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2072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发病规律,更具体地来说,特别涉及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



背景技术:

红枣黑斑病主要侵害毛叶枣(别名滇刺枣、印度枣、缅枣、台湾青枣),该枣为枣属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分布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在我国主要分布产于云南、海南岛、广东、台湾等地。1975年在印度哈里来纳发现此病,我国在1985年云南家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枣园中的毛叶枣发现该病,到1987年调查,病害已遍及整个枣园,造成果实变小,品味降低,影响品质和产量。该病除侵害毛叶枣外,当地野生酸枣也受感染。

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病叶背面产生零星黑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斑,直径0.5-6毫米,严重时,数个病斑联成大片,在叶片背面呈现烟煤状的大黑斑。叶面呈现黄褐色斑点。受害叶片呈卷曲或扭曲状,易脱落。果实变小,品味下降。

病原

半知菌亚门、枣假尾孢真菌。子实体生于叶背面,菌丝体内生、或表生。表生的菌丝平滑,浅青黄色,有隔膜,宽2-3.5微米,无子座。分生孢子梗簇生至紧密簇生,从气孔伸出或突破表皮,或单生于表生菌丝上,青黄褐色,孢子梗簇生呈青黄褐色至浅褐色,孢子梗顶部色泽较浅,宽度不规则,直立或弯曲,分枝,上部稍呈曲膝状,顶部呈宽圆形至圆锥形,有时有较明显的疤痕,但不加厚,多隔膜,长45-215微米,宽5-8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浅黄褐色,直立至中度弯曲,顶部宽圆形至钝圆形,基部呈倒圆锥形,0-3个隔膜,长25-47.5微米,宽8-10.8微米。

病害循环及流行

此病在南方7月份开始零星发生至翌年2、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此时病株上大部分叶片布满黑色颗粒,部分叶片坏死脱落。未结果的 枣园发病轻,已结果的枣园发病重。随着病叶的脱落,健壮植株再次萌发新生的嫩叶上未见到症状。3月底至10月份为病害的衰退期。

此病侵染性强,适应性广,必须引起重视,防止继续向我国南方枣区传播。

防治方法

(1)严格实行检疫措施,防止该病向外地传播。

(2)加强枣园管理,科学使用“天达-2116”(同枣锈病),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能。

(3)喷药保护,注意及时喷洒200-300倍倍量式或多量式波尔多液,或结合喷洒“天达-2116”喷洒800倍70%甲基托布津,或1000倍天达50%腐霉利药液。

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

症状:指有病的植物组织和形态所表现的各种异常状态。按性质不同它又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如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受害部位所形成的特征。如病症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菌核、菌脓等。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

发病的原因

1.引起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

(1)营养失调

(2)水分过多过少

(3)温度过高过低

(4)有害物的毒害(如药害、肥害)

2.引起侵染性病害发生原因

(1)病害三角: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这三者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三角之间的关系称“病害三角”。

(2)病害四面体:植物病害发生的实质是病原物、植物在一定的 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进而导致植物的受害过程。这种由病害三角加上人类的管理活动而组成的整体称“病害四面体”。

发病规律

1.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

(1)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细胞和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寄主范围,对设计轮作和铲除野生寄主及采取选育推广抗病品种等防病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致病性:指病原物破坏和毒害寄住植物,引起植物发病的性能。

当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和毒害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重,其致病性越强。反之致病性就弱。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吸取寄主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致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第二、是分泌各种酶、毒素和生长刺激素,以破坏寄住细胞和组织,或者刺激细胞过度分蘖,以致使植物生长畸形。

第三、是改变寄主的代谢途径,使寄主正常的代谢活动受到干扰而引起发病。

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接触期:指病原物与植物发生接触到侵入前的一段时间。不同的病原物其接触期的长短差异很大。

(2)侵入期: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其侵入期的长短受如下两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侵入途径:伤口入侵、自然孔口入侵、直接侵入。另一个是侵入条件:病原菌数量、营养条件、温湿度等。

(3)潜育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刚出现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4)症状表现期(也称发病期):指刚出现症状开始,到表现典型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也指整个发病期)

