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肤木生长势调控增加五倍子产量的方法

文档序号:121410阅读:8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盐肤木生长势调控增加五倍子产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济林的培育技术,尤其是一种盐肤木生长势调控增加五倍子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的某些蚜虫寄生在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树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各种虫瘿的总称,是我国重要的林特产品和出口创汇商品。五倍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中药,而且是生产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等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在医药、化工、纺织、矿冶、农业、食品、环保、轻工和电子等行业中用途广泛。中国五倍子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以单宁酸含量高、质优、量大著称于世,被称为“中国五倍子”(Chinensis Gallnuts)。能形成五倍子的蚜虫共有14种,对应于14种倍子,其中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生产上利用最多的种,由其形成的角倍产量占五倍子总产量的75%左右,是最具经济价值的五倍子种类,在生产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倍子的形成必须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冬寄主藓三要素和适宜的环境条件,由于三种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自然条件下能同时满足三种生物生长的地方并不多,即使在五倍子主产区,也只有那些较为阴湿,能同时满足倍蚜虫及寄主植物生长的小环境,才能自然结倍。因此,野生倍林的产量很低而且不稳定,要获得较高和稳定的产量,必须通过人工培育。传统的培育方法重视对蚜虫的培育,但对寄主树的生长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林间有倍蚜,无论倍树的生长情况如何,都可以结倍子。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重视蚜虫培育、忽视倍树生长”的情况。五倍子的夏寄主树盐肤木是速生喜光树种,自然萌发能力强,枝条生长旺盛,一年中通常出现夏季和秋季2次抽梢,枝梢长度可达2-3米。过长过高的枝条增加了干母上树的爬行距离,干母死亡率增加,倍子的数量减少;旺盛的营养生长还消耗大量的营养,并对下层枝叶形成遮荫,造成结倍叶片提前掉落,倍子产量降低。生产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片倍林,结倍效果差异很大,有的挂放1个虫袋平均可以结倍0. 2-0. 3公斤,有的挂放数10个虫袋只结几个倍子;同样的地块,年际间的结倍效果差异也很大,好的年份和差的年份,单位面积产量相差数十倍,难以做到高产稳产。这些情况多数与忽视倍林的生长和管理有关,对倍树的管理不到位,不仅影响着倍林经济效益的发挥,也制约了五倍子人工培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事实上,五倍子的生长必须同时满足“虫、树、藓”三要素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四者缺一不可。选择合适的倍林地满足了环境的需求,植藓养蚜提供了足够数量的蚜虫,如果没有生长良好的倍树,仍然难以获得高产。