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1132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和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



背景技术:

吲唑磺菌胺,英文通用名称为misulrom,化学名称为3-(3-溴-6-氟-2-甲基吲哚-1-磺酰基)-N,N-二甲基-1,2,4-三唑-1-磺酰胺,分子式为C13H13rFN5O4S2。该药剂是一种结构新颖独特的三唑磺酰胺类化合物,属于触杀型杀菌剂。主要对卵菌和变形菌类有效,通过结合到细胞色素复合物c1上的Qi位点,从而抑制真菌呼吸及孢子的萌发;对果树、蔬菜、花卉等的疫病、霜霉病和烟草黑胫病有较高的活性,且持效性强,耐雨水冲淋。

氨基寡糖素,也称为农业专用壳寡糖。是指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由几丁质降解得壳聚糖后再降解制得,或由微生物发酵提取的低毒杀菌剂。对一些病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诱发菌丝形态发生变异、孢内生化发生改变等。能激发植物体内基因,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保素及PR蛋白等,并具有细胞活化作用,有助于受害植株的恢复,促根壮苗,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对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炭疽病、灰霉病等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目前对于真菌引起的一些植物病害中,特别是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根肿病和黑胫病,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已经明显产生抗性;而通过生物农药防治,其防治效果还有待提高。目前将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进行复配,一方面能够有效延缓病害抗性的产生,明显提高防效;另一方面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同时还可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

发明人通过大量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以一定比例混配后使用,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用药量减少、使用成本降低,毒性降低、残留量减少,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大量试验证实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后具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并且两者复配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延缓抗性产生、降低用药量、对环境安全、防效好的含有吲唑磺菌胺与氨基寡糖素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和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两者的质量比为100:1~1:10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和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两者的质量比优选为50:1~1:5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和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两者的质量比优选为20:1~1:2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5%。

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所组成的质量比为100:1~1:100。通常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2%~90%,较佳的为5%~85%。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有效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固体制剂有效成分的总质量为5%~90%,较佳的为10%~85%;液体制剂有效成分的总质量为1%~70%,较佳的为5%~50%。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其中较优选的剂型有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1%~1%、增稠剂0.1%~2%、防冻剂0.1%~8%、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悬浮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加入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乳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消泡剂0.1%~2%、增稠剂0.1%~2%、防冻剂0.1%~8%、防腐剂0.05%~3%、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悬乳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氨基寡糖素,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氨基寡糖素悬浮剂,然后将吲唑磺菌胺、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乳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溶剂1%~30%、乳化剂3%~20%、防冻剂0.1%~10%、增稠剂0.1%~2%、消泡剂0.01%~2%、防腐剂0.05%~4%、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微乳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吲唑磺菌胺与氨基寡糖素溶解在装有溶剂和助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剂、防腐剂、防冻剂及水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制得外观清澈透明的微乳剂,即为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溶剂1%~30%、乳化剂1%~15%、防冻剂0.1%~10%、增稠剂0.1%~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水乳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部分水、防冻剂、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加入增稠剂,缓缓加水直至达到专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即为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囊悬浮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成囊单体1%~10%、分散剂2%~10%、溶剂1%~10%、乳化剂2%~7%、防冻剂0.1%~10%、增稠剂0.1%~2%、防腐剂0.05%~4%、pH调节剂2%~5%、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微囊悬浮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成囊单体、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微囊悬浮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0.1%~50%、氨基寡糖素0.1%~50%、成囊单体1%~12%、湿润剂2%~15%、溶剂1%~15%、乳化剂1%~8%、消泡剂0.2%~5%、增稠剂0.2%~5%、防冻剂0.1%~10%、pH调节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该杀菌组合物微囊悬浮-悬浮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成囊单体、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围绕含有化学物质的液滴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防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氨基寡糖素,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微囊悬浮-悬浮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1%~80%、氨基寡糖素1%~80%、分散剂2%~10%、湿润剂2%~8%、填料补充余量。

该杀菌组合物可湿性粉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

以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制剂中包含如下组分:吲唑磺菌胺1%~80%、氨基寡糖素1%~80%、分散剂3%~9%、湿润剂1%~8%、崩解剂1%~10%、填料补充余量。

