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枝种植毛木耳及其与桑树套种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2279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桑树与毛木耳套种的栽培方法,属农业种植中套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多万公顷(hm2),遍布包括我国华北和西北以南20多个省市自治区。桑田行间和株间具有较大的株距和行距,而且夏季水热条件良好,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农学上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作物,叫间作套种。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桑园套种食药用真菌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土地,而且能够促进食用菌的发展,充分地发挥了养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目前我国每生产1吨蚕茧,产出约3.3吨蚕沙,0.67吨蚕蛹,16吨桑枝。桑树除采叶养蚕以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其他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平均每亩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2~1.5吨,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2000万吨,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目前我国在养蚕技术方面,由于推广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小蚕共育”、“集中上簇”等集约化养蚕技术,使农户有更多的农闲时间,由于桑枝能够代替木屑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桑枝生产食用菌,必将缓解我国食用菌行业中所存在原料问题。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种类,野生种类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均有分布,并且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种植。毛木耳含有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抗凝血作用、止血作用、抗肿瘤作用、降血糖血脂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其它免疫作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国内外对毛木耳的研究、栽培和利用不断深入和广泛。毛木耳的栽培方式主要有袋料栽培,极少数段木栽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由黄年来、陈志彬、陈国良主编的专著《中国食药用菌学》中提出,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栽培选择民房、半地下室、大棚、荫棚等,或者搭建专用的耳房耳棚作为栽培场所,使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作为栽培原料,使用袋料栽培,经过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堆码-搭建耳棚-出耳管理等步骤,栽培方式有层架栽培、吊挂栽培等方式,菌袋排放采用两头出耳、开口出耳等。由于白背木耳出耳温度范围较窄和较低,因此本发明主要使用黄背木耳。

种桑养蚕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活动之一,由于桑树属于多年生木本植物,占地时间较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蚕农期望高效益栽培模式,以保证在桑树实现正常产量的前提下,满足养蚕对桑叶的需要。

桑树拥有茂盛的枝叶,喜高温多湿环境,而且遮阴效果良好,在夏季高温季节能遮阴避光,在春秋季节能遮风挡雨,而且当气温上升到12℃以上时,开始生长发育和萌发新枝。毛木耳是一种中高温结实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是18-32℃,而且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要不同程度的光照。由于桑树和毛木耳的生长条件较为接近,合理安排两者的栽培季节,在夏季桑树套种毛木耳,并且控制毛木耳的出耳时期并与桑树的生长发育需求,有利于提高桑田利用率,增加蚕农的收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现有桑园作为栽培场地,利用蚕桑产区废弃物作为培养基生产毛木耳的栽培方法,目的在于利用当地养蚕废弃物资源,而且栽培场所简单,成本低廉的桑树套种毛木耳栽培技术。

本发明所述的桑园内桑树套种毛木耳的栽培方法,其栽培设施是指在桑园内正常生长的桑树,利用桑树生长所形成的遮荫作为避光条件,从而节约了建设和使用荫棚,从而节省了费用,并充分利用自然形成的桑树遮阴。栽培料中含有桑树木屑,主要为桑树间伐后的残枝,经过粉碎后的木屑和树皮屑的混合物。栽培料含有质量百分比40-80%的桑树木屑、0-40%的棉籽壳,0-10%的稻草屑,0-40的玉米芯或甘蔗渣,0-25%桑枝片段,15-25%的麸皮或米糠,0-3%玉米粉,1%的石膏粉,1%的石灰粉,1%的白糖,1%的过磷酸钙。

本发明桑园内桑树套种毛木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桑树间伐:桑树冬伐或夏伐,间伐后的桑枝粉碎风干,用于毛木耳栽培用培养基。

(2)原种制备:采用常规方法对一级母种保存和繁殖,二级种原种的繁殖,采用桑枝屑培养基培养,使用750ml玻璃菌种瓶装料,包扎后121℃灭菌2h后接种母种,培养大约1个月后,选择长势优良的菌瓶为种子。

(3)桑枝粉碎:使用枝桠粉碎机,先切片再锤式粉碎,从而获得细度较小的木屑,粉碎后风干贮存。

(4)桑枝切断:使用铡草机切割桑枝成1-5cm的片段。

(5)装袋:按照培养基配方,称重,混合,加物料重量1.3倍的水,拌料,含水率约为60%,拌料后吸水平衡约半个小时后装袋,装袋选用聚丙烯塑料袋,大小为17cm×38cm×0.05cm或20cm×45cm×0.05cm。

