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的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乳酸发酵结束后,首先对发酵液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残渣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处理,少部分作为饲料原料出售。分离出的清液继续进行乳酸提取,提取乳酸后的废液经处理后排放。乳酸发酵残渣进行填埋处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污染环境;而焚烧处理热值低,设备运行耗能大,处理成本高;作为饲料原料,运输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灭菌成本高;乳酸提取废液处理也需要较大的废水处理设施。在乳酸发酵残渣以及乳酸提取废液中含有包括菌体、蛋白质、肽、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膳食纤维、各种离子以及少量残糖、淀粉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食用菌栽培良好的生长促进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碳源、氮源、水以及其他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源全部为乳酸发酵残渣或部分为乳酸发酵残渣,所述的水全部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或部分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所述的碳源,优选为农作物秸杆、木屑、废棉、玉米芯、蔗渣、中药渣、树枝或树叶。优选,本发明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干料和乳酸提取废液,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乳酸发酵残禮:30% 40%,稻草54% 64%,石骨粉1%,鹿糖1%,石灰4%,所述的乳酸提取废液,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0 65%。优选,本发明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干料和乳酸提取废液,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乳酸发酵残渣20 25%,稻草69 74%,过磷酸钙1%,石灰5%,所述的乳酸提取废液,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5 75%。所述的乳酸发酵残渣为乳酸发酵结束后经固液分离得到的有机固体废渣,其含水率约为80%,粗蛋白含量约为7 8%,同时含有丰富的残糖、淀粉、粗脂肪、粗纤维、水溶性氯化物及钙、磷、钾、钠、铁、锌等无机盐,作为栽培基质的氮源。所述的乳酸提取废液为乳酸发酵结束后经固液分离得到的清液再经提取乳酸后产生的废液,其中含有少量有机酸、蛋白质、肽、氨基酸、残糖、水溶性氯化物等可溶性物质以及钙、磷、钾、钠、铁、锌等离子,作为营养液使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碳源进行预先处理,添加乳酸发酵残渣及其他辅料混合形成干料,再添加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为55 70%,将混合料灭菌或发酵处理,控制灭菌或发酵处理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9之 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所述的灭菌,优选条件为温度126 128°C下灭菌1.5 2h或温度100°C常压灭菌6 12h。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食用菌菌种接种于栽培基质中;(2)、栽培;(3)、采收子实体。所述的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优选在采收子实体后,将剩余的菌糠进行烘干、添加酶制剂、发酵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或将菌糠粉碎、添加辅料后制成有机肥,或按生产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的工艺生产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RDF),或按生产活性炭的工艺生产活性炭,或与新的纤维质原料混合后制备新的食用菌栽培基质。所述的食用菌,优选为平燕、凤尾燕、杏鲍燕、灵芝、金针燕、草燕或鸡腿燕。所述的将菌糠与新的纤维质原料混合后制备新的食用菌栽培基质,包括干料和水,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菌糠70%,麦秸或稻草22%,石灰8%,所述的水,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5 75%。本发明将乳酸发酵残渣及乳酸提取废液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原料,使乳酸发酵残渣和乳酸提取废液得到完全的资源化处理,减少了废渣废水排放,适合工厂化生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乳酸发酵残渣及乳酸提取废液利用的一种新途径。
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依据本发明已公开内容所实施的任何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以及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54kg的稻草用质量分数为4%的石灰水浸泡8h以上,浙干,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3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40kg乳酸发酵残渣、Ikg石膏粉、Ikg蔗糖、4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0%,将混合料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0.5kg,菌袋一端用绳扎紧,在温度126°C下灭菌2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7.5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平燕(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室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0°C以下时,将平菇菌种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23 26°C,控制空气湿度为60% 70%,并保持通风换气,25天 35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说明菌丝已经成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为刺激出菇,应拉大昼夜温差至6 10°C,控制空气湿度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光照度在50 1000勒克斯均可出菇。(3)、出现菇蕾一周后,子实体成熟,及时采收并补水,可采收3潮,所收获的平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平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平菇后,将菌糠粉碎,经发酵后制成绿色有机肥(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 ZL200410082924.7)。