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防治的杀虫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主要适用于防治缨翅目害虫。
背景技术:
联苯肼酯是联苯肼类新型的选择性叶面喷雾杀螨剂,作用于螨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氨基丁酸受体,对螨虫的各个生育期(卵、幼虫、若虫)均有很好的击倒和灭杀效果,且持效期较长,可用于柑橘、苹果、葡萄上的螨虫防治。
氟啶虫酰胺是一种新型的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向上渗透作用,能从植物的根茎向上渗透,但从叶片往下渗透能力较弱。氟啶虫酰胺不仅具有一定的触杀和胃毒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快速拒食作用,对同翅目刺吸式害虫如蚜虫具有很好的灭杀作用,害虫吸食带毒植物汁液后迅速停止吮吸行为,最后导致害虫饥饿死亡。
蓟马是缨翅目害虫的统称,危害葫芦科、百合科、茄科等多种植物,是豇豆、节瓜、茄子等作物上最难防的害虫之一,若虫和成虫喜欢聚集和隐藏在植物顶梢、花器和叶背上取食植物汁液,造成心叶卷曲甚至坏死,危害花器可导致落花落果。蓟马极具隐蔽性,一般农药很难直接杀死虫体,加上其世代周期短,世代重叠严重,极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单一活性成分的杀虫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连续使用容易出现抗药性,防治效果差,使用成本高、杀虫谱窄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低毒、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含有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的复配杀虫组合物,对抗性蓟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本发明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确定了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重量比在20∶1~1∶20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与使用单一杀虫剂相比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农药组合物,由有效成分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组成。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20。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
更佳的是: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的重量份数比为15∶1~1∶5。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按照公知的方法,选取适宜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可以配制的成悬浮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等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是现有技术,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所述组合物配制的剂型是悬浮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乳油中的任意一种。
该组合物为悬浮剂,其中含有0.5%~50%的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0.5%~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所述的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聚羧酸盐、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湿润剂为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钠、茶皂素、月桂醇基硫酸钠、拉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消泡剂为硬脂酸金属皂、聚醚、20%聚二甲基硅氧烷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增稠剂为黄原胶、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抗冻剂为丙三醇、尿素、乙二醇、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由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组成,扩大了杀虫谱,并在重量份数比为20∶1~1∶20范围内对蓟马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2、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的杀虫谱和防治效果均比单剂效果好,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降低了用药成本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可以降低长期单一使用联苯肼酯或者氟啶虫酰胺产生的抗药风险,对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4、本发明与使用单剂相相比,降低药害风险;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阐述的仅为本发明比较好的实施案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可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1、配方及制剂加工实施例
实施例一
以40%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悬浮剂(SC)为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限于40%,可以按照发明内容技术方案中优选比例合理优化,具体例示:
联苯肼酯20%、氟啶虫酰胺20%,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3%、聚羧酸盐1.5%、黄原胶0.15%、丙三醇2.5%、20%聚二甲基硅氧烷乳液0.8%,水补足,按配方比例和要求将上述物料依次投入混合反应釜搅拌均匀后,经砂磨机高速研磨至粒径D90=5μm,再经均质、调配呈均匀灰白色悬浮液。
实施例二
以24%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悬浮剂(SC)为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限于24%,可以按照发明内容技术方案中优选比例合理优化,具体例示:
联苯肼酯20%、氟啶虫酰胺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聚羧酸盐1.5%、黄原胶0.15%、丙三醇2.5%、20%聚二甲基硅氧烷乳液0.8%,水补足,按配方比例和要求将上述物料依次投入混合反应釜搅拌均匀后,经砂磨机高速研磨至粒径D90=5μm,再经均质、调配呈均匀灰白色悬浮液。
实施例三
以32%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WP)为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限于32%,可以按照发明内容部分技术方案中优选比例合理优化,具体例示:
联苯肼酯30%、氟啶虫酰胺2%、木质素磺酸钙5%、十二烷基硫酸钠3%、茶皂素1%、白炭黑5%、滑石粉8%、水洗高岭土补足。先将原药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再经高速气流粉碎至粒径D90=25μm以下,呈灰白色流动性良好的粉状固体。
实施例四
以44%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WG)为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限于44%,可以按照发明内容部分技术方案中优选比例合理优化,具体例示:
联苯肼酯40%、氟啶虫酰胺4%、萘磺酸缩合物钠盐8%、十二烷基硫酸钠5%、硫酸铵15%、白炭黑2%、轻质碳酸钙5%,水洗高岭土补足。先将原药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气粉,再加水捏合,最后造粒并干燥。
实施例五
以12%联苯肼酯·氟啶虫酰胺水乳剂(EW)为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限于12%,可以按照发明内容部分技术方案中优选比例合理优化,具体例示:
联苯肼酯2%、氟啶虫酰胺10%、脂肪酸甲酯10%、异丙醇4%、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5%、蓖麻油树脂聚氧乙烯醚1%、黄原胶0.10%、乙二醇1.5%、苯甲酸钠0.20%、聚醚0.8%,水补足,先将活性成分充分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其余助剂、水,搅拌均匀后经高速剪切至粒径D90=5μm,呈乳白色微带蓝色荧光的均匀水溶乳状液。
2、本发明组合物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
实施例五: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对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
测定方法采用离心管药膜法。
(1)制作药膜:
将原药用适量的丙酮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移液枪量取1mL配好的药液至5mL离心管中,盖上管盖,摇匀滚动离心管,待药液在管内分布均匀后倒出药液,置于室内自然晾干1h,制成药膜。
(2)接虫:
待药膜晾干后,选取同一批蓟马试虫,用小毛笔轻刷进入离心管中,每管30头,接虫完成后盖上离心管盖。
(3)转虫:
试虫在管内约1h后,将其全部转入另一干净的5mL管中,在其中放入一条约3cm新鲜豇豆,供其取食,同时用棉花团封口。
(4)培养记录:
将处理的试虫放入25±1℃人工气候箱内饲养,48h后检测离心管中试虫存活情况,以毛笔轻触未有反应视为死亡,计算死亡率。对照组以清水处理制作水膜。每个浓度处理4个重复。对照组死亡率<10%为有效试验。
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函数,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复配药剂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ATI/TTI×100
按照共毒系数(CTC)的划分标准,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复配配比20∶1、15∶1、10∶1、5∶1、1∶1、1∶5、1∶10、1∶15、1∶20对蓟马共毒系数(CTC值)为115.32、123.36、132.33、140.49、164.56、155.67、111.79、108.12、104.82,说明除联苯肼酯和氟啶虫酰胺配比为20∶1、1∶10、1∶15和1∶20的组合是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1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及其复配药剂对豇豆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
实施例七: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组合物对豇豆上蓟马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于广西合浦开展,豇豆株高约1.6m,蓟马发生始盛期,试验当天天气良好,无降雨发生,日平均气温22~32℃。
调查方法是每小区随机调查豇豆植株中上部60朵花内的蓟马总数,早上花朵开放时调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d,3d,7d,10d调查各个处理的残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残留活虫数)/药前总虫数×100
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表3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配置的药剂药后ld和药后10d都有对豇豆上蓟马都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体现了该混配具有优秀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试验期间对安全性的考察也并未发现有药害发生。
因此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后,可以有效地防治蓟马的危害,对蔬菜品质的提高和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价值,有较强的推广使用价值。
表3联苯肼酯与氟啶虫酰胺组合物防治豇豆上蓟马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