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9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该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哌虫啶与吡蚜酮按重量比1:40~15:1的比例组成,其本发明和单剂相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用药成本,且可以扩大延缓抗药性,为水稻、果树、蔬菜等的生产提供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专利说明】ー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ー种农药组合物,尤其是涉及ー类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哌虫啶,化学名称为1-(6-氯-3-甲基吡啶基)-8-硝基-7-甲基-1,2,3,5,6,7-六氢咪唑[l,2_a]吡啶。
[0003]哌虫啶是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新型杀虫剂。哌虫啶为国内新创制专利产品,该化合物取得了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并由江苏克胜集団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业部首家取得95%原药和10%悬浮剂登记。
[0004]哌虫啶结构独特,其是与大多杀虫剂不同的顺式结构,因而其与有与现有烟碱类杀虫剂不同,对环境、人、畜、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尤其是改变了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高毒的情況。在国内首家开发,害虫对其无抗性,属于友好环境的杀虫剂。
[0005]吡蚜酮为全新的ー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主要对同翅目的刺吸式ロ器害虫(飞虱、蚜虫、白粉虱、叶蝉)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和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尤其对水稻上的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及蚜虫等防效更佳然而作为哌虫啶和吡蚜酮单剂来说,长期単独用于防治害虫后,害业容易产生抗药性,同时药 效也有所减弱。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协同增效作用,对害虫既有一定持续效果、又有较好速效,且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杀虫剂组合物。
[0007]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0008]ー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哌虫啶和吡蚜酮按重量比1:40~15:1的比例组成。
[0009]优选地,哌虫啶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10~5:1:
[0010]更优选地,哌虫啶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4~1:1,最优选为1:4。
[001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以与辅助成分配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制剂,即可以将组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有效成分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添加辅助成分配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剂型的制剂,较好的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0012]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选自表面活性剤、分散剂、粘结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防冻剂、增稠剂、PH调节剂或渗透剂中的ー种或几种,及其它有益于活性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这些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剂型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0013]适用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表面活性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醇硫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丁二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碘酸盐、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碘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聚乙羟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粘结剂选自聚乙二醇200~4000、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稳定剂选自邻苯二酚、丁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甲苯基缩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表氯醇、由梨酸钠、环氧化大豆油、亚麻油、氢醌、丁香酚、柠檬酸、羟苯甲酸酯或对羟苯甲酸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崩解剂选自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硝酸铵、尿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渗透剂包括磺酸琥珀酸二烷酯、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桉叶油、月桂氮酮、噻酮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19]增稠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0020]适用于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水包括自来水、天然水、去离子水、蒸馏水等。
[0021]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用于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特别是水稻稻飞風(Nilaparvata lugens)0
[0022]本发明的益处在于,和单剂相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至少为123,从而实现降低用药成本,且可以扩大延缓抗药性,为水稻、果树、蔬菜等的生产提供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0024]一、制剂加工配方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70%哌虫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0026]常规工艺制成,其中哌虫啶30 %,吡蚜酮40 %,十二烷基硫酯钠3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6 V0,聚乙烯吡咯烷酮5 %,白炭黑5 %,高岭土补至100%。
[0027]同时,本实施例中哌虫啶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5~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0~80%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8] 实施例2 40%哌虫啶?吡蚜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0029]常规エ艺制成,其中哌虫啶10%,吡蚜酮3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羧酸盐5 %,硅酸镁铝0.5%,丙二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7 %,乙二醇3 %、有机土 2 %,油酸甲酯补至100%。
[0030]同时,本实施例中哌虫啶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5~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5~60%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0031]实施例3 30%哌虫啶?吡蚜酮悬浮剂
