状的透明材质,且于其上形成有接合部,以使接合部能组设于内盆体的结合部上;止漏组件,其被紧密夹置于内盆体及外盆体之间,且使上述空间区的上半段区域呈紧密不漏气状态;中空导管,其顶端连通至上述空间区外侧的空气,且其底端连通至上述空间区内,以作为上述空间区内部与上述空间区外侧的空气连通之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中空导管是以一体成型方式结合于内盆体或外盆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外盆体上形成有溢满标示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溢满标示区可设置在外盆体的内表面或外表面,所述溢满标示区用于使消费者可以直接以目视方式来识别可加水的最高水位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溢满标示区与盆体单元的外盆体之间的结合方式为一体成型的方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溢满标示区与外盆体之间的结合方式为事后再加工方式,且其事后再加工方式为黏贴加工、或上色加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外盆体上的接合部为螺纹,且相对于外盆体的接合部的内盆体的结合部为螺纹,以致使外盆体的接合部与内盆体的结合部是以螺合方式相互夹置组成一中空状空间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的底面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内凹部,且于内凹部上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的底缘周侧由U形状凹面环绕所拱出形成内凸状的底面,且内凸状底面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内凹部,并在内凹部上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以致使内凹部侧壁缘环设于引流渗水件外周侧,而使得引流渗水件能位于渗水孔至已位于容置区域内的土壤之间的水流流窜路径处,并使已位于容置区域内的引流渗水件的顶缘最高点比中空导管的底端最低点较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引流渗水件的一端可穿过渗水孔而进入至已位于内盆体与外盆体之间的空间区内,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铜粒子经由烧结方式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有不规则缝隙的微引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或外盆体上设有注水单元,而注水单元连通至内盆体与外盆体间所夹置形成的空间区内,且该注水单元的另端可受封口单元所锁固盖合,并于注水单元与封口单元之间夹置有一止漏件。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中空导管以相互组设方式组合于内盆体或外盆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外盆体上形成有溢满标示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溢满标示区设置于外盆体的内表面或外表面,所述溢满标示区用于使消费者可以直接以目视方式来识别可加水的最高水位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溢满标示区与盆体单元的外盆体之间的结合方式为一体成型的方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溢满标示区与外盆体之间的结合方式为事后再加工方式,且其事后再加工方式为黏贴加工、或上色加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外盆体上的接合部为螺纹,且相对于外盆体的接合部的内盆体的结合部为螺纹,以致使外盆体的接合部与内盆体的结合部是以螺合方式相互夹置形成一中空状空间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的底面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内凹部,且在内凹部上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的底缘周侧由U形状凹面环绕所拱出形成内凸状的底面,且内凸状底面形成有一向下延伸的内凹部,并于内凹部上形成有贯穿的渗水孔,以致使内凹部侧壁缘环设于引流渗水件外周侧,而使得引流渗水件能位于渗水孔至已位于容置区域内的土壤之间的水流流窜路径处,并使已位于容置区域内的引流渗水件的顶缘最高点比中空导管的底端最低点较高。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引流渗水件的一端可穿过渗水孔而进入至已位于内盆体与外盆体之间的空间区内,而引流渗水件是由多个铜粒子经由烧结方式而形成的,且相邻粒子间形成有不规则缝隙的微引道。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内盆体或外盆体上设有注水单元,而注水单元连通至内盆体与外盆体间所夹置形成的空间区内,且该注水单元的另端可受封口单元所锁固盖合,并于注水单元与封口单元之间夹置有一止漏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涉及中空花盆技术领域,具为土壤提供微流量供水,使土壤内保持一定比例的湿度,增加植物的生存机率及出国期间免浇水就能续栽种植物的能力。一种盆栽用被动式供水盆体构造,至少包含有盆体单元,盆体单元包括具凹陷状容置区域的内盆体、可支撑组设于内盆体外侧的透明外盆体及介于透明外盆体与内盆体间的空间区,于容置区域外围形成有结合部,使已具有溢满标示区的透明外盆体的接合部能组设于内盆体的结合部上;容置区域的底面形成有内凹部,内凹部上设有渗水孔,引流渗水件置于内凹部上;引流渗水件内形成有不规则缝隙所连通的微引道;中空导管组设于内盆体或外盆体上,且中空导管的一端插入至空间区内。
文档编号A01G9/02GK102599018SQ20111035931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5日
发明者蔡金泰 申请人:蔡金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