(6)灭菌接种:将栽培袋,经高温湿热灭菌,冷却后接入菌种。

(7)培菌和催耳:将接种后的菌袋转入培养室中堆垛,培养室要遮光,干燥,通风,培养1个月左右菌丝长满菌袋。继续培养半月左右,移入到桑园内,在遮阳的桑树行间,摆放或吊挂,并进行催耳管理,每个栽培袋每隔2-3cm左右用消毒小刀开口,开口呈V字形或I字形均可,继续生长发育得到成熟的子实体。

其中,步骤(2)中原种桑枝屑培养基配方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77%桑枝屑,20%米糠,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

步骤(3)中将桑枝风干至其含水量是桑枝鲜重的70-80%,粉碎至木屑直径小于6mm。

步骤(5)中所述的栽培袋为17cm×38cm×0.05cm或20cm×45cm×0.05cm,每袋装料干重约为650g或1100g。

步骤(5)中所述的毛木耳子实体生长培养基配方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

配方一:77%桑枝屑,20%米糠或麦麸,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

配方二:75%桑枝屑,18%米糠或麦麸,3%玉米粉,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1%石灰粉。

配方三:50%桑枝粉,25%桑枝段,18%米糠或麦麸,3%玉米粉,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1%石灰粉。

配方四:40%桑枝粉,40%棉籽壳,17%米糠或麦麸,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

配方五:桑枝粉50%、甘蔗渣30%、米糠或麦麸17%、白糖1%、过磷酸钙1%、石膏1%。

配方六:桑枝粉70%、稻草粉10%、米糠或麦麸14%、玉米粉3%、糖1%、1%过磷酸钙、石膏1%。

配方七:桑枝粉40%、玉米芯40%、米糠或麦麸18%、白糖1%、石膏1%。

配方八:桑枝粉40%、豆秸粉40%、米糠或麦麸18%、白糖1%、石膏1%。

其中配方六所述的稻草粉为稻草经铡草机切割成1-5cm的片段或粉末,再用石灰水浸泡过夜,即可使用。

步骤(7)中所述的培菌培养是在22-30℃温度、60-80%相对湿度下避光不密封培养。

本发明在毛木耳栽培方法中选用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桑树资源作为毛木耳栽培的培养原料,在桑园内出耳,从而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原料来源,比棉籽壳栽培效益更好,节约了原料的运输成本,利用桑园出耳,使养蚕与种菇结合,有效地利用了养蚕废弃物和土地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发明所述的套种时间为夏季4-11月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充分利用桑园三分阳七分荫的自然条件,为毛木耳提供生长发育的场所,不需要建造专门的荫棚或者其他设施,能够减少资金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栽培经济效益。

2、本发明将毛木耳套种在桑园中,不占用耕地,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菌糠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促进桑树生长。

3、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推广应用前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技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桑枝室内栽培毛木耳的方法。

桑枝毛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配方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

配方一:77%桑枝屑,20%米糠或麦麸,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

配方二:75%桑枝屑,18%米糠或麦麸,3%玉米粉,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1%石灰粉。

配方三:50%桑枝粉,25%桑枝段,18%米糠或麦麸,3%玉米粉,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1%石灰粉。

配方四:40%桑枝粉,40%棉籽壳,17%米糠或麦麸,1%白糖,1%过磷酸钙和1%石膏粉。

配方五:桑枝粉50%、甘蔗渣30%、米糠或麦麸17%、白糖1%、过磷酸钙1%、石膏1%。

配方六:桑枝粉70%、稻草粉10%、米糠或麦麸14%、玉米粉3%、糖1%、1%过磷酸钙、石膏1%。

配方七:桑枝粉40%、玉米芯40%、米糠或麦麸18%、白糖1%、石膏1%。

配方八:桑枝粉40%、豆秸粉40%、米糠或麦麸18%、白糖1%、石膏1%.

利用上述配方,根据以下方法实现设施内栽培。

(1)原料准备,根据栽培地区所具备的原料,选择以上所述配方中任一培养基,桑枝粉为主料与其他原料混合。其中配方六所述的稻草粉为稻草经铡草机切割成1-5cm的片段或粉末,再用石灰水浸泡过夜,即可使用。

(2)配料,按照配方混合原料,加入原料质量约1.3倍的水,充分搅拌均匀。

(3)将栽培料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然后用小木棒在袋料中打洞,洞深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环,盖上配套的盖子,即得到制好的栽培袋。栽培袋经126℃高温高压湿热灭菌120分钟,或者100℃常压灭菌18小时,待冷却后接入菌种。

(4)栽培设施是利用闲置的蚕房、房屋、荫棚、温室等有遮光、通风、防雨水的人工设施。在12-34℃(最适温度20-25℃)的温度,60%左右湿度下,避光不密封培养1-2个月,待菌袋充满菌丝,即完成培菌阶段。

