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巷道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16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牦牛巷道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小合适的牦牛巷道圈。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临时关养圈的面积为2.5m2~3.5m2的N倍,所述50≤N≤150。通过将临时关养圈的面积设置为2.5m2~3.5m2的N倍,并且50≤N≤150,充分考虑了每个牦牛的占用空间以及每户饲养的牦牛数量,依据这样的标准修建出的巷道圈大小合适,即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又能够提高巷道圈的利用率,避免材料的浪费,节省下的材料可以再修几个同样的巷道圈给住的较远的牧民使用,免去了牧民长途驱赶牦牛的不便。作为优选,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为3m2的N倍,所述50≤N≤150,既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降低成本。适合在牲畜养殖领域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牦牛巷道圈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牦牛巷道圈。
【背景技术】
[0002]牦牛巷道圈是指用于牦牛在免疫接种、驱虫、称重及临时关养等方面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巷道一端为巷道进口,另一端为巷道出口,临时关养圈上设置有关养圈进口与关养圈出口。现有牦牛巷道圈的使用过程如下:先将一整群牦牛关养在临时关养圈内,如要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再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
[0003]现有牦牛巷道圈的临时关养圈的面积大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都是随意设定的,导致修建的巷道圈大小不合理,造成材料的浪费,现有的通常都是以村为单位,一个村修建一个牦牛巷道圈,所以巷道圈通常都会修建的很大,但是,牧区的牧民一般都住的很分散,巷道圈周围一般只住了几户牧民,其他地方的牧民若要使用巷道圈就得从很远的地方将牦牛驱赶过来,使用非常不便,而且巷道圈的使用都是一户一户进行,每户饲养的牦牛大都是在一百头左右,而现有的巷道圈都过大,足以同时容纳几百头牦牛,这样修建太大的巷道圈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巷道圈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小合适的牦牛巷道圈。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临时关养圈的面积为2.5m2~3.5m2的N倍,所述50 ^ N ^ 150。
[0006]进一步的是,所述临时关养圈的面积为3m2的N倍,所述50≤N≤150。
[0007]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设置在临时关养圈内,并且巷道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的一段圈壁。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出口处设置有上车辅助装置。
[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上车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柱、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与两侧的侧板围成U形通道,支撑柱顶端设置有定滑轮,定滑轮上缠绕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一端绑在支撑柱上,另一端固定在U形通道的一端,所述U形通道的另一端与巷道的出口连通。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U形通道的底部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根防滑条。
[0011]进一步的是,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之间的间距为25-30cm。
[0012]进一步的是,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之间的间距为30cm。
[0013]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
[0014]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相邻的巷道立柱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所述巷道立柱的下端位于槽道的凹槽内并且巷道立柱能够在凹槽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与槽道固定的锁紧装置。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临时关养圈的面积设置为2.5m2~3.5m2的N倍,并且50 150,充分考虑了每个牦牛的占用空间以及每户饲养的牦牛数量,依据这样的标准修建出的巷道圈大小合适,即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又能够提高巷道圈的利用率,避免材料的浪费,节省下的材料可以再修几个同样的巷道圈给住的较远的牧民使用,免去了牧民长途驱赶牦牛的不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牦牛巷道圈的平面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车辅助装置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的A-A向视图;
[0019]图中标记说明:临时关养圈1、巷道2、巷道立柱201、滑动机构3、槽道301、凹槽302、锁紧装置303、上车辅助装置4、支撑柱41、底板42、侧板43、定滑轮44、拉绳45、防滑条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图1所示,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巷道2,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为2.5m2~3.5m2的N倍,所述50≤N≤150。通过将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设置为2.5m2~3.5m2的N倍,并且50≤N≤150,充分考虑了每个牦牛的占用空间以及每户饲养的牦牛数量,依据这样的标准修建出的巷道圈大小合适,即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又能够提高巷道圈的利用率,避免材料的浪费,节省下的材料可以再修几个同样的巷道圈给住的较远的牧民使用,免去了牧民长途驱赶牦牛的不便。