实施例2: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64kg的稻草用质量分数为4%的石灰水浸泡8h,浙干,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3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30kg乳酸发酵残渣、Ikg石膏粉、Ikg蔗糖、4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5%,将混合料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0.6kg,菌袋一端用绳扎紧,再在温度128°C下灭菌1.5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7.5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平燕 (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室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0°C以下时,将平菇菌种按照10%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23 26°C,控制湿度为60 70%,并保持通风换气,25 35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说明菌丝已经成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为刺激出菇,将昼夜温差拉大至6 10°C,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控制光照度为50 1000勒克斯均可出菇;(3)、出现菇蕾一周后,子实体成熟,及时采收并补水,可采收3潮,所收获的平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平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平菇后,将菌糠粉碎,经发酵后制成绿色有机肥(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 ZL200410082924.7)。实施例3: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69kg稻草用质量分数为4%的石灰水浸泡8h,浙干,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3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25kg乳酸发酵残渣、5kg石灰、Ikg过磷酸钙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5%,将混合料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0.5kg,菌袋使用防水套环密封,再在温度126°C下灭菌2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7.5 9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草菇(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箱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8°C以下时,将草菇菌种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33 35°C,控制空气湿度为70%,并保持通风换气,10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当菌丝基本长满菌袋,菌袋两端开始出现密集的灰白色原基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为刺激出菇,将温度控制为28 32°C,空气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控制光照度为300 500勒克斯即可出菇;(3)、当子实体达到蛋型期时即可采收,一般采收2潮,所收获的草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草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草菇后,将菌糠粉碎,添加微生物发酵剂,经发酵、烘干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010249236.0)。实施例4: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74kg稻草用质量分数为5%的石灰水浸泡12h,浙干,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5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20kg乳酸发酵残渣、5kg石灰、Ikg过磷酸钙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75%,将混合料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0.6kg,菌袋使用防水套环密封,再在温度128°C下灭菌2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7.5 9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草燕(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室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8°C以下时,将草菇菌种按照10%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33 35°C,控制空气湿度为70%,并保持通风换气,10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当菌丝基本长满菌袋,菌袋两端开始出现密集的灰白色原基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为刺激出菇,将温度控制为28 32°C,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控制光照度为300 500勒克斯即可出菇;
`
(3)、当子实体达到蛋型期时即可采收,一般采收2潮,所收获的草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草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草菇后,将菌糠粉碎,添加微生物发酵剂,经发酵、烘干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010249236.0)。实施例5: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54kg稻草用质量分数为4%的石灰水浸泡8h,去除多余水分,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3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40kg乳酸发酵残渣、Ikg石膏粉、Ikg蔗糖、4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的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0%,将混合料闷I 2小时后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0.3kg,菌袋使用防水套环密封,在温度100°C常压灭菌6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7.5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灵芝(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室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0°C以下时,将灵芝菌种按照质量比5%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21 25°C,控制空气湿度为65%,并保持通风换气,25天 35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即可转入出芝管理,出芝阶段,将温度控制为25 28°C,空气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散射光照射,控制光照度为1000 2000勒克斯;
(3)、出现菇蕾后约25天子实体成熟,可以采收,所收获的灵芝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灵芝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灵芝后,菌糠经粉碎后作为生产活性炭的原料,按活性炭生产工艺制备活性炭(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010566649.1)。。实施例6:1、配制栽培基质首先将64kg稻草用质量分数为5%的石灰水浸泡12h,浙干,将浸泡后的稻草切短至5cm,再将切短的稻草与30kg乳酸发酵残渣、Ikg石膏粉、Ikg蔗糖、4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添加的乳酸提取废液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5%,将混合料闷I 2小时后用宽17cm、长37cm的聚丙烯菌袋进行分装,每个菌袋装
