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

文档序号:260111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涉及中华绒螯蟹幼蟹捕捞技术,包括割除水花生、分散堆积水花生、排水诱幼蟹进入草堆、第一次捕捞幼蟹、注新水、第二次捕捞幼蟹、跟踪调查幼蟹下塘成活率。本发明采用在水花生草堆中多次放水捕捉幼蟹的方法,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中华绒螯蟹蟹苗下塘成活率显著提高,解决了纯淡水地区蟹苗下塘成活率低瓶颈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华绒螯蟹幼蟹捕捞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 捕捞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大多数幼蟹养殖户均采取传统的人工挖掘方法捕捞幼蟹,此种捕捞方法一 般有5%?10%的幼蟹受到一定的机械损伤,并且劳动力投入较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 断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幼蟹机械损失,更顺利销售幼蟹,不少幼蟹培育户采取全池泼 洒低浓度药物,将幼蟹逼出草堆和洞穴,然后捕捞。采用药物捕捞上来的幼蟹和采取传统人 工挖掘方法捕捞的幼蟹,从外形上看不出来,而且没有机械损伤,不知情的成蟹养殖户更喜 欢选购采用药物方法捕捞的幼蟹。跟踪调查显示:用药物起捕幼蟹下塘7天后死亡率高达 30%以上。为提高幼蟹下塘成活率,在怀远、无为和宣州区幼蟹重点养殖区,创造了一种中 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使幼蟹下塘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科学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方法。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割除水花生:进入11月份后幼蟹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割取幼蟹培育池四周水 花生,连根拔起池塘之间的水花生。
[0007] (2)分散堆积水花生:将割取的四周水花生和中间拔起的水花生,平均分散堆积 到幼蟹培育池内,每个草堆大小水花生鲜重控制在15?20千克左右。
[0008] (3)排水诱幼蟹进入草堆:在幼蟹出售前一天开始排水,池塘水排干后,90%以上 的幼蟹都集中在堆放的水花生草堆中。
[0009] (4)第一次捕捞幼蟹:池塘水排干后,翻开草堆,将幼蟹和水花生一起放入表面光 滑的大塑料盆内,分开水花生,抖落隐蔽在草中的幼蟹,即可捕出幼蟹。
[0010] (5)注新水:第一次翻开草堆全池捕捞幼蟹结束后,将抖散的水花生再次平均分 散堆积,然后注入新水,为捕捞上来的幼蟹,在新水的刺激下纷纷进入草堆中。
[0011] (6)第二次捕捞幼蟹:操作同第一次捕捞幼蟹。经过两次捕捞90%的幼蟹可以捕 捞上来。
[0012] (7)跟踪调查幼蟹下塘成活率:水花生堆积捕捞幼蟹下塘7天后死亡率小于 1. 2%,用药物起捕幼蟹的对照组下塘7天后死亡率高达30%以上。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4] 1、方法简单。
[0015] 2、操作方便。
[0016] 3、中华绒螯蟹蟹苗下塘成活率显著提高。
[0017] 4、解决了纯淡水地区蟹苗下塘成活率低瓶颈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 (1)割除水花生:进入11月份后幼蟹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割取幼蟹培育池四周水 花生,连根拔起池塘之间的水花生。
[0020] (2)分散堆积水花生:将割取的四周水花生和中间拔起的水花生,平均分散堆积 到幼蟹培育池内,每个草堆大小水花生鲜重控制在15?20千克左右。
[0021] (3)排水诱幼蟹进入草堆:在幼蟹出售前一天开始排水,池塘水排干后,90%以上 的幼蟹都集中在堆放的水花生草堆中。
[0022] (4)第一次捕捞幼蟹:池塘水排干后,翻开草堆,将幼蟹和水花生一起放入表面光 滑的大塑料盆内,分开水花生,抖落隐蔽在草中的幼蟹,即可捕出幼蟹。
[0023] (5)注新水:第一次翻开草堆全池捕捞幼蟹结束后,将抖散的水花生再次平均分 散堆积,然后注入新水,为捕捞上来的幼蟹,在新水的刺激下纷纷进入草堆中。
[0024] (6)第二次捕捞幼蟹:操作同第一次捕捞幼蟹。经过两次捕捞90%的幼蟹可以捕 捞上来。
[0025] (7)跟踪调查幼蟹下塘成活率:水花生堆积捕捞幼蟹下塘7天后死亡率小于 1. 2%,用药物起捕幼蟹的对照组下塘7天后死亡率高达30%以上。
【权利要求】
1. 一种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割除水花生:进入11月份后幼蟹基本停止生长,此时割取幼蟹培育池四周水花生, 连根拔起池塘之间的水花生。 (2) 分散堆积水花生:将割取的四周水花生和中间拔起的水花生,平均分散堆积到幼 蟹培育池内。 (3) 排水诱幼蟹进入草堆:在幼蟹出售前一天开始排水,池塘水排干后,90%以上的幼 蟹都集中在堆放的水花生草堆中。 (4) 第一次捕捞幼蟹:池塘水排干后,翻开草堆,将幼蟹和水花生一起放入表面光滑的 大塑料盆内,分开水花生,抖落隐蔽在草中的幼蟹,即可捕出幼蟹。 (5) 注新水:第一次翻开草堆全池捕捞幼蟹结束后,将抖散的水花生再次平均分散堆 积,然后注入新水,为捕捞上来的幼蟹,在新水的刺激下纷纷进入草堆中。 (6) 第二次捕捞幼蟹:操作同第一次捕捞幼蟹,经过两次捕捞90 %的幼蟹可以捕捞上 来。 (7) 跟踪调查幼蟹下塘成活率:水花生堆积捕捞幼蟹下塘7天后死亡率小于1. 2%,用 药物起捕幼蟹的对照组下塘7天后死亡率高达30%以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水花生堆积捕捞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草 堆大小水花生鲜重控制在15?20千克左右。
【文档编号】A01K79/00GK104137814SQ201410347633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赵林斌, 奚业文, 钱玉玲 申请人:安徽绿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