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6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
背景技术
宽窄行插秧就是指水稻插秧的行间距实行一宽一窄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利用作物边际优势的增产原理,通过调整插秧的行间距,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度,减轻病害, 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寿命,加速干物质积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分插机构是插秧机上实现取秧、插秧、使秧苗成行种植的部件。在公开号为 CN101066017 (步行式插秧机的非圆齿轮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CN101502205 (可消除齿隙的非圆齿轮传动系分插机构)的插秧机分插机构文献中,由于传动箱中的非圆齿轮均为直齿轮,中间轴和行星轴平行设置,分插机构栽植臂上的秧针仅做平行于前进方向且垂直地面的平面运动,在现有秧门等距分布前提下,插秧位置不能形成农艺要求的宽窄行距秧苗分布。
发明内容为了适用于步行式插秧机的宽窄行插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左、右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轴左、右两端分别固接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传动箱,伸出左、右传动箱外的左、右行星轴上分别安装左、右栽植臂。在中心轴左、右端的左、右传动箱内分别安装左、右中心非圆齿轮,空套在中心轴上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分别通过各自的左、右法兰与机架固定联接,安装在左、右中间轴上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啮合,安装在左、右行星轴上的左、右行星非圆齿轮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啮合;左、右行星轴与左、右中间轴交错设置,左、右行星轴伸出左、右传动箱体外的一端分别固定有左、右栽植臂,分插机构工作时,由于左、右行星轴的交错角引起左、右栽植臂秧针尖在取秧后相对取秧位置向左或向右偏移,从而实现所插秧苗行距宽窄分布。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和行星非圆齿轮三轴齿轮行星系的三轴轴心的相对位置成三角形排列。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行星非圆齿轮均为非圆斜齿齿轮。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和中间非圆齿轮为非圆斜齿齿轮,行星非圆齿轮为非圆直齿齿轮。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G ‘、4)和中间非圆齿轮为非圆直齿轮,行星非圆齿轮为非圆斜齿齿轮。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中心轴的左右传动箱体内设置相互啮合的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和行星非圆齿轮,行星轴与中间轴之间成交错设置,使得栽植臂秧针在取秧后,其插秧点相对于取秧点向左或向右,使得所插秧苗行距成宽窄变化,实现宽窄行插秧的农艺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展开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中α角是中间轴与行星轴的交错角。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表示栽植臂内部结构。图4是本实用新型传动齿轮的布置图。图5是中间非圆斜齿轮、行星非圆斜齿轮交错布置的示意图。图6是左、右栽植臂插秧轨迹推秧点距离大于秧门间距的原理示意图。图7是左、右栽植臂插秧轨迹推秧点距离小于秧门间距的原理示意图。图中1.中心轴,2.右法兰,2 ‘.左法兰,3.右传动箱,3'.左传动箱,4.右中心非圆齿轮,4'.左中心非圆齿轮,5.右中间非圆齿轮,5 ‘.左中间非圆齿轮,6.右中间轴,6'.左中间轴,7.右行星非圆齿轮,7 ‘.左行星非圆齿轮,8.右行星轴,8 ‘.左行星轴,9.右栽植臂部件(左右栽植臂部件镜像对称)10.秧针,11.栽植臂壳体,12.推秧杆,13.拨叉,14.弹簧,15.凸轮,16.秧门,17.插秧轨迹,18.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左、右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轴左、右两端分别固接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传动箱,伸出左、右传动箱外的左、右行星轴上分别安装左、右栽植臂。在中心轴1左、右端的左、右传动箱3'、3 内分别安装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 ‘、4,空套在中心轴上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 ‘、4分别通过各自的左、右法兰2'、2与机架固定联接,安装在左、右中间轴6 ‘、6上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5'、5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4啮合,安装在左、右行星轴8'、8 上的左、右行星非圆齿轮7 ‘、7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5 ‘、5啮合;左、右行星轴8'、8与左、右中间轴6'、6交错设置,左、右行星轴8 ‘、8伸出左、右传动箱3'、3体外的一端分别固定有左栽植臂、右栽植臂9,分插机构工作时,由于左、右行星轴8'、8的交错角引起左、右栽植臂秧针10在取秧后相对取秧位置向左或向右偏移,从而实现所插秧苗行距宽窄分布。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和行星非圆齿轮三轴齿轮行星系的三轴轴心的相对位置成三角形排列。如图4所示,右中心非圆齿轮4与右中间非圆齿轮5啮合,右中间非圆齿轮5与右行星非圆齿轮7啮合。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4 ‘、4、中间非圆齿轮5'、5、行星非圆齿轮 7 ‘、7均为非圆斜齿齿轮。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4 ‘、4和中间非圆齿轮5'、5为非圆斜齿齿轮,行星非圆齿轮7'、7为非圆直齿齿轮。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4 ‘、4和中间非圆齿轮5'、5为非圆直齿轮,行星非圆齿轮7'、7为非圆斜齿齿轮。
