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2805阅读:9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含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受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以及线虫等的侵袭造成植物病虫害,导致植物腐烂、坏死、萎蔫、肿瘤以及黄化矮缩从而造成农业减产。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有效的手段。然而,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许多病害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如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等,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同时,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急需高效、低毒、环保、低残留的杀菌剂新品种。

双炔酰菌胺是酰胺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对绝大数由卵菌引起的叶部和果实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双炔酰菌胺对抑制孢子的萌发具有较高活性。它同时也抑制菌丝体的成长与孢子的形成,对靶标病原体,双炔酰菌胺最好是用作预防性喷洒,但在潜伏期中也可以提供治疗作用。双炔酰菌胺对植物表面的蜡质层具有很高的亲合力。当喷洒到植物表面且沉淀干燥后,大部分有效成分被腊质层吸附,并且很难被雨水冲洗掉。一小部分有效成分渗透到植物组织中,由于其本身活性高,被吸收到植物组织中的这部分足以抑制菌丝体的成长,从而保护整个叶片不受病害侵染。这些性质保证它稳定高效,持效期长。

腈菌唑是一类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其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另外,腈菌唑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的特点,且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然而,通过化学防治病害也最容易产生病害抗药性问题。将不同的农药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药性产生的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农药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成分复配的效果均是加和效果,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成分复配少之又少,特别是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高的农药成分复配更是少见。迄今为止,关于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目前尚无人报道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经反复实验后发现,将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进行复配后,能够有效地防治病害,具有显著的增效效应,使施药量降低,从而将使用成本显著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含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其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为1:(0.01-100)。本发明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以特定质量比存在时,协同增效效应非常显著。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为1:(0.05-50)。

更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为1:(0.1-25)。

特别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为1:(0.1-10)。

最特别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比为1:(0.5-6)。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还包含农药助剂,其中所述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重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85%,优选为5%~80%,最优选为15%~50%,其余为农药助剂。根据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组合物杀菌作用大于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杀菌作用总和的事实,所述本发明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是明显的。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农药助剂包括湿润剂、分散剂、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增稠剂、溶剂、助溶剂、防冻剂、崩解剂、防腐剂、稳定剂、成膜剂、成囊剂、pH酸碱调节剂、消泡剂、着色剂、填料、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农药助剂都是制备中常用或农业上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湿润剂选自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牛油脂乙氧基铵盐、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酰基谷胺酸盐。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分散剂选自缩合萘磺酸盐、苯酚磺酸缩合物钠盐、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钠、亚甲基二萘磺酸钠、丙烯酸均聚物钠盐、高分子聚羧酸盐、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盐、EO/PO嵌段聚醚、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钠盐。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乳化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及其衍生物、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烷基联苯基醚磺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脂肪醇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盐、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联苯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缩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烷基铵盐、氨基醇脂肪酸衍生物、多胺脂肪酸衍生物、季铵盐、牛油脂乙氧基铵盐、烷基萘磺酸盐、氨基酸、氧化胺、甜菜碱、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和酰基谷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助表面活性剂选自正丁醇、异丁醇、正辛醇。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铝镁、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磷酸酯钠、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乙烯醇。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溶剂选自二甲苯、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和重芳烃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助溶剂选自环己酮、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异丙醇、尿素。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成膜剂选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树胶、黄原胶、淀粉等具有粘结性和成膜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成囊剂所用囊壁材料为聚脲树脂:是由异氰酸酯单体与多元醇或者多元胺通过界面聚合反应而制得;异氰酸酯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苯基多次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等。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pH酸碱调节剂选自柠檬酸、冰醋酸、盐酸、氨水、三乙胺、三乙醇胺和二乙烯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需用量为将最终产品的pH值调节至稳定范围内为宜。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崩解剂选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钠、可溶性淀粉。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防腐剂选自卡松、甲醛、水杨酸苯酯、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山梨酸钾。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亚磷酸三苯酯、缩水甘油醚或季戊四醇。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消泡剂、聚醚消泡剂。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着色剂选自氧化铁、氧化钛、偶氮染料。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滑石粉、轻质碳酸钙、白炭黑。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水为自来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优选地,在上述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溶粉剂、可溶液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干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种子处理干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或悬浮种衣剂。

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采用已知的方法设备,是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产物可以以成品制剂的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使用时直接稀释至所需的浓度即可;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的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按计量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在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

优选地,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西瓜、黄瓜、草莓、辣椒、葡萄、茄子、番茄、荔枝、马铃薯、柑橘、苹果、梨、香蕉、烟草、小麦、玉米等作物,以及苏铁、海桐、杜鹃花、月季等观赏花卉上由鞭毛菌、子囊菌、半知菌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优选用于防治霜霉病、早疫病、疫病、霜疫霉病、晚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疮痂病和黑星病。

