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977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组合物领域,尤其涉及农药组合物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应用。



背景技术:

咪鲜胺,英文通用名:Prochloraz,属咪唑类杀菌组合物。化学名称: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分子式:C15H16Cl3N3O2,分子量为376.7,咪酰胺为氨基甲酰咪唑类中活性最强的品种,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具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等引起的多种病害均有比较好的效果。常规使用对炭疽病、蒂腐病、青霉病、绿霉病和叶斑病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长期单一使用下,真菌抗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丙硫菌唑,英文通用名:prothioconazole,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丙硫菌唑毒性低、无致畸、致突变性,对胚胎无毒性,对人和环境安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即脱甲基化抑制剂(DMIs)。不仅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且持效期长。据文献报道,丙硫菌唑对作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防病治病效果好,而且增产明显,同三唑类杀茵剂相比,丙硫菌唑具有更广谱的杀菌活性。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花生、水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

申请号为201310576227.6,发明名称为“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和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含丙硫菌唑和咪鲜胺锰盐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该杀菌组合物可应用于防治禾谷类、果树、蔬菜病害。申请号为201110237522X,发明名称为“一种含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含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其中有效成分A选自丙硫菌唑,有效成分B选自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咪鲜胺中的一种,用于防治白粉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病毒病、炭疽病、灰霉病、轮纹病、恶苗病、稻瘟病、早疫病、绿霉病、蒂腐病、青霉病、胡麻斑病、黑星病、立枯病等病害。

目前现有技术中均未公开丙硫菌唑和咪鲜胺复配对赤霉病、穗轴褐枯病的防治作用,更没有涉及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防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单一药剂使用造成的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对药物的抗性问题,提供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低毒高效复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成分简单,并且两个组合物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发生,本发明提供了丙硫菌唑和咪鲜胺复配的新应用。

技术方案:一种含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或葡萄穗轴褐枯病中的应用,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所述的有效成分包括质量比为1:6~6:1的咪鲜胺和丙硫菌唑。

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咪鲜胺和丙硫菌唑较优的质量比为1:3~3:1,更优选为3:1。

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时,咪鲜胺和丙硫菌唑较优的质量比为1:1~6。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还可包括助剂和载体,以制成各农药剂型。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本发明的剂型包括但不限于这两种剂型,在本发明中,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均为优选剂型。一方面因为丙硫菌唑为内吸性药剂,其制成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杀菌效果突出,另一方面这两种剂型有机溶剂含量少,环保安全,易于加工且成本较低。

所述的有效成分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的5~60%,优选为35~45%,更优选为40~45%。

制成悬浮剂时,所述的助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黄原胶、丙二醇、环氧化亚麻油、N-甲基吡咯烷酮、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硅油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载体包括水、膨润土、高岭土和硅藻土中一种或几种。

以质量份计,所述的悬浮剂组成为:有效成分40~42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3份、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7份、黄原胶0.2~0.3份、丙二醇5~6份、有机膨润土6~7份、环氧化亚麻油0.3~0.5份和水36~39份;或所述的悬浮剂组成为:有效成分40~42份、N-甲基吡咯烷酮6~7份、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7份、环氧化亚麻油0.3~0.5份、丙二醇4~5份、硅油0.2~0.3份和水40~45份。

具体地,所述的悬浮剂可由以下质量份的成分组成:咪鲜胺6份、丙硫菌唑36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份、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份、黄原胶0.2份、丙二醇5份、有机膨润土6份、环氧化亚麻油0.4份和水37.4份。

所述悬浮剂还可以由以下质量份的成分组成咪鲜胺10份、丙硫菌唑30份、N-甲基吡咯烷酮6份、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份、环氧化亚麻油0.4份、丙二醇4份、硅油0.2份和水43.4份。

制成可湿性粉剂时,所述的助剂包括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木质素磺酸钠、拉开粉BX、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载体包括水、膨润土、高岭土和硅藻土中一种或几种。