该杀菌组合物水分散粒剂具体加工步骤为:按照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

所述的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甲醇、乙醇、三甲基环己烯酮、N-辛基吡咯烷酮、N-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乙酸乙酯、植物油、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助溶剂选自: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丙乙醇、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烷基苯磺酸钙盐、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苯乙基酚聚氧丙烯醚、506#、600#、700#、NP-10磷酸酯、OP-10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司盘80、吐温80、602#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硫酸铵、柠檬酸、尿素、氯化铝、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成囊单体选自: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C8~10脂肪醇类、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及酰胺、硅油、有机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镁铝、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苯甲酸钠、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富马酸二甲酯、山梨酸钾、双乙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兼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可用于多种作物葡萄、黄瓜、辣椒、番茄、烟草、小麦、水稻、花生、蔬菜、果树、花卉、草坪等,防治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尤其对防治蔬菜、果树、烟草上的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效果尤为显著。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该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表现显著,不但能提高防病效果,降低用药量,同时又能扩大杀菌谱;第二,延缓抗性的发生;第三,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复配,提高安全性,对环境友好。因此,该杀菌组合物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应用例一: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毒力测定实施例1 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uiticola(Berk.dt Curtis)Berl. Et de Toni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6.3-2006,采用平皿叶片法。

选择发病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4℃下存放备用。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将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照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在药剂处理24小时后,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u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5片叶,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小时交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

视处理及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并记录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计算防治效果。通过防治效果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防治效果 (P)%= [空白对照病斑直径(D0)-处理病斑直径(D1)]/空白对照病斑直径(D0)×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配比为100:1~1:10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葡萄霜霉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80以上。

毒力测定实施例2 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6.2-2006,采用含药培养基法:取各单剂和混剂系列浓度的药液3mL,加入冷却至45℃的27mL的PDA培养基中,制成所需要终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然后,从培养7天的番茄晚疫病菌菌落边缘制取6mm直径菌丝块,移至各系列含药培养基上,菌丝面朝下,每个处理重复4次。处理完毕,置于25℃的恒温生化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生长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个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生长抑制率(I)%=[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0)-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D1)]/ 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0)×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配比为100:1~1:10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番茄晚疫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80以上。

毒力测定实施例3 对烟草黑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烟草黑胫病( 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

试验方法: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6.2-2006,采用含药培养基法:取各单剂和混剂系列浓度的药液3mL,加入冷却至45℃的27mL的PDA培养基中,制成所需要终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然后,从培养7天的烟草黑胫病菌菌落边缘制取6mm直径菌丝块,移至各系列含药培养基上,菌丝面朝下,每个处理重复4次。处理完毕,置于25℃的恒温生化培养箱中培养,4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生长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个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生长抑制率(I)%=[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0)-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D1)]/ 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0)×100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详见表3。

由表3可知,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配比为100:1~1:10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对烟草黑胫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80以上。

实施应用例二: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产品制剂实施例(以下含量均为折百百分含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中的比例范围。

制剂实施例1 2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25%、氨基寡糖素0.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分散剂)6%、润湿渗透剂F(润湿剂)4%、硅油(消泡剂)0.5%、硅酸镁铝(增稠剂)0.1%、丙二醇(防冻剂)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 4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40%、氨基寡糖素2%、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分散剂)6%、蚕沙(润湿剂)6%、C8~10脂肪醇(消泡剂)0.4%、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乙二醇(防冻剂)6%、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4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 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氨基寡糖素10%、烷基苯磺酸钙盐(分散剂)4%、无患子粉(润湿剂)6%、有机硅酮(消泡剂)0.5%、黄原胶(增稠剂)0.4%、丙三醇(防冻剂)7%、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 1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吲唑磺菌胺0.2%、氨基寡糖素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乳化剂)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分散剂)5%、癸酸(消泡剂)0.5%、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1%、乙二醇(防冻剂)0.1%、富马酸二甲酯(防腐剂)0.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 1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制剂实施例5 2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吲唑磺菌胺1%、氨基寡糖素20%、司盘80(乳化剂)6%、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分散剂)6%、硅油(消泡剂)0.6%、羟乙基纤维素(增稠剂)0.2%、聚乙二醇(防冻剂)0.2%、丙酸钠(防腐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制剂实施例6 44%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吲唑磺菌胺40%、氨基寡糖素4%、OP-10磷酸酯(乳化剂)8%、烷基萘磺酸盐(分散剂)8%、有机硅酮(消泡剂)0.2%、聚乙烯醇(增稠剂)0.3%、丙三醇(防冻剂)0.3%、苯甲酸钠(防腐剂)0.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44%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悬乳剂。