优选地,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和番茄晚疫病。

在本发明中,上述组合物的施药方式为喷雾、灌根、蘸根、浸种、撒施、沟施、穴施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上述施药方式,将上述组合物施用至致病性微生物侵袭威胁的农作物,其繁殖材料、贮藏物或处所。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在农作物、其繁殖材料、贮藏物或处所被致病性微生物侵染之前或之后施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二元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增效效果显著:所述组合物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展示出显著的协同效应,使组合物相较于单剂对病害具有明显提高的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和施药成本;

2)使用成本降低:由于所述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和明显提高的防病效果,使施药次数减少,并因此降低使用成本,省时省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抗性的产生延缓: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杀菌谱,杀菌效果好,并且显著降低了单一药剂的使用剂量,有利于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并扩大了本发明产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寿命;

4)环境污染减少:由于所述组合物具有优异的增效效果和防病效果,使施用剂量显著降低,因此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同时增加了对人畜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将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阐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优选的实施例,且仅用于阐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实质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除非另作说明,本文中所用的各组分是市售可得的或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的或技术人员通过现有技术的公开内容而易于得到的。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

为了确定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两种有效成分复配的增效作用,发明人首先使用这两种成分进行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生物测定试验的对象定为黄瓜霜霉病菌。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的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3-2006,采用平皿叶片法测定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先将双炔酰菌胺原药和腈菌唑原药用丙酮溶解,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温盒中。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μ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有光照的保温箱,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20℃,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培养。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记录病斑直径,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出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病原菌的EC50,并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毒力指数,比较不同药剂的毒力及抑菌作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实测(混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值/供试药剂(混剂)EC50值×100

理论毒力指数=标准药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试药剂毒力指数×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

共毒系数=实测混剂毒力指数/理论混剂毒力指数×100

共毒系数分级:CTC大于120时混剂具有协同增效性,CTC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CTC在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

双炔酰菌胺、腈菌唑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示于下表1中。

表1、双炔酰菌胺、腈菌唑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将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复配后发现,在重量比1:(0.1-25)的范围内,双炔酰菌胺与腈菌唑组合物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能力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

制剂实施例

下列用语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以特定混合比例构成的本发明组合物。

制剂实施例1: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悬浮剂

将40%有效成分(26.67%双炔酰菌胺+13.33%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盐3.0%、亚甲基二萘磺酸钠1.0%、黄原胶0.2%、硅酸铝镁0.5%、丙三醇4.0%、水杨苯酯0.4%、有机硅消泡剂0.2%、蒸馏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0分钟,再输至砂磨机中,循环砂磨3次即得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悬浮剂

将40%有效成分(20%双炔酰菌胺+20%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盐3.0%、亚甲基二萘磺酸钠1.0%、黄原胶0.2%、硅酸铝镁0.6%、丙三醇4.0%、卡松0.4%、有机硅消泡剂0.2%、去离子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0分钟,再输至砂磨机中,循环砂磨3次即得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悬浮剂

将40%有效成分(13.33%双炔酰菌胺+26.67%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烷基萘磺酸盐3.0%、亚甲基二萘磺酸钠1.0%、黄原胶0.2%、硅酸铝镁0.4%、丙三醇4.0%、水杨苯酯0.4%、有机硅消泡剂0.2%、去离子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0分钟,再输至砂磨机中,循环砂磨3次即得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悬浮剂

将40%有效成分(8%双炔酰菌胺+32%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烷基萘磺酸盐3.0%、EO/PO嵌段聚醚1.0%、黄原胶0.2%、硅酸铝镁0.6%、丙三醇4.0%、对羟基苯甲酸丁酯0.4%、有机硅消泡剂0.2%、去离子水补至100%,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20分钟,再输至砂磨机中,循环砂磨3次即得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5:5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水分散粒剂

50%有效成分(20%双炔酰菌胺+30%腈菌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0%、木质素磺酸盐6.0%、氯化钠12.0%、聚乙烯醇4.0%、高岭土补至100%充分混合,再通过气流粉碎,造粒成型得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6:7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将70%有效成分(20%双炔酰菌胺+50%腈菌唑)、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2.0%、高分子聚羧酸盐6.0%、滑石粉2.0%、轻质碳酸钙3.0%、硅藻土补至100%充分混合,再通过超细粉碎,即得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7:3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微囊悬浮剂