以质量份计,所述可湿性粉剂的组成为:有效成分40~42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8份、木质素磺酸钠10~12份、拉开粉BX 5~6份和高岭土38~40份;或所述可湿性粉剂的组成为:有效成分40~42份、十二烷基硫酸钠6~7份、木质素磺酸钠8~9份、拉开粉BX 5~6份和硅藻土40~42份;或所述可湿性粉剂的组成为:有效成分40~42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8份、木质素磺酸钠10~12份、拉开粉BX 5~6份和高岭土36~38份。

具体的,所述可湿性粉剂可由以下质量份的成分组成:咪鲜胺20份、丙硫菌唑20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份、木质素磺酸钠10份、拉开粉BX 5份和高岭土38份。

优选地,所述可湿性粉剂由以下质量份的成分组成:咪鲜胺30份、丙硫菌唑1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6份、木质素磺酸钠8份、拉开粉BX 5份和硅藻土41份。

所述可湿性粉剂还可以由以下质量份的成分组成:咪鲜胺36份、丙硫菌唑6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份、木质素磺酸钠10份、拉开粉BX 5份和高岭土36份。

应用上述含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加水稀释后于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对麦穗部喷洒1~2次,每亩有效成分的施用量为12~25g。

应用上述含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时,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加水稀释后于葡萄开花前和花后对果穗部喷洒2~3次,每亩有效成分的施用量为12~25g。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针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在传统杀菌剂农药咪鲜胺的基础上,通过与丙硫菌唑复配,是基于传统杀菌剂咪鲜胺的改进发明,起到提高防效和延缓抗性的效果。本发明具有一定配比的杀菌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复配前单一使用,且与咪鲜胺相比,病害防效具有很大改善,具有显著的增效,对低毒经济型农药的发展具有意义重大的启示作用。同时解决了咪鲜胺单独使用造成的抗药性问题。本发明配制的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易于加工,药效好,环保安全,成本较低,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或“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仍以说明书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两种活性化合物可以加工成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优选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实施例中剂型的制备方法均为常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均为质量百分比,“份”数均为重量份。

实施例1

分别称取咪鲜胺6份、丙硫菌唑36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钙3份、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份、黄原胶0.2份、丙二醇5份、有机膨润土6份、环氧化亚麻油0.4份和水37.4份,按常规方法制成质量百分比为42%的咪鲜胺·丙硫菌唑悬浮剂。

实施例2

分别称取咪鲜胺10份、丙硫菌唑30份、N-甲基吡咯烷酮6份、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份、环氧化亚麻油0.4份、丙二醇4份、硅油0.2份和水43.4份,按常规方法制成质量百分比为40%的咪鲜胺·丙硫菌唑悬浮剂。

实施例3

分别称取咪鲜胺20份、丙硫菌唑20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份、木质素磺酸钠10份、拉开粉BX 5份和高岭土38份,按常规方法制成质量百分比为40%的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

分别称取咪鲜胺30份、丙硫菌唑1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6份、木质素磺酸钠8份、拉开粉BX 5份和硅藻土41份,按常规方法制成质量百分比为40%的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

分别称取咪鲜胺36份、丙硫菌唑6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7份、木质素磺酸钠10份、拉开粉BX 5份和高岭土36份,按常规方法制成质量百分比为42%的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为了证明本发明的有效性,申请人进行了如下试验:

试验例1 复配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室内抑菌试验

本试验例针对咪鲜胺、丙硫菌唑及其不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进行室内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各单剂与复配剂的药液依次稀释至所需浓度,然后将1mL药液与9mL培养基在培养皿内混匀,制成含系列浓度药剂的PSA培养基,采用无菌水作空白对照,各处理重复4次。将保留的小麦赤霉病菌转接到PSA平皿中,在25℃下活化72h,然后在近菌落边缘用打孔器制取直径为5mm的菌饼,并转接到含药的PSA平皿和空白对照中。25℃培养96h,待对照中菌落长至约平皿直径的4/5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浓度对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