制剂实施例7 2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0.2%、氨基寡糖素20%、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15%、烷基苯磺酸钙盐(乳化剂)10%、聚乙二醇(防冻剂)0.3%、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有机硅酮(消泡剂)0.2%、双乙酸钠(防腐剂)0.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8 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5%、氨基寡糖素50%、N-辛基吡咯烷酮(溶剂)10%、三乙醇胺盐(乳化剂)6%、丙二醇(防冻剂)0.5%、黄原胶(增稠剂)0.4%、硅油(消泡剂)0.1%、山梨酸钾(防腐剂)0.0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9 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50%、氨基寡糖素1%、三甲基环己烯酮(溶剂)5%、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乳化剂)6%、乙二醇(防冻剂)0.3%、羟乙基纤维素(增稠剂)0.3%、C8~10脂肪醇(消泡剂)0.2%、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防腐剂)0.0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10 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0.1%、氨基寡糖素5%、N-吡咯烷酮(溶剂)8%、506#(乳化剂)6%、聚乙二醇(防冻剂)0.2%、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有机硅酮(消泡剂)0.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1 2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0.2%、氨基寡糖素20%、乙二醇甲醚(溶剂)6%、NP-10磷酸酯(乳化剂)6%、乙二醇(防冻剂)0.3%、硅酸镁铝(增稠剂)0.3%、C8~10脂肪醇(消泡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0.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2 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10%、氨基寡糖素1%、乙酸乙酯(溶剂)8%、600#(乳化剂)6%、丙二醇(防冻剂)0.3%、黄原胶(增稠剂)0.3%、硅油(消泡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3 1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0%、氨基寡糖素0.5%、乙酸乙酯(溶剂)6%、三乙醇胺盐(乳化剂)6%、甲苯二异氰酸酯(成囊单体)2%、聚羧酸盐(分散剂)6%、聚乙二醇(防冻剂)0.3%、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防腐剂)0.05%、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4 2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0%、氨基寡糖素10%、三甲基环己烯酮(溶剂)8%、烷基苯磺酸钙盐(乳化剂)6%、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成囊单体)1%、木质素磺酸盐(分散剂)6%、丙三醇(防冻剂)0.2%、硅酸镁铝(增稠剂)0.4%、双乙酸钠(防腐剂)0.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5 1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0.5%、氨基寡糖素10%、乙酸乙酯(溶剂)6%、苯乙基酚聚氧丙烯醚(乳化剂)6%、聚醚多元醇(成囊单体)1%、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聚乙二醇(防冻剂)0.2%、黄原胶(增稠剂)0.4%、山梨酸钾(防腐剂)0.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6 2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20%、氨基寡糖素2%、乙酸乙酯(溶剂)8%、苯乙基酚聚氧丙烯醚(乳化剂)6%、甲苯二异氰酸酯(成囊单体)3%、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6%、聚乙二醇(防冻剂)0.3%、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0.3%、C8~10脂肪醇(消泡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2%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7 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氨基寡糖素10%、乙二醇甲醚(溶剂)6%、烷基苯磺酸钙盐(乳化剂)6%、聚醚多元醇(成囊单体)1%、拉开粉X(润湿剂)6%、丙三醇(防冻剂)0.3%、黄原胶(增稠剂)0.5%、硅油(消泡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1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8 2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氨基寡糖素20%、环己酮(溶剂)8%、700#(乳化剂)8%、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成囊单体)3%、皂角粉(润湿剂)5%、乙二醇(防冻剂)0.3%、聚乙烯醇(增稠剂)0.5%、有机硅酮(消泡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制得2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9 5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50%、氨基寡糖素0.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分散剂)8%、皂角粉(润湿剂)6%、膨润土加至100%,制得50.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0 84%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80%、氨基寡糖素4%、烷基萘磺酸盐(分散剂)6%、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6%、硅藻土加至100%,制得84%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1 6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30%、氨基寡糖素30%、木质素磺酸盐(分散剂)8%、无患子粉(润湿剂)6%、高岭土加至100%,制得6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2 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50%、氨基寡糖素1%、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分散剂)6%、拉开粉(润湿剂)8%、硫酸铵(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加至100%,制得51%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3 8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40%、氨基寡糖素4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分散剂)6%、蚕沙(润湿剂)6%、尿素(崩解剂)4%、凹凸棒土加至100%,制得80%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4 2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0.5%、氨基寡糖素25%、聚羧酸盐(分散剂)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润湿剂)8%、柠檬酸(崩解剂)5%、白炭黑加至100%,制得25.5%吲唑磺菌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实施应用例三:吲唑磺菌胺与氨基寡糖素复配的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应用实施例1 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本试验安排在重庆市璧山县,选取霜霉病常年发病较重的葡萄园。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 GB/T 17980.122-2004》,试验药剂、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小区8~15株,每处理4次重复,以等量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4,施用方法为喷雾,直至叶片的正反面均匀喷湿。在葡萄霜霉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整个生育期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7~10天。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10个当年抽生新蔓,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通常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记录施药次数、每次施药日期及作物生育期。