将30%有效成分(20%双炔酰菌胺+10%腈菌唑)、酰基谷胺酸盐2.5%、苯酚磺酸缩合物钠盐1.5%、有机硅消泡剂0.3%、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 3.5%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2.5%、阿拉伯胶(5%)水溶液9%,去离子水26.25%充分混合,再投入到砂磨机中砂磨,砂磨至D90粒径为3-5微米。开启搅拌(维持700转/min),然后将砂磨好的悬浮液升温至60℃,同时缓慢加入三乙醇胺0.05%,维持稳定的囊壁材料固化温度8小时,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2.2%、烷基萘磺酸盐1.4%、尿素2.5%、丙三醇2.5%、硅酸铝镁(2%)水溶液15%、适量的稀盐酸水溶液调pH值至6.5左右、防腐剂甲醛0.3%、有机硅消泡剂0.5%,搅拌均匀,即制得30%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8:45%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悬浮种衣剂

将45%有效成分(15%双炔酰菌胺+30%腈菌唑)、萘磺酸盐2.2%、高分子聚羧酸盐3.4%、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2.5%、聚醋酸乙烯酯1.8%、乙二醇3.5%、羧甲基纤维素0.4%、聚醚消泡剂0.2%、氧化钛0.3%、去离子水加至100%充分混合,再投入到高剪切均质乳化机中高速剪切粗磨和均质,再泵至砂磨机中砂磨,再过滤后即得悬浮种衣剂。

制剂实施例9: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乳油

将40%有效成分(26.67%双炔酰菌胺+13.33%腈菌唑)、4%农乳500#、2%农乳400#、3%农乳700#、1%环氧氯丙烷、3%二甲基甲酰胺,以及加至100%重量份的松脂基植物油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得到40%乳油。

制剂实施例10: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微乳剂

将原药溶解在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均匀为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制得微乳剂。其中,有效成分40%(20%双炔酰菌胺+20%腈菌唑),环己酮3%,二甲苯8%,农乳500#5%,NP-10#7%,700#2%,其余为蒸馏水。微乳剂的加工设备是搅拌混合釜。

制剂实施例11:40%双炔酰菌胺·腈菌唑水乳剂

将40%有效成分(13.33%双炔酰菌胺+26.67%腈菌唑)、N,N-二甲基甲酰胺3%、重芳烃溶剂油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牛油脂乙氧基胺盐6%、环氧氯丙烷3%投入到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中,经高速剪切后即得油相。在另一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中投入聚乙二醇4002%、硅酸铝镁1%、蒸馏水补至100%,混合均匀后即得水相,将水相打入高位槽,并在高速剪切的条件下,滴加到油相中,加毕pH值至4-7并继续剪切10-30分钟,即得40%含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水乳剂。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中剂型的制备方法均为常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目的:为了验证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组合物的增效效果及其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和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为供试药剂提供田间最佳使用剂量和使用技术的药效资料,进行本实验。

试验方法:试验田设置在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试验地为土壤,肥力中等,pH值为中性。实验采用小区对比实验,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实验小区面积15m2,每个试验区之间和区组间设田埂,防止相互影响,所述试验地设2m的保护行。

调查时间和次数: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5天和10天各调查一次病情指数,采用对角线取样的方法调查,每处理取5点,每点取10株,共50株,共3次重复,计算出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霜霉病病情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5%以下;

7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6%-50%以下;

9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白粉病病情指数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0%以下;

7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40%以下;

9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40%以上。

晚疫病病情指数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0%以下;

7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50%以下;

9级:病斑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田间药效试验一:本发明组合物田间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

1、试验处理:本试验所用到的实施例制剂均设3个不同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设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15m2

2、试验方法: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7天和14天各调查一次病情指数,并计算药剂防效。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田间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效试验

由表2可知,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复配对防治黄瓜霜霉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防治效果优良,均优于单剂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田间药效试验二:本发明组合物田间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1、试验处理:本试验所用到的实施例制剂均设3个不同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设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15m2

2、试验方法: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7天和14天各调查一次病情指数,并计算药剂防效。

试验结果见表3。

表3田间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试验

由表3可知,双炔酰菌胺与腈菌唑组合物以1:0.5、1:1、1:2比例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治效果明显高于单剂,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组合物防治效果优良,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田间药效试验三:本发明组合物田间防治番茄晚疫病的药效试验。

1、试验处理:本试验所用到的实施例制剂均设3个不同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12.5%腈菌唑乳油,并设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为15m2

2、试验方法: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10天和14天各调查一次病情指数,并计算药剂防效。

试验结果见表4。

表4田间防治番茄晚疫病的药效试验

由表4可知,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作为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对防治番茄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防治效果优良,均优于单剂药剂,特别是在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的比例为1:2时。因此本发明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虽然本发明中有效成分双炔酰菌胺和腈菌唑为已知化合物,且各组分的杀菌性能和杀菌谱已经被本领域技术人员基本了解,但是将上述活性化合物复配以实现本发明所期望的更优秀的杀菌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则是非显而易见的。已知的杀菌活性化合物数量巨大,为了在海量的活性化合物中找到复配后能达到协同增效效果的组分,发明人付出了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