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021阅读:1200来源:国知局
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播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水稻全程机械操作也有前所未有的进步,从水稻育秧到插秧、管理、收获,再到田地耕整等,逐渐以机械代替人力,以轻简化代替传统繁琐耕作模式为发展方向。

水稻育秧也逐渐从传统的育秧方式向工厂化转变,以适应后续机械插秧的要求,为此,各种水稻秧盘播种装置不断被研究出来,有简单的单人操作简易装置,也有复杂的流水线式一体化(包括播种、覆土、压实、洒水等)播种装置,其主要工作原理可分为机械式、振动式、气力式三种。机械装置的研究,使得水稻播种达到快速、精确、省种、省工,提高工作效率,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目前的播种装置出现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高端的机械播种成本太高、操作繁琐、对使用条件要求高、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等,对于小规模水稻种植户来说性价比太低,况且使用和维护成本也高,适应于规模化的育秧生产;简易播种装置价格低,但是播种效率较低、效果不好(如漏种、浪费种子)、操作繁琐等。所以,生产中,迫切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容易操作、播种效率高、效果好、成本较低的播种装置,以满足我国大量小规模水稻生产的需要。

现有播种装置存在最大缺陷在于不能保证播种质量,水稻种子以气吸或者重力落种等方式播入种盘,但因种子湿度、大小、质量以及传送带速度等均会造成漏播或多播情况,同时高级装置本身出现卡种情况,而本装置的可变种刷可基本解决漏播或多播浪费种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种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克服了现有装置的播种效率低、漏播种子、多播种子、操作不便等缺点,从而提高播种效果和效率,降低种子浪费和人力的浪费,间接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一种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为方体结构,其包括方形箱壁,所述方形箱壁由两侧的侧箱壁和两端的端箱壁组成,所述侧箱壁下方均设置有与侧箱壁重合的卡槽壁,所述方形箱壁底部内壁上固定有播种板,所述播种板上依次分为储种区间、播种区间和储种区间,所述播种板的播种区间上开设多排播种孔,所述端箱壁之间对称固定有一对滑杆,对称的滑杆设置有两个播种刷,所述播种刷在储种区间内水平滑动;且在储种区间内播种刷与箱壁形成储种池,储种池的大小随着播种刷滑动而改变;所述卡槽壁的内壁上水平开设有条形滑槽,两个条形滑槽之间设置有在条形滑槽内水平滑动的漏种板,所述播种孔正下方的漏种板上对称开设有漏种孔。

进步一地,所述漏种板两端均设置有拉手凸台。

再进一步地,所述播种刷由上部硬塑料板和下部硬毛刷组成,所述硬毛刷长度为播种刷高度的1/4~1/2。

再进一步地,所述播种孔的孔径为种子大小的1.5~1.8倍。

再进一步地,所述漏种孔的孔径为播种孔的孔径的1.2~1.5倍。播种前将播种孔和漏种孔错开,播种时将两孔对齐,种子落入秧盘。

再进一步地,所述卡槽壁下方设置有箱体支架,所述侧箱壁外壁上均设置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可以快速确定秧盘位置,快速将水稻种子均匀播入播种板,保证不缺种、不多种,进而保证播种效率高、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示意图;

图2为漏种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中,箱体1、箱壁1.1、侧箱壁1.1a、端箱壁1.1b、卡槽壁1.2、条形滑槽1.21、箱体支架1.3、把手1.4、播种板2、储种区间2.1、播种区间2.2、播种孔2.2a、滑杆3、播种刷4、硬塑料板4.1、硬毛刷4.2、储种池5、漏种板6、漏种孔6.1、拉手凸台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3所示,一种水稻快速秧盘播种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为方体结构,其包括方形箱壁1.1,方形箱壁1.1由两侧的侧箱壁1.1a和两端的端箱壁1.1b组成,侧箱壁1.1a下方均设置有与侧箱壁1.1a重合的卡槽壁1.2,方形箱壁1.1底部内壁上固定有播种板2,播种板2上依次分为储种区间2.1、播种区间2.2和储种区间2.1,播种板2的播种区间2.2上开设多排播种孔2.2a,端箱壁1.1b之间对称固定有一对滑杆3,对称的滑杆3设置有两个播种刷4,播种刷4由上部硬塑料板4.1和下部硬毛刷4.2组成,硬毛刷4.2长度为播种刷4高度的1/4~1/2。

播种刷4在储种区间2.1内水平滑动;且在储种区间2.1内播种刷4与箱壁1.1形成储种池5,储种池5的大小随着播种刷4滑动而改变;卡槽壁1.2的内壁上水平开设有条形滑槽1.21,两个条形滑槽1.21之间设置有在条形滑槽1.21内水平滑动的漏种板6,播种孔2.2a正下方的漏种板6上对称开设有漏种孔6.1。漏种板6两端均设置有拉手凸台6.2。

播种孔2.2a的孔径为种子大小的1.5~1.8倍。漏种孔6.1的孔径为播种孔2.2a的孔径的1.2~1.5倍。卡槽壁1.2下方设置有箱体支架1.3,侧箱壁1.1a外壁上均设置有把手1.4。

用上述装置进行播水稻种子的方法如下:

(1)将漏种板6放入卡槽壁1.2的条形滑槽1.21内,将漏种板6推到一侧和播种孔2.2a孔隙错开,不至于谷种漏下;

(2)将播种刷4推到箱体1两侧,在一侧储种池5倒入一定量谷种;

(3)将装置放到秧盘上,将播种板2对齐秧盘,推动放有种子一侧的播种刷4,让种子进入播种孔2.2a,当种子都推到对侧时,查看播种板2.2a 2上有无多余的种子,如果有可再次移动播种刷4,同时观察有无播种孔没有落入种子,可来回移动几次。

(4)待播种孔都有种子后,移动漏种板6,让种子落到秧盘上。

(5)移走播种装置,撒少许细土,将种子盖上即可,再洒细水,浇透秧盘。

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