因此在生产技术上需要通盘考虑,兼顾“虫、树、藓”的生长需要,形成和实施配套生产技术,才能实现五倍子的高产稳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盐肤木生长势调控提高五倍子产量的方法,是通过调控寄主树的生长势,使结倍时间提前、结倍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五倍子的产量,充分发挥倍林的经济效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如下步骤实现(1)选择叶翅较宽、适合倍蚜寄生的盐肤木品种作寄主树,进行种子育苗或取根蘖苗;(2)移植前对苗木进行修剪定干,定主干高度50-60厘米;种子育苗时控制苗圃内苗木的密度,去除生长瘦弱的苗木,使苗木茎干粗壮,根系发达,2-3年后出圃造林;(3)冬春季取盐肤木苗,按常规方法沿山势横带状整地造林,纯林株行距1. 5-2米,每亩200-300株,农倍间作或混交倍林株行距2-2. 5米,每亩120-160株,苗木成活萌发新枝后,适时对新萌发的枝条进行修剪,控制一级侧枝数为3-5个,长度40-50厘米,冠幅1. 5-2. 5米,树高2米以下;当二级侧枝萌发时,按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修剪;(4)造林后的当年适量挂放性蚜或在倍林内植藓养蚜,增加林内的倍蚜数量,从第2年开始在倍林内大量挂放性蚜;(5)对盐肤木进行两次修剪,夏季修剪,当倍子形成并到达成形期时,将结倍枝条顶端剪掉,保留结倍复叶及其上面的2-3片复叶;剪除未结倍的枝条、病虫枝叶、过密枝叶及徒长的侧芽等,控制枝条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冬季修剪,当树叶落完,树木生长进入休眠期时,对枝条去密留疏、去高补空,控制侧枝级数为3-4级,长度为40-50厘米,树高2米以下,形成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结构;(6)在倍子成熟前1个月左右,选择上层植被较多、无直射光、比较阴湿但不积水的小生境植藓;(7)当倍子表面颜色逐渐由绿转黄,倍林中有5%左右的倍子自然成熟爆裂时,采收倍子。采摘时留下5%左右个头较大、尚未爆裂的倍子,待倍子爆裂、有翅秋迁蚜迁飞完毕后再采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五倍子的寄主树-盐肤木进行合理修剪,调节倍树生长势,营造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促进蚜虫的寄生和倍子发育,使倍树提早结倍,提高倍子保存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本发明通过对寄主树的精细化管理,配合藓圃养蚜技术,实现了“当年植树、当年结倍、次年高产”的目标,具有科学合理、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增产效果明显、效益高等特点,适用于倍林纯林或混交林营造,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本发明不仅适用于盐肤木林(角倍林)的培育,也适用于红麸杨林(铁倍林)和青麸杨倍林(肚倍林)的培育。


图1为本发明中的盐肤木修剪整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实施包括植藓地选择、藓圃营建、蚜虫培育、春迁蚜收集与存放、倍树修剪与整形、虫袋挂放和倍子采收等系列配套方法(1)植藓地选择在五倍子主产区,选择两处以上适合藓类寄主生长的小生境,植藓养蚜,两地的海拔高度相差200-300米,且低处的海拔与计划挂放虫袋的地块海拔高度相差不大。角倍的最适分布区为600-1200米,如果倍林地位于800米,则植藓地可选择在800米和1000米左右,这样才能保证两地培育的春迁蚜迁飞及干母出现时间有3-6天的差