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相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用DPS统计软件求出毒力回归式及抑制中浓度EC50及其95%置信限。进行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所得咪鲜胺、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生物活性(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咪鲜胺、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生物活性(毒力)测定结果

如表1所示,经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配方筛选试验,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单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0.0510μg/mL和0.3009μg/mL,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高于丙硫菌唑。

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分别以1:6、1:3、1:1、3:1和6:1的配比复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0.1337μg/mL、0.0553μg/mL、0.0578μg/mL、0.0205μg/mL和0.0424μg/mL,5种复配杀菌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32.39、244.55、150.90、313.97和136.47。以上结果表明,咪鲜胺与丙硫菌唑以6:1、3:1、1:1、1:3、1:6配比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增效作用,其中3:1配比活性最强,增效作用显著。本发明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理各异,并且对小麦赤霉病无交互抗性,两种药剂复配有利于克服或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发展,提高防治效果。

试验例2 复配组合物对葡萄穗轴褐枯病菌室内抑菌试验

参照上述方法,针对咪鲜胺、丙硫菌唑及其不同配比对葡萄穗轴褐枯病的病原菌葡萄生链格孢霉的抑制作用进行室内测定。从表2中可以看出,咪鲜胺与丙硫菌唑分别以1:6、1:3、1:1、3:1和6:1的配比复配组合对葡萄穗轴褐枯病菌五个配比的共毒系数(CTC)在166.34~185.25之间,均大于120,均表现为显著增效作用。

表2 丙硫菌唑与咪鲜胺不同配比对葡萄穗轴褐枯病菌生物活性(毒力)测定结果

试验例3复配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田间试验

本试验针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将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复配杀菌组合物制成的杀菌剂分别各自按每亩30克、40克、50克不同的用量使用,另配制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以及10%丙硫菌唑悬浮剂每亩80毫升,清水区为对照,共24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各小区面积20平方米(品种为扬麦13号),在小麦抽穗扬花10%时,第一次喷药(喷洒麦穗部),隔7天再喷一次,共2次;在对照区发病显症高峰时调查各处理病穗数和病情指数,并以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

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时(夏黑品种,露天篱架栽培,树龄5年),每处理1株树,在葡萄始花前和落花后,各喷一次喷药(喷洒果穗部),在对照区发病显症高峰时调查各处理病果穗数(每处理调查15个果穗),并计算果穗防治效果。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咪鲜胺与丙硫菌唑不同配比制剂对小麦赤霉病和葡萄穗轴褐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组合物制剂,分别在30g、40g、50g用量下,对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指防治效果(病指防效)均在80%以上,均超过单一制剂常规用量病指防效(10%丙硫菌唑悬浮剂亩用80毫升,病指防效74.87%;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病指防效80.32%),五个实施例中分别亩用50克制剂,病指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尤其实施例4(A︰B=3︰1)中的不同用量与其他实施例各相同制剂用量相比,其病指防效均为最高,亩使用30g制剂时,即获得病指防效86.45%,亩使用40g制剂时,即获得病指防效91.47%,而使用量达50g时,病指防效达96.85%。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组合物制剂,分别在30g、40g、50g用量下,对葡萄穗轴褐枯病田间病果穗防治效果(果穗防效)均在70%以上,均超过单一制剂常规用量病指防效(10%丙硫菌唑悬浮剂亩用80毫升,果穗防效63.22%;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亩用40克,果穗防效58.47%),五个实施例中分别亩用50克制剂,果穗防治效果均在75%以上,均显著超过单一制剂防效。尤其实施例1(A︰B=1︰6)、实施例2(A︰B=1︰3)和实施例3(A︰B=1︰1)三个不同配比,其不同用量与其他实施例各相同制剂用量相比,其果穗防效均较高,亩使用30g制剂时,即获得果穗防效75%以上,亩使用40g制剂时,即获得果穗防效80%,而使用量达50g时,病指防效达8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