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药效计量方法: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从表4中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防治葡萄霜霉病上均有显著提高,在末次药后7天,最高防效达96.30%,最低防效为94.55%;而吲唑磺酰胺、氨基寡糖素单剂的防效分别为81.08%和79.06%。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本试验用药量范围内,对葡萄安全,无不良影响,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减少的情况,防效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用药量、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残留、安全环保的优势。

田间应用实施例2 防治番茄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本试验安排在重庆市云阳县,选取番茄晚疫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晚疫病GB/T17980.31-2000》,试验药剂、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m2,每处理4次重复,以等量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5,施用方法为喷雾,直至叶片的正反面均匀喷湿。在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整个生育期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10天。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二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调查在末次施药后7~10天进行。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量方法: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从表5中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防治番茄晚疫病上均有显著提高,在末次药后10天,最高防效达95.75%,最低防效为94.40%;而吲唑磺酰胺、氨基寡糖素单剂的防效分别为75.29%和73.02%。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番茄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本试验用药量范围内,对番茄安全,无不良影响,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减少的情况,防效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用药量、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残留、安全环保的优势。

田间应用实施例3 防治烟草黑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本试验安排在重庆市彭水县,选取烟草黑胫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烟草黑胫病GB/T17980.90-2004》,试验药剂、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0m2,每处理4次重复,以等量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7,施用方法为灌根,在烟草黑胫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整个生育期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7~10天。

调查和统计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取5株~10株,记录调查总株数及各级病株数。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d~14d调查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

0级:全株无病;

1级:茎部病斑不超过茎围的三分之一,个别叶片萎蔫;

3级:茎部病斑不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以下叶片轻度凋萎,或下部少数叶片出现病斑;

5级:茎部病斑超过茎围的二分之一,或半数以上叶片轻度凋萎;

7级:茎部病斑环绕茎围,或三分之二以上叶片凋萎;

9级:病株全部叶片凋萎或枯死。

药效计量方法: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从表6中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在防治烟草黑胫病上均有显著提高,在末次药后14天,最高防效达95.43%,最低防效为93.65%;而吲唑磺酰胺、氨基寡糖素单剂的防效分别为72.72%和72.31%。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烟草黑胫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本试验用药量范围内,对烟草安全,无不良影响,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减少的情况,防效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用药量、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残留、安全环保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吲唑磺菌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不仅对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烟草黑胫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同时对黄瓜霜霉病、大白菜根肿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西瓜疫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