4已(2)藓圃营建与蚜虫培育根据拟培育的倍蚜虫种类选择不同的藓种种植,角倍类选择侧枝匐灯藓、肚倍类选择美灰藓、铁倍类选择东亚附干藓或羊角藓。藓类种植的时间一般在倍子爆裂前30天左右,种植太早易长杂藓,种植太晚藓枝生长不够,不利于蚜虫的寄生。侧枝匐灯藓于初秋种植,其余藓类于夏季种植。当倍子成熟爆裂时,将有翅秋迁蚜或夏迁蚜转移到对应的藓圃上,让有翅迁移蚜产下若蚜,在藓枝上形成蜡球越冬或过夏越冬。(3)倍树修剪和整形修剪的目的是控制树木的高生长,增加侧枝的数量,促进嫩梢的生长,给倍蚜干母提供更多的寄生场所,缩短干母在枝上的爬行距离。修剪通常在冬季树木休眠期内进行,控制侧枝数为3-5个,长度40-50厘米,冠幅1. 5-2. 5米,树高2米以下,形成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结构。(4)春迁蚜收集次年春季,藓枝上的越冬若蚜背部变为暗绿色,从蜡球中爬出,表明即将羽化为有翅蚜。此时在藓圃上搭建收蚜棚,利用蚜虫的趋光性,采用塑料薄膜等收集迁飞的春迁蚜,装入春迁蚜包装袋中,一般每袋装100头左右。由于积温的差异,低海拔的蚜虫先迁飞,高海拔的蚜虫后迁飞,迁飞期一般相差3-6天。(5)春迁蚜存放春迁蚜在虫袋内产下雌、雄性蚜,交配后雄性蚜死亡,雌性蚜继续发育15-20天,产下干母。为了让干母出现的时间有早晚的差异,并且干母出现的时间与寄主树萌发的时间一致。一种方法是将不同海拔高度收集的春迁蚜分开存放于低海拔地点,由于春迁蚜迁飞时间相差3-6天,则干母出现的时间也相应相差3-6天。另一种方法是将低海拔藓圃收集的春迁蚜分别存放于低海拔和高海拔两个地点,由于两地积温的差异,经过25-40天的发育,则干母出现的时间也会有3-6天的差异。(6)虫袋挂放当虫袋内有干母出现时,在虫袋侧面划一个口,立即将虫袋挂放到寄主树上,小树一般每株挂1袋,大树或侧枝较多的树在侧枝下方分别挂袋,让干母从虫袋沿枝干爬到嫩梢处取食,形成倍子。低海拔的虫袋先挂放,3-6天后,当高海拔的虫袋内出现干母时,按同样的方法在寄主树上第2次挂袋,这样干母分两次上树,结倍叶片数可以从1-4片增加到2-8片。(7)结倍后的倍树修剪经过25-30天,倍子形成并到达成形期,将结倍枝条的顶端剪掉,保留结倍复叶及其上面的2-3片复叶。一方面可以控制营养枝的过度生长,使营养物质集中对结倍枝叶上,防止叶片提前掉落;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梢头的重量,防止枝条折断、倒伏,提高倍子保存率。同时剪除未结倍的枝条、病虫枝叶、过密枝叶及徒长的侧芽等,控制枝条的营养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8)倍子采收采收的原则是“采成熟倍、采倍留种”。成熟后采收,直接采摘倍子或连同复叶采摘,减少采摘对倍树的损伤,禁止采摘嫩倍、折技采摘或砍树采摘。采倍留种,在林间留下足够的倍蚜,为来年的高产奠定基础。具体的实施例在云南省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梨子凹村民组,2009年在海拔810米和1020米的两个地点,分别建立角倍蚜培育点450和260平方米,藓种为侧枝匐灯藓。盐肤木倍林位于810米和1020米,面积分别为6. 5亩和8亩。(1)植藓地选择在适宜角倍生长的沟谷两侧坡地中部,选择土壤为砂壤土、厚度中等、背风湿润的农耕地两块,海拔高度分别为810米和1020米,耕地上有少量露头的岩石,耕地附近及地埂上有藓类附着生长。(2)藓种种植利用地埂斜坡或在平地筑垄植藓,藓种为侧枝匐灯藓。8月上中旬种植,先在地块上浇透水,将藓种枝撕成1-2厘米的藓段,均勻植在土面上,拍紧压实,在藓圃上方80-100厘米处覆盖遮阳网,常规管理。(3)秋迁蚜散放当倍子成熟后自然爆裂时,将爆裂的倍子放在藓圃附近,遮光避雨,让有翅蚜自然迁飞到藓圃上。对于肚倍蚜,可以在室内利用蚜虫的趋光性收集有翅蚜,再用鸡毛将蚜虫拔到藓圃上,可以防止蚜虫的二次迁飞,提高寄生率。蚜藓管理的要求主要是合适的湿度和一定的散射光。(4)倍林的修剪和整形盐肤木倍林为2007年种植,每年冬季树木休眠期对进行修剪整形,控制侧枝数为3-5个,长度40-50厘米,冠幅1. 5-2. 5米,树高2米以下,形成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结构。(5)春迁蚜收集次年2月,藓枝上的越冬若蚜背部变为暗绿色,从蜡球中爬出,表明即将羽化为有翅蚜。此时在藓圃上搭建收蚜棚,利用蚜虫的趋光性,采用塑料薄膜等收集迁飞的春迁蚜,装入春迁蚜包装袋中,每袋100头左右。由于积温的差异,低海拔的蚜虫先迁飞,高海拔的蚜虫后迁飞,迁飞期一般相差3-6天。将两个地方收集的春迁蚜分开存放于810米海拔的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25-40天,直至虫袋内出现干母。(6)挂放性蚜4月下旬,当盐肤木萌发出的嫩梢出现3-5片复叶,虫袋内开始有干母出现时,在虫袋上划一个口,将虫袋挂放到盐肤木主干下部,用钉书针固定。