0.5kg,菌袋使用防水套环密封,再在温度100°C常压灭菌12h,灭菌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7.5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2、栽培灵芝(I)、灭菌后的栽培基质置于接种室中,紫外灭菌lh,待灭菌后的栽培基质温度降至30°C以下时,将灵芝菌种按照10%的接种量接种于上述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后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保持温度在21 25°C,控制湿度为65%,并保持通风换气,25天 35天后菌丝长满菌袋,即可转入出芝管理,出芝阶段,将温度控制为25 28°C,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散射光照射,控制光照度为1000 2000勒克斯;(3)、出现菇蕾后约25天子实体成熟,可以采收,所收获的灵芝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灵芝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灵芝后,菌糠经粉碎后作为生产活性炭的原料,按活性炭生产工艺制备活性炭(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010566649.1)。实施例7:1、利用栽培平菇后的菌糠制备栽培草菇的栽培基质将70kg平菇菌糠粉碎后暴晒2天,再添加22kg麦秸、8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水混匀后得到混合料,添加的水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65%,将混合料发酵3天,每隔12h翻堆一次,直到混合料表面生长出白色放线菌,具有清香味,pH值为8 9时结束发酵,即得到栽培草菇的栽培基质。2、栽培草燕(I)、将上述草菇的栽培基质铺成厚度IOcm的料层,播散法接种,将草菇菌种按照5%的接种量接种于草菇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草菇菌种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温度35 36°C,12h后掀开塑料薄膜通风I次,盖膜24h后即使撤掉塑料薄膜,保持湿度70 80%,接种后第4天,待菌丝长到栽培基质底部后喷洒重水并加强光照以刺激出菇,6天后进入出菇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28 32°C,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光照度为300 500勒克斯。(3)、当子实体达 到蛋型期时即可采收,一般采收2潮,所收获的草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草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4)、栽培完草菇后,菌糠经粉碎、添加辅料和助燃剂后搅拌均匀,成型、烘干后制成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RDF)(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110096577.3)。实施例8:1、利用栽培平菇后的菌糠制备栽培草菇的栽培基质将70kg平菇菌糠粉碎后暴晒3天,再添加22kg稻草、8kg石灰混合形成干料,再加入水混匀后得到混合料,添加的水使得混合料的含水量为75%,将混合料发酵5天,每隔12h翻堆一次,直到混合料表面生长出白色放线菌,具有清香味,pH值为8 9时结束发酵,即得到栽培草菇的栽培基质。2、栽培草菇(I)、将上述草菇的栽培基质铺成厚度IOcm的料层,播散法接种,将草菇菌种按照10%的接种量接种于草菇栽培基质中;(2)、将上述接种草菇菌种的栽培基质置于黑暗处,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温度35 36°C,12h后掀开塑料薄膜通风I次,盖膜24h后即使撤掉塑料薄膜,保持湿度70 80%,接种后第4天,待菌丝长到栽培基质地步后喷洒重水并加强光照以刺激出菇,6天后进入出菇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28 32°C,湿度控制在85 90%,加强通风换气,避免阳光直射,光照度为300 500勒克斯。(3)、当子实体达到蛋型期时即可采收,一般采收2潮,所收获的草菇产量和利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基质栽培得到的草菇产量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4)、栽培完草菇后,菌糠经粉碎、添加辅料和助燃剂后搅拌均匀,成型、烘干后制成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RDF)(如图1所`示),(具体参考专利CN201110096577.3)。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碳源、氮源、水以及其他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源全部为乳酸发酵残渣或部分为乳酸发酵残渣,所述的水全部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或部分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源包括农作物秸杆、木屑、废棉、玉米芯、蔗渣、中药渣、树枝或树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干料和乳酸提取废液,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乳酸发酵残禮:30% 40%,稻草54% 64%,石骨粉1%,蔗糖1%,石灰4%,所述的乳酸提取废液,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0 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干料和乳酸提取废液,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乳酸发酵残渣20 25%,稻草69 74%,过磷酸钙1%,石灰5%,所述的乳酸提取废液,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5 75%。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碳源进行预先处理,添加乳酸发酵残渣及其他辅料混合形成干料,再添加乳酸提取废液进行混匀得到混合料,将混合料灭菌或发酵处理,控制灭菌或发酵后的混合料的pH值在6 9之间,即为食用菌的栽培基 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菌,条件为在温度126 128°C下灭菌1.5 2h或温度100°C常压灭菌6 12h。
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食用菌菌种接种于栽培基质中; (2)、栽培; (3)、采收子实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收子实体后,将剩余的菌糠进行烘干、添加酶制剂、发酵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或将菌糠粉碎、添加辅料后制成有机肥,或按生产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的工艺生产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或按生产活性炭的工艺生产活性炭,或与新的纤维质原料混合后制备新的食用菌栽培基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菌包括平菇、凤尾菇、杏鲍菇、灵芝、金针菇、草菇或鸡腿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菌糠与新的纤维质原料混合后制备新的食用菌栽培基质,包括干料和水,所述的干料,按总质量分数100%计,包括菌糠70%,麦秸或稻草22%,石灰8%,所述的水,其添加量使得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65 7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本发明的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碳源、氮源、水以及其他辅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源全部为乳酸发酵残渣或部分为乳酸发酵残渣,所述的水全部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或部分替换为乳酸提取废液。本发明将乳酸发酵残渣及乳酸提取废液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原料,使乳酸发酵残渣和乳酸提取废液得到完全的资源化处理,减少了废渣废水排放,适合工厂化生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乳酸发酵残渣及乳酸提取废液利用的一种新途径。
文档编号C05G3/00GK103073351SQ20131002839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詹天际, 崔堂兵, 张卓凡, 詹东昀 申请人:詹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