4[0025]以右传动箱内的中间非圆齿轮5与行星非圆齿轮7之间的安装关系,图5是两交错齿轮的示意图,图5中α角与图2中的α角相同,是中间轴与行星轴间的交错角,α角是根据农艺要求的插秧点相对于取秧点的偏移距离而定。本实用新型也正是利用这个特点设计分插机构的空间插秧轨迹。如图6所示,左、右两个分插机构的插秧轨迹17推秧点(秧苗植入地面18位置点)距离大于取秧点距离即秧门16距离;如图7所示,左、右两个分插机构的插秧轨迹17推秧点距离小于取秧点距离即秧门16距离。以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和行星非圆齿轮均为非圆斜齿轮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分插机构动力由插秧机链轮箱主动链轮经链条传递到中心链轮,带动中心轴转动,带动左、右传动箱转动,在转动的左、右传动箱内,固定的中心非圆斜齿轮通过中间非圆斜齿轮传动行星非圆斜轮,其中中间非圆斜齿轮的螺旋角旋向与中心非圆斜齿轮的方向相反,而行星非圆斜齿轮的螺旋角旋向与中间非圆斜齿轮的螺旋角旋向相同,使中间轴与行星轴两倍于螺旋角的交错角布置。当行星齿轮随行星轴相对齿轮盒转动时,栽植臂随行星轴转动,由于交错角的存在,栽植臂的转动平面与齿轮盒的转动平面不是平行平面,这样栽植臂的相对运动与齿轮盒的牵连转动合成使得栽植臂上秧针轨迹成为一空间曲线,使秧针推秧点相对取秧点向左(如图6所示)或向右(如图7所示)偏移,当秧门和本实用新型分插机构均等距分布时,使得所插秧苗行距成宽窄变化,从而实现水稻插秧的行间距一宽一窄的排列方式。而栽植臂的转动形成一个牵动拨叉13围绕固定凸轮15 (固定在传动箱上)摆动,在取秧前拨叉13经过凸轮15的上升段而抬起,将推秧杆12提高至最高点,同时压缩推秧弹簧14 ;在取秧到插秧前,拨叉13处于凸轮15的最高位置保持段;当固定在栽植臂壳体 11上的秧针10到达插秧位置,拨叉13转至凸轮15缺口,推秧弹簧14回位推动推秧杆12 向下快速运动,将秧苗推入土中。从而顺序完成了水稻秧苗的取秧、插秧动作,实现水稻秧苗的机械化宽窄行移栽。当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和中间非圆齿轮为非圆斜齿齿轮,行星非圆齿轮为非圆直齿轮,或者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和中间非圆齿轮为非圆直齿轮,行星非圆齿轮为非圆斜齿轮时,由于中间轴与行星轴间同样存在交错角布置,因此,栽植臂上秧针轨迹仍为一空间曲线,使秧针推秧点相对取秧点向左或向右偏移,当秧门和本实用新型分插机构均等距分布时,仍能满足水稻宽窄行插秧的要求。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左、右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轴左、右两端分别固接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传动箱,伸出左、右传动箱外的左、右行星轴上分别安装左、右栽植臂;其特征在于在中心轴 (1)左、右端的左、右传动箱(3 ‘、3)内分别安装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空套在中心轴上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分别通过各自的左、右法兰O ‘、幻与机架固定联接, 安装在左、右中间轴(6 ‘、6)上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5 ‘、5)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心非圆齿轮、4)啮合,安装在左、右行星轴(8 ‘、8)上的左、右行星非圆齿轮(7 ‘、7)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非圆齿轮(5丨、5)啮合;左、右行星轴(8丨、8)与左、右中间轴(6丨、 6)交错设置,左、右行星轴(8丨、8)伸出左、右传动箱(3丨,3)体外的一端分别固定有左、 右栽植臂,分插机构工作时,由于左、右行星轴(8丨、8)的交错角引起左、右栽植臂秧针尖在取秧后相对取秧位置向左或向右偏移,从而实现所插秧苗行距宽窄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中间非圆齿轮和行星非圆齿轮三轴齿轮行星系的三轴轴心的相对位置成三角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4)、中间非圆齿轮(5 ‘、幻和行星非圆齿轮(7丨、7)均为非圆斜齿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G丨、4)和中间非圆齿轮(5丨、5)为非圆斜齿齿轮,行星非圆齿轮(7 ‘、7)为非圆直齿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传动箱内的中心非圆齿轮、4)和中间非圆齿轮(5 ‘、5)为非圆直齿轮,行星非圆齿轮(7 ‘、7)为非圆斜齿齿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星轮轴交错的非圆齿轮后插式传动分插机构。在中心轴左、右端的传动箱内分别安装中心非圆齿轮,空套在中心轴上的中心非圆齿轮分别通过法兰与机架固接,安装在中间轴上的中间非圆齿轮分别与各自的中心非圆齿轮啮合,安装在行星轴上的行星非圆齿轮分别与各自的中间非圆齿轮啮合;行星轴与中间轴交错设置,行星轴上固定有栽植臂,分插机构工作时,由于行星轴的交错角引起栽植臂秧针尖在取秧后插秧点相对取秧位置向左或向右偏移,实现所插秧苗行距宽窄分布。齿轮盒转一圈,左右栽植臂各插秧一次,通过优化结构参数,使栽植臂上的秧针运动轨迹满足插秧机工作时的秧针取秧、插秧的角度和相对运动轨迹要求,以及宽窄行距的变化值要求。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976430SQ2011200343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日
发明者俞高红, 孙良, 赵匀, 赵雄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