3.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概念: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病害的侵染循环。它包括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其越冬越夏场所也是每年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来源,如田间病株及病残体、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及传毒媒介等。

(2)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指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季节开始传到田间而引起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受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的繁殖体,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经传播引起的再次侵染,称再侵染。

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

1.田间观察:观察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规律,如病害是零星的随机分布,还是普遍发病,有无发病中心等,这些信息常为我们分析病原提供必要的线索。进行田间观察,还需注意调查询问病史,了解病害的发生特点、种植的品种和生态环境等。

2.症状观察:即对植物病害标本作全面的观测和检查,尤其是对发病部位、病变部分内外的症状做详细的观测和记载。应注意对典型的病症及不同发病时期的病害症状的观察和描述。从田间采回的病害标本,要及时观察和进行症状扫描,以免因标本腐烂影响描述结果。有的无病征的真菌病害标本,可进行适当的保湿培养后,再进行病菌的观察。

3.采样检查:肉眼观察看到的仅是病害的外部症状,对病害内部症状的观察需对病害标本进行解剖和镜检。同时,绝大多数病原生物都是微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检查才能鉴别。因此,诊断不熟悉的植物病害时,室内检查鉴定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采样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识别有病植株的内部症状;确定病原类别;并对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以及线虫所致病害的病原种类做出初步鉴定,进而为病害确诊提供依据。

4.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对新的或少见的真菌和细菌性病害 的诊断,还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才能确定真正的致病菌。这一病害诊断步骤,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即首先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培养,获得接种材料,再将病原菌接种到相同的健康的植株体上,在被接种的植物上又产生了与原来病株相同的症状,同时,又从接种的发病植物上重新分离获得该病原菌,即可确定接种的病原菌就是该种病害致病菌。

5.提出适当的诊断结论:最后应根据上述各步骤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适当的诊断结论,并根据诊断结果提出或制定防治对策。

植物病害的诊断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病害的某些典型特征,即可鉴别病害,而不需要完全按上述复杂的诊断步骤进行诊断。当然,对某种先发生的或不熟悉的病害,严格按上述复杂的步骤进行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清学诊断、分子杂交等许多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的诊断,尤其是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

本发明就是研究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规律,防止红枣染上黑斑病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总结的发病规律,让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发明避免红枣黑斑病菌这种病。

前面所述的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其特征在于:红枣黑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潜伏于枣树老皮及地上病残体内越冬。

前面所述的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其特征在于:枣果着色期为病害易感期,此时枣果糖分充足,能够诱导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如果遇到降雨、刮风,病菌的分生孢子能借助风雨传播,病害能迅速流行起来。

前面所述的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其特征在于:该病的侵染危害受温湿度影响十分明显,当空气湿度达到95%以上,特别是遇降雨天气,温度在24~28℃时发病快而严重,另外地势低洼,通风透光 不良,树势衰弱,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灌水过多,滥用激素类农药均能诱发病害的大发生。

前面所述的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其特征在于: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40℃时,其孢子不能萌发,菌丝不能生长,不能危害枣树。

前面所述的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其特征在于:红枣枣黑斑病的发生受品种影响很大,通过2011年我们对阿拉尔、阿瓦提68个枣园的调查观察发现,在南疆,骏枣、壶瓶枣较易感病,而冬枣、灰枣对此病抗性较强,田间较少发现发病现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兵团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50-180万亩,一跃成为兵团规模最大的果品产业,其单位面积产值接近棉花的2倍;生产中为了追求产量,在不影响红枣产量品质的前提下,开展红枣黑斑病菌的防治,对产量有很大的提升,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红枣黑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筛选出有效防治红枣黑斑病的农药,确定了农药混配比例。

对阿拉尔、阿克苏农资市场常见的11种杀菌剂进行了筛选。筛选结果表明,吡唑嘧菌酯对黑斑病菌的孢子毒力最高,其次为氟硅嘧菌脂,苯醚甲环唑及多菌灵。

当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以1∶6配比组合时,毒力达到最高,有很明显的增效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