(5)两头地摆出耳,搬运菌袋到出耳房,在出耳房内打开栽培袋两侧的盖子或塑料封口,把栽培袋横排叠堆摆放,一排排叠放,每叠5-8层,不高于1米,防止叠堆倒塌,这样形成墙式栽培方法,每墙之间距离1米,以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和出耳空间。

(6)两头层架出耳,搬运菌袋到出耳架上,在出耳架上打开栽培袋两侧的盖子或塑料封口,把栽培袋横排摆放,一排排叠放,每层架上适当层数,防止叠堆拥挤,这样形成层架出耳方法,每架之间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和出耳采摘空间。

(7)划线井字出耳,在长满菌丝的菌袋上使用刀片划线,划线划破菌袋,每隔3-5cm画一条线,划“V”字型或“一”字型线条,这样开口方式是划线出耳,划线后把菌袋井字形摆放,中间有空洞有利于出耳,每个井字形相距20cm左右以利于采收操作。

(8)划线地摆出耳,在长满菌丝的菌袋上使用刀片划线,划线划破菌袋,每隔3-5cm画一条线,划“V”字型或“一”字型线条,这样开口方式是划线出耳,划线后把菌袋站立地摆出耳,每个菌袋相距3-5cm左右,以利于采收操作。

(9)出耳管理,在15-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中,避免光照直射,并每天通风,每天向菌袋喷施水雾1次,这样进行出耳管理,具有较高的产量。

实施例2:桑园内桑树套种毛木耳的地摆式栽培方法。

利用桑枝毛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培养基配方之一,根据以下方法实现桑园内桑树套种毛木耳的栽培方法。

(1)原料准备,根据栽培地区所具备的原料,选择毛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配方中任一培养基,桑枝粉为主料与其他原料混合。

(2)配料,按照配方混合原料,加入原料质量约1.3倍的水,充分搅拌均匀。

(3)将栽培料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然后用小木棒在袋料中打洞,洞深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环,盖上配套的盖子,即得到制好的栽培袋。栽培袋经126℃高温高压湿热灭菌120分钟,或者100℃常压灭菌18小时,待冷却后接入菌种。

(4)接种后的毛木耳菌袋,放置于已有的房间、荫棚等有遮光、通风、防雨水的人工设施内。在20-30℃的温度条件下,避光培养一个月,待菌袋充满菌丝,即完成培菌阶段。

(5)菌袋摆放与催耳,在桑树下,桑树种植的行间内,将菌袋割口后,以袋与袋之间保持3-5cm的距离竖立摆放菌袋于上述所述的桑树种植的行间,即把栽培袋竖排放置在地面之上,摆完一个桑树种植行间后,间隔一个行间再摆放,形成空一个行间和使用一个行间的格局,以利于桑叶采摘和桑树栽培操作。整个一条行间全部排放菌袋。这个时期充分浇水,每天浇水1次,保持相对含水量在80%以上。

(6)出耳管理,主要是做好水分管理,增加喷水量,保持菌袋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当耳片成熟后即可采收。

实施例3:桑园内桑树吊挂套种毛木耳的栽培方法。

根据当地原料来源情况,利用桑枝毛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培养基配方之一,根据以下方法实现桑园内桑树套种菌包栽培毛木耳方法。

(1)桑园冬伐和夏伐,枝条粉碎,原料准备,根据栽培地区所具备的原料,选择培养基。

(2)配料,按照配方混合原料,加入原料质量约1.3倍的水,充分搅拌均匀。

(3)装袋,将栽培料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然后用小木棒在袋料中打洞,洞深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环,盖上配套的盖子,即得到制好的栽培袋。栽培袋经126℃高温高压湿热灭菌120分钟,或者100℃常压灭菌18小时,待冷却后接入菌种。

(4)培菌,将接种毛木耳菌种后的栽培袋放置于培菌室内,培养菌袋1个月左右,菌袋长满菌丝后即培菌完成。

(5)桑树吊挂,把塑料绳子剪裁成20-30cm的小段,一端绑住菌袋,在桑树下,选择桑枝发育较粗的枝条,把菌袋吊挂在桑树枝条下,每个枝条和桑树吊挂的数量根据桑树的大小和强壮程度决定。这样形成桑树下吊挂菌袋的栽培方式,吊挂菌袋后,在长满菌丝的菌袋上使用刀片划线,划线划破菌袋,每隔3-5cm画一条线,划“V”字型或“一”字型线条,这样开口方式是划线出耳。每个菌袋相距3-5cm左右,以利于采收操作。

(6)出耳管理,主要是做好水分管理,增加喷水量,保持菌袋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当耳片成熟后即可采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