低海拔的虫袋先挂放,3-6天后,当高海拔的虫袋内出现干母时,按同样的方法在寄主树上第2次挂袋,15-20天后可以看见倍子,平均结倍叶片数为2-8片。(7)结倍后的修剪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复叶上的倍子开始成形,将结倍枝条顶端剪掉,保留结倍复叶及其上面的2-3片复叶。剪除未结倍的枝条、病虫枝叶、过密枝叶等,以后陆续去除剪切口附近徒长的侧芽,控制枝条的生长。修剪后的倍树枝叶舒展,通风透光,枝叶的高生长得到有效控制,复叶叶片肥厚,颜色浓绿,没有出现提前掉落现象。(8)倍子采收10上旬倍子成熟爆裂前,采收倍子。由于树高控制在2米以下,徒手就可以采摘倍子,采收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对倍子、倍树的损伤很小。从2010年到2011年,资源昆虫所、盐津县林业局科技人员连续2年对结倍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平均结倍叶片数4. 5片,比常规方法增加了 40% ;经过现场实地抽样测产,2年平均亩产商品倍为78公斤和85公斤,与常规挂袋技术的倍林比较,产量分别增加了 42%和46%,实现了高产稳产的目标。而当地采用一次挂袋的倍林平均亩产仅分别为55公斤和58公斤。
权利要求
1. 一种盐肤木生长势调控增加五倍子产量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1)选择叶翅较宽、适合倍蚜寄生的盐肤木品种作寄主树,进行种子育苗或取根蘖苗;(2)移植前对苗木进行修剪定干,定主干高度50-60厘米;种子育苗时控制苗圃内苗木的密度,去除生长瘦弱的苗木,使苗木茎干粗壮,根系发达,2-3年后出圃造林;(3)冬春季取盐肤木苗,按常规方法沿山势横带状整地造林,纯林株行距1.5-2米,每亩200-300株,农倍间作或混交倍林株行距2-2. 5米,每亩120-160株,苗木成活萌发新枝后,适时对新萌发的枝条进行修剪,控制一级侧枝数为3-5个,长度40-50厘米,冠幅1. 5-2. 5米,树高2米以下;当二级侧枝萌发时,按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修剪;(4 )造林后的当年适量挂放性蚜或在倍林内植藓养蚜,增加林内的倍蚜数量,从第2年开始在倍林内大量挂放性蚜;(5)对盐肤木进行两次修剪,夏季修剪,当倍子形成并到达成形期时,将结倍枝条顶端剪掉,保留结倍复叶及其上面的2-3片复叶;剪除未结倍的枝条、病虫枝叶、过密枝叶及徒长的侧芽等,控制枝条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冬季修剪,当树叶落完,树木生长进入休眠期时,对枝条去密留疏、去高补空,控制侧枝级数为3-4级,长度为40-50厘米,树高2米以下,形成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结构;(6)在倍子成熟前1个月左右,选择上层植被较多、无直射光、比较阴湿但不积水的小生境植藓;(7)当倍子表面颜色逐渐由绿转黄,倍林中有5%左右的倍子自然成熟爆裂时,采收倍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盐肤木生长势调控增加五倍子产量的方法,根据五倍子蚜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瘿机理和寄主树的生长规律,通过适时合理的修剪,调控寄主树的生长势,使树形矮化,分枝级数增加,形成枝多叶多、通风透光、疏密适中的复层林冠,使结倍时间提前,结倍数量增加。本发明具有科学合理、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增产效果明显、效益高等特点,可以科学、高效地实现倍林的高产稳产和集约经营,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2550361SQ2011104116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2日
发明者杨子祥, 陈晓鸣 申请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