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674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氯噻啉和烯啶虫胺,其余为常用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10~10∶1,氯噻啉和烯啶虫胺重量总和在除草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5%~90%。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专利说明】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氯噻啉和烯啶虫胺为有 效成分农药组合物,主要应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

【背景技术】
[0002]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 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害虫 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 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高效、 低毒、环保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0003] 氯噻啉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它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 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 麻痹死亡。氯噻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飞虱等有很高的活性。
[0004] 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在自 发放电后扩大隔膜位差,并最后使突触隔膜刺激下降,结果导致神经的轴突触隔膜电位通 道刺激消失,致使害虫麻痹死亡,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粉風、蚜虫、梨木風、叶蝶、蓟马活 性较高。
[0005] 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 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 产生,是农业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本发明人对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 研究,发现氯噻啉和烯啶虫胺进行混配在一定的混配比例范围对害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0006] 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组合物及应用目前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害虫产生抗药性问题及实际防治效果较差, 提供一种高效、低毒、速效性好且持效期长,有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农药组合物。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将该农药组合物用于农业上杀虫的用途。
[0009]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成分由氯噻 啉和烯啶虫胺组成的农药组合物,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10?10:1。
[0010]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在实际应用时制成包括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 粉剂、水分散粒剂的应用剂型,氯噻啉和烯啶虫胺重量总和在除草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 为5%?90%。
[0011]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 齐U、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去离子水、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加工中常用的各种 助剂,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进行确定。
[0012]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 赘述。
[0013]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 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例如常用的农药使用方法:喷雾法、毒饵法、种子处理法、种子包衣 法、土壤处理法、熏蒸法、熏烟法、涂抹法等。
[0014]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在应用时应注意在害虫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用 药。
[0015]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 1、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 的杀虫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降低了成本。
[0017] 2、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不同,组合物的应用能延缓或克 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有利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 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 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0019] 实施例中所述的含量均为重量百分比。
[0020] 生物测定实施例:氯噻啉和烯啶虫胺对稻飞虱的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0021] 试验药剂采用95%氯噻啉原药、95%烯陡虫胺原药。
[0022] 稻飞虱是从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镇石圳村田间采集的水稻稻飞虱若虫 虫源,带回室内饲养2代3龄若虫作毒力测定虫源。
[0023] 参照《农药生物活性评价S0P》及NY/T1154. 11-2008标准中的方法,采用浸渍法。 选取新鲜水稻苗3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 温,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Φ200Χ30πιπι)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 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40±2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处理完毕,置于观察室内。
[0024]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值)。若对照死亡率< 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进行校正;对照死 亡率>20%,试验需重做。根据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 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 5(I及 其混剂共毒系数。72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试虫死亡判断标准为以毛笔轻轻 接触试虫无反应计为死亡。
[0025] 共毒系数(CTC)彡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彡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共毒系数(CTC) <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26]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Q/供试药剂LC5Q) X 100。
[0027] 理论毒力指数(TTI) = (A的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 (B的毒力指数X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28]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0029] 表1、氯噻啉与烯啶虫胺对稻飞虱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
[0030]

【权利要求】
1. 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氯噻啉和烯啶 虫胺,其中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重量比为1:10?10:1,氯噻啉和烯啶虫胺重量总和在除草 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5%?9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农药组合物的剂型是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业上害 虫中的应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有氯噻啉和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害虫是刺吸式口器害虫。
【文档编号】A01N43/40GK104186528SQ201410406807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8日
【发明者】吴泽伟, 张志伟, 朱刚, 陈佛祥, 王礼文 申请人: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