[002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为3m2的N倍,所述50 < N < 150,既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0023]所述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并且巷道2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1的一段圈壁。在工作时,临时关养圈1内关入适量的牦牛,可让巷道2里的牦牛和临时关养圈1内的牦牛互相接触,防止牦牛在巷道2里受惊吓而造成意外损失,同时,将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还可以减少牦牛巷道圈的土地占用面积,而且巷道2的其中一条道壁为临时关养圈1的一段圈壁,还可以节约牦牛巷道圈的修建成本。
[0024]在利用牦牛巷道圈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完毕后,在销售牦牛时还需要将牦牛装到车上运送到指定的地方,为了便于将牦牛装到车上运送到指定的地方,所述巷道2的出口处设置有上车辅助装置4。
[0025]所述辅助上车装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譬如,在巷道的出口处设置台阶状的平台,或设置倾斜的挡板,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上车辅助装置4包括支撑柱41、底板42以及设置在底板42两侧的侧板43,所述底板42与两侧的侧板43围成U形通道,支撑柱41顶端设置有定滑轮44,定滑轮44上缠绕有拉绳45,所述拉绳45的一端绑在支撑柱41上,另一端固定在u形通道的一端,所述U形通道的另一端与巷道2的出口连通,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的辅助上车装置可以通过定滑轮44、拉绳45自由的调节U形通道一端的高度,从而适应不同高度的车辆,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制作非常方便。
[0026]由于车辆的底盘一般较高,因此,U形通道都是倾斜设置的,为了避免牦牛在沿U形通道行走时打滑,所述U形通道的底部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根防滑条5。所述防滑条5的间距根据牦牛上山时的步幅而定,通常情况下,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5之间的间距优选为 25-30cm。
[0027]进一步的是,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5之间的间距为30cm。
[0028]另外,由于牦牛的体格大小不一,为了保证单只牦牛进入巷道2,避免多只牦牛同时挤入巷道,造成牦牛损伤,所述巷道2的宽度应略大于牦牛的身体宽度即可,为了使巷道2的宽度能够随着牦牛体格大小而变化,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3,通过滑动巷道2的内侧道壁,可以调整巷道2的宽度,使其达到最佳的宽度。
[0029]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201,相邻的巷道立柱201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3可以采用多种实施方式实现,只要能够使巷道2的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即可,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滑动机构3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301,所述巷道立柱201的下端位于槽道301的凹槽302内并且巷道立柱201能够在凹槽302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201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201与槽道301固定的锁紧装置303,如图3所示。所述锁紧装置303可以采用锁紧螺栓、卡扣、销钉等方式实现。
【权利要求】
1.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巷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为2.5m2~3.5m2的N倍,所述50≤N≤1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面积为3m2的N倍,所述50≤N≤1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并且巷道(2)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1)的一段圈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出口处设置有上车辅助装置(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辅助装置(4)包括支撑柱(41 )、底板(42 )以及设置在底板(42 )两侧的侧板(43 ),所述底板(42 )与两侧的侧板(43 )围成U形通道,支撑柱(41)顶端设置有定滑轮(44),定滑轮(44)上缠绕有拉绳(45),所述拉绳(45)的一端绑在支撑柱(41)上,另一端固定在U形通道的一端,所述U形通道的另一端与巷道(2)的出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通道的底部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根防滑条(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5)之间的间距为 25-30c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根防滑条(5)之间的间距为30c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2 )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3 )。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201),相邻的巷道立柱(201)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3 )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301),所述巷道立柱(201)的下端位于槽道(301)的凹槽(302 )内并且巷道立柱(201)能够在凹槽(302 )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201)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201)与槽道(301)固定的锁紧装置(303)。
【文档编号】A01K1/00GK203457619SQ201320588145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3日
【发明者】刘刚, 雷德林, 王光辉, 郑群英, 吴伟生 申请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