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0477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用菌生产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传统菇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经成为食用菌栽培的主导方向。目前,工厂化生产奖进入成熟、快速发展阶段,但作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液体接种技术还很落后,现有设备接种效率低,单瓶接种误差较大、不均匀,单瓶产量不稳定等原因已成为食用菌工厂化高效种植的瓶径问题,制约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进程。

现有技术中,作为使用锯末和稻糠等为主要成分配合营养源的培养基的蘑菇类的人工栽培方法,是将培养基充填在容器内经杀菌处理后,向其充填固体菌种,所充填的菌种大小不均匀,特别是菌种的充填量是设定量以下时,菌种的菌丝在栽培容器内难以繁殖,培养的天数也就增加了。另外,在上述固体菌种的接种技术中,是通过固体菌种接种机的启盖机构横向打开一排菌瓶的盖子,通过菌种充填机构将掏出的固体菌种充填到栽培容器内进行接种,接种后再盖上盖子。然后进行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的栽培容器的接种操作。

上述的栽培容器的盖子打开、菌种的充填,4排12瓶栽培容器盖的关闭等的的各工序在切换时很浪费时间,生产效率低,其结果存在着菌种接种时,盖的打开时间长,栽培容器外部环境的浮游杂菌容易侵入的问题。液体菌种具有纯度高、活力强、繁殖力快的特点,接入到培养基内具有流动性好、萌发快、发菌质量高、出菇周期短的特点,有着固体菌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液体菌种的接种还停留在人工接种的阶段,接种时,一手持接种喷枪,一手完成卸盖及上盖。这种接种操作存在的缺点是:1、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拔盖、接种、扣盖各个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协调性不好,生产效率低;以每筐12袋计算,每筐接种用时,每袋接种平均用时需四秒,每筐用时48秒,一个人每小时只可接种900袋,一般中型的食用菌厂,需要8人进行接种操作,接种人员的劳动强度高。2、因为是人工扣动喷枪扳机接种,所以每袋的接种量不一致,造成菌包的发菌状态一致性不好。3、菌包的感染率高,因为接种必须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而人是最大的污染源,用人越多污染越严重。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研究的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包括机架、主板、上板、下板及驱动机构;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下板的下方;且所述主板、上板和下板上对应设有通孔;所述主板上向下延伸设有复数个压杆;每个所述压杆的下端部设有沿径向向外的凸边,所述压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上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复数个夹爪;且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上的夹爪以所述压杆为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板驱动机构和夹紧驱动机构;所述主板驱动机构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作用端作用于所述主板,并驱动主板带动压杆作上下垂直运动;所述夹紧驱动机构包括扭转气缸、转动板、与上板连接的上传动杆以及与下板连接的下传动杆;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所述上传动杆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传动杆转动连接,所述扭转气缸的作用端与所述转动板相对连接;并驱动所转动板在水平面内转动;经由所述上传动杆和所述下传动杆驱动上板和下板之间作相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压杆上的凸边与所述夹爪配合卡紧或松开菌包上的盖帽。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板、上板和下板连接成一体结构。

2、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杆及设置在所述主板上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主板沿导向杆做上下垂直运动。

3、上述方案中,还包括PLC电控箱及气源装置;所述PLC电控箱及所述气源装置固设在所述机架上。

4、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对射开关,所述对射开关对应于所述菌包上的盖帽对称设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手工操作工艺比较,本装置将取帽、盖帽实现自动化操作控制,生产效率高,可取代大量人员,降低生产成本。全自动生产,每8-12秒可完成1组共12个菌袋的取帽、接种和盖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菌液自动接种机用取压帽装置;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主板2、上板3、下板4及驱动机构;所述主板2设置在所述下板4的下方;且所述主板2、上板3和下板4上对应设有通孔5;所述主板2上向下延伸设有复数个压杆6;每个所述压杆6的下端部设有沿径向向外的凸边61,所述压杆6上套设有弹7;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上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复数个夹爪8;且所述上板3和所述下板4上的夹爪8以所述压杆6为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板驱动机构和夹紧驱动机构;所述主板驱动机构包括升降气缸(图中未示出),所述升降气缸的作用端作用于所述主板2,并驱动主板2带动压杆6作上下垂直运动;所述夹紧驱动机构包括扭转气缸9、转动板10、与上板3连接的上传动杆11以及与下板4连接的下传动杆12;所述转动板10的一端与所述上传动杆11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传动杆12转动连接,所述扭转气缸9的作用端与所述转动板10相对连接;并驱动所转动板10在水平面内转动;经由所述上传动杆11和所述下传动杆12驱动上板3和下板4之间作相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压杆6上的凸边61与所述夹爪8配合卡紧或松开菌包上的盖帽。

所述主板2、上板3和下板4连接成一体结构。

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杆(图中未示出)及设置在所述主板2上的导向孔21;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21内,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主板2沿导向杆做上下垂直运动。

还包括PLC电控箱(图中未示出)及气源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PLC电控箱及所述气源装置固设在所述机架上。

还包括对射开关,所述对射开关13对应于所述菌包上的盖帽对称设置。

工作时,先将料筐顶升到上板和下板上的夹爪位置内;则扭转气缸动作,驱动上板和下板作相向运动,从而使得上板和下板上的夹爪之间拉近,夹紧料筐内菌包的盖帽;此时,升降气缸动作,驱动主板向下运动,使得压杆向下运动,则压杆下端的凸边与所述夹爪配合,卡紧菌包上的盖帽;此时,主板在升降气缸的作用下上升,将盖帽取下;然后移动气缸动作将料框所在顶升机构向前推移一个菌包直径的距离;然后进行菌液注入,待菌液注入完毕后;移动气缸将料框所在顶升机构拉回原位;升降气缸再次下压,将盖帽重新盖回到菌包上,扭转气缸动作,上板和下板向相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上板和下板上的夹爪松开菌包上的盖帽,并将压杆抬起。此时,完成一个料筐内多个菌包的取帽、接种及上帽动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手工操作工艺比较,本装置将取帽、盖帽实现自动化操作控制,生产效率高,可取代大量人员,降低生产成本。全自动生产,每8-12秒可完成1组共12个菌袋的取帽、接种和盖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