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10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化学药剂防治领域,具体指一种有效成分为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农药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
背景技术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浸染,为害严重,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防治病害主要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多种病原菌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由于病菌产生抗药性,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在某些病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常规农药的单独使用已经不能达到满意的防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效益。因此,急需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杀菌剂新品种。香蕉叶斑病按其病原菌不同划分,有黄叶斑病亦称褐缘灰斑病、黑叶斑病即煤纹病、暗双孢叶斑病即灰纹病、叶条斑病、尾孢叶斑病和斑点病等真菌类病害。其中以前3种较常见,而又以黄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为国内外最多见、发生量最大。初期病斑短杆状,暗褐色,后扩展成长椭圆形病斑,大小为10 40毫米X 3 6毫米,大多单独存在,近叶缘表面病斑数量比近中脉处多。当大量病斑出现后,叶片迅速早衰,局部或全部枯死,病斑转为灰白色,雨季或秋季露水多时病斑正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状物。卩比唑醚菌酯,英文名称:Pyraclostrobin,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B密菌酯,英文名称:Azoxystrobin,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齐U,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对多种作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充分利用两种活性组分复配所产生的增效作用、提高防效及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效、低毒、环保,且有利于病菌抗药性治理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重量份数比为5:1 1:5。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选用已知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配制成多种农药剂型。在 本发明中,本发明农药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等两种剂型。本发明农药组合物中使用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包括溶剂、分散剂、稳定剂、乳化齐U、防冻剂、增稠剂等及其他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发挥药效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适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用药成本,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两种有效成份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可以克服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病害抗性的综合治理有着重要意义。3、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药效发挥迅速,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其推广应用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剂型环保,对作物安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通过以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生物测定实施例1:喹啉铜与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方法参照吴文君《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1993)进行。将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原药分别用丙酮、吐温-80制成3.2 μ g/mL母液,利用母液配制成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质量比例分别为 I: 5 5:1,梯度分别为 0.04 μ g/mL、0.08 μ g/mL、0.16 μ g/mL、0.32 μ g/mL的PDA平板。试验结果具体数据见表I。 表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混配室内抑菌试验数据。
权利要求
1.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组成,其余为农药助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5:1 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香蕉叶斑 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农药组合物,包括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农药助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5:1~1:5。通过室内抑制菌落生长试验及田间试验测定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混配对香蕉叶斑病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优秀,使用简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A01N43/54GK103109830SQ20131002910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7日
发明者朱刚, 王睿, 吴培军, 刘鹏 申请人:成都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