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86阅读:9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秧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最原始的插秧大多采用人工插秧,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还容易产生插秧不整齐的想象。随后就产生了用抛洒种子,取代了插秧的过程,这样长出的秧苗及水稻没有规则性,收割起来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秧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插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插秧的规则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插秧机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脑、行走肢体、支撑体,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脑与行走肢体均固定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插秧手与行走肢体均与控制大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大脑包括识别插秧地范围的识别模块、设定各行各列之间距离的设定模块,所述插秧手上设有多个红外传感器。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秧手为可实现人手动作的五指防人机械手。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肢体为齿轮带行走轮。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大脑还与一控制器无线传输连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体的行走路线及插秧手的位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插秧机器人能代替人工和抛苗的方式,减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齐度,便于收割。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插秧机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脑、行走肢体、支撑体,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脑与行走肢体均固定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插秧手与行走肢体均与控制大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大脑包括识别插秧地范围的识别模块、设定各行各列之间距离的设定模块。控制大脑根据识别模块和设定模块控制插秧手和行走肢体的运行方向和距离。所述插秧手上设有多个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是用于感应秧田的水和泥土的深度,令插秧位置更加准确,避免倒秧现象。所述插秧手为可实现人手动作的五指防人机械手。插秧手一手拿一手插,动作模仿人为。所述行走肢体为齿轮带行走轮。齿轮带行走轮便于在秧田内行走,避免机器人陷入秧田,影响插秧工作。所述控制大脑还与一控制器无线传输连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体的行走路线及插秧手的位置。本发明插秧机器人能代替人工和抛苗的方式,减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齐度,便于收割。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插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脑、行走肢体、支撑体,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脑与行走肢体均固定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插秧手与行走肢体均与控制大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大脑包括识别插秧地范围的识别模块、设定各行各列之间距离的设定模块,所述插秧手上设有多个红外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手为可实现人手动作的五指防人机械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肢体为齿轮带行走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大脑还与一控制器无线传输连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体的行走路线及插秧手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插秧机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脑、行走肢体、支撑体,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脑与行走肢体均固定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插秧手与行走肢体均与控制大脑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大脑包括识别插秧地范围的识别模块、设定各行各列之间距离的设定模块,所述插秧手上设有多个红外传感器。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代替人工和抛苗的方式,减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齐度,便于收割。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2986347SQ20121040814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蒋瑛倩 申请人:蒋瑛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