[0032]常规エ艺制成,其中哌虫啶10%,吡蚜酮20%,黄原胶0.3%,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 %,硅酸镁铝0.8%,丙二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0.5%,水补至100 %。
[0033]同时,本实施例中哌虫啶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5-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5~60%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0034]实施例4 60%哌虫啶?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0035]常规エ艺制成,其中哌虫啶40 %,吡蚜酮20 %,十二烷基硫酸钠2 %,木质素磺酸钠7%,亚甲基双萘磺酸钠5%,高岭土补至100%。
[0036]同时,本实施例中哌虫定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5-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5~80%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0037]二、生物活性测定和药效试验例
[0038]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
[0039]水稻稻飞風[Nilaparvata lugens (stal)]:从江苏省盐城田间捕捉成虫。
[0040]将发芽较好的水稻种子用清水冲洗,漂去秕谷。在常温下浸种24h。用手搓洗谷种几次,再用45~50°C的温水冲洗I~2次,放入塑料盒中,盖上湿毛巾,置于30°C的恒温培养箱内催芽。放入时,塑料盆底部稍稍傾斜,使水尽量不浸没谷种。24h后,将露白的水稻种子均匀地摊在栽培盘中,以谷种不叠起为宜。放上不锈钢网架,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光照2000~30001x,16h,温度28°C )保湿培育。微芽长成1.5cm时就可供产卵和饲养。
[0041]将有稻芽的栽培盘放入养虫笼内,固定,养虫笼背面对光源。另将ー接有从田间采回的成虫的养虫笼的玻璃门打开,使其门与门相対。轻轻振动笼子,将成虫赶至有新稻芽的笼子中。产卵24或48h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成虫移去。将成虫已产卵的稻芽在室温27~29°C,光照12h的养虫室内培养,保持稻芽不断水。6~8d后,卵孵化。当稻芽被稻飞虱吃死前,必须更换稻芽。换苗时,先将笼子轻轻倒置,使枯死的稻芽在上面,再将新的稻芽放进笼子。2d后,虫子自动转移至稻芽上,再取走干枯的稻芽。
[0042]2.2仪器设备
[0043]2.2.1电子天平(感量0.1mg)
[0044]2.2.2 捕虫网;
[0045]2.2.3 养虫笼(34 X 34 X 34cm3);
[0046]2.2.4 栽培盘(28.5X28.5X0.6cm3);[0047]2.2.5 稻芽固定网架(26cmX26cm);
[0048]2.2.6微量点滴器;
[0049]2.2.7 烧怀;
[0050]2.2.8 移液管;
[0051]2.2.9恒温培养箱;
[0052]2.2.10光照培养箱等。
[0053]3试验设计
[0054]3.1试材准备
[0055]选择室内饲养的第2代3龄若虫。
[0056]3.2 药剂
[0057](I)哌虫啶:95%原药;
[0058](2)吡蚜酮:95%原药;
[0059]以上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0060]3.3试验步骤
[0061]3.3.1药液配制
[0062]先用乙醇溶解原药,根据预备实验的结果将适量的两原药配成5个不同配比,再用乙醇将各处理分别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5个哌虫啶和吡蚜酮不同配比(有效成分之比为 I:16,1:8,1:4,1:2,1:1;)。
[0063]3.3.2药剂处理
[0064]采用NY / T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进行测定。将微量点滴器用溶剂清洗,调节点滴器至备用状态。用毛笔选取整齐一致的试虫用CO2轻度麻醉后置于9cm培养皿中,接着用微量点滴器将药剂逐头点滴于试虫的虫体腹部,每头点滴药液0.1 μ L,以点滴0.1 μ L不含药剂但含有乙醇的处理为对照。将点滴后的试虫分别转移至(28±2)°C、相对湿度为75%的培养室中正常培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试虫20头,每处理试虫80头。
[0065]4 调查
[0066]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判断供试虫死亡标准是以针轻刺无自主反应),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0067]5数据统计与分析
[0068]5.1计算方法
[0069]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 / 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 %,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 %之间,按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0070]5.2数据统计分析
[0071]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tl及95%置信限、LC90及95%置信限、混剂共毒系数,比较增效情况。
[0072]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0073]ATl= (S / M) XlOO
[0074]式中:AT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4为标准杀虫剂的LC5tl,单位为毫克每升(mg / I);M为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姆升(mg / I);
[0075]TTl=TIA x PA+TIB x PB
[0076]式中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IA为A药剂毒力指数:PA为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TIB为B药剂毒力指数;PB为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077]CTC= (ATI/TTI) XlOO
[0078]式中:CTC为共毒系数;ATI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079]6结果分析与讨论
[0080]按照NY / Tl 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哌虫啶与呋虫胺、哌虫啶与吡蚜酮在以各比例配比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哌虫啶与吡蚜酮以1:4比例复配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186.52,增效作用最显著。实验结果说明这两种混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81]田间自然条件与室内条件不同,因此,田间种群与室内种群之间也存在差异。田间自然条件下本试验结集能否应用需要进ー步验证。
[0082]表1哌虫啶和吡蚜酮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水稻飞虱的毒力測定结果
[0083]
【权利要求】
1.一种含有哌虫啶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哌虫啶与吡蚜酮按重量比1:40~15:1的比例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1:10~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1:4~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1: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与辅助成分配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制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成分选自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粘结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防冻剂、增稠剂、PH调节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8.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水稻、果树或蔬菜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刺吸式口器害虫为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Iugens)。
【文档编号】A01P7/04GK103598189SQ201310586879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顾爱国, 包素萍, 王莉, 孙长恩, 武中平, 张晓强 申请人:顾爱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