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207阅读:89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蚕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的是养蚕器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养蚕架。



背景技术:

蚕宝宝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

虽然桑蚕的用途极广,但其饲养过程非常繁琐,幼蚕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约 8 天成为熟蚕,最后吐丝结茧。

蚕从幼虫到大蚕期,均饲养在蚕匾中,为了节约蚕室面积,饲养者通常会自行搭建或制作养蚕架。自行搭建养蚕架不仅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和牢固程度,而且搭建之前需进行消毒处理,使用麻烦,费时费力。定制的养蚕架为层高固定的排骨式支架,蚕匾放置在蚕架每一层的托架上,此类养蚕架虽稳定性较高,但其体积较大,不便于存放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养蚕架,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根据需要高度可任意调节,位置可以随便移动,易与拆装,便于存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支撑架、支撑杆、挂钩、万向轮、连接板、万向轮连接体;支撑架的两侧均匀设置有挂钩,支撑杆设置在挂钩上,连接板设置在支撑架的底部,万向轮连接体垂直设置在连接板的下端,万向轮连接体上设置有万向轮。

所述支撑架和支撑杆均采用镀锌钢管。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将两个支撑架垂直放置于蚕室的地面上,将支撑杆放置在支撑架两侧的挂钩上,则养蚕架搭建完成。当饲养者需要给较高层的蚕添加桑叶时,可以移动支撑杆来调节高度。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根据需要高度可任意调节,位置可以随便移动,易与拆装,便于存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万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支撑杆、3.挂钩、4.万向轮、5.连接板、6.万向轮连接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看图1至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支撑架1、支撑杆2、挂钩3、万向轮4、连接板5、万向轮连接体6;支撑架1的两侧均匀设置有挂钩3,支撑杆2设置在挂钩3上,连接板5设置在支撑架1的底部,万向轮连接体6垂直设置在连接板5的下端,万向轮连接体6上设置有万向轮4。

所述支撑架1和支撑杆2均采用镀锌钢管。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将两个支撑架1垂直放置于蚕室的地面上,将支撑杆2放置在支撑架1两侧的挂钩3上,则养蚕架搭建完成。当饲养者需要给较高层的蚕添加桑叶时,可以移动支撑杆2来调节高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根据需要高度可任意调节,位置可以随便移动,易与拆装,便于存放。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