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诱捕杀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813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农作物诱捕杀虫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作物诱捕杀虫装置。



背景技术:

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农业研究者都致力于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种防治方法。现代农业中主要采用农药喷洒的方法进行虫害防治。但是农药喷洒仍然不足以消灭全部农作物害虫,对于特殊或外来物种害虫的防治让需要其他辅助手段来进行治理。现有技术中常采用杀虫灯来进行农作物的辅助杀虫,但现有的杀虫灯仅适用于夜晚对光敏感的小飞虫的捕杀,白天杀虫效果较低,对于体形略大的爬行虫类杀灭效果有限,同时,害虫在接近杀虫灯后,往往只有近距离接触时才能起到杀灭效果。一些杀虫灯为了提高杀虫效率选择将电网外置,还容易造成对人员的误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创造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农作物诱捕杀虫装置,能够在白天和黑夜持续发挥杀虫作用,安全有效提高杀虫效率。

本发明创造提供的农作物诱捕杀虫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中央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扇叶,所述转轴顶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诱虫灯的底部,所述外壳内还同轴设有环形电网,所述环形电网连接有外接电路。

其中,所述外壳的壁体上均布有若干开口,所述开口内覆盖有网面。

其中,所述外壳的顶端壁体呈向外倾斜的喇叭状。

其中,所述外壳的顶部外壁上还均布有固定孔。

其中,所述外壳底部中央还设有固定壁,所述固定壁内设有轴承。

其中,所述诱虫灯底部还固定有第一诱虫盒。

其中,所述外壳底部还设有若干内外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沿自外向内方向收缩倾斜的若干弹片。

进一步,所述外壳内正对所述通孔的位置上还设有第二诱虫盒。

本发明创造具有以下如下的优势:(1)能够在白天和黑夜持续发挥杀虫作用;(2)诱虫盒的设置提高了诱虫捕虫的效率;(3)转轴和扇叶的设置提高和扩大了诱虫捕虫的作用空间范围和几率;(4)电网内置一方面提高了安全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击的力度和准确率;(5)底部通孔和弹片的设置有利于捕获更多爬行和体形较大的害虫,诱虫捕虫范围广;(6)转轴与固定壁可拆卸的设计使得装置内的害虫得以及时清理,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创造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2-转轴;3-扇叶;4-驱动电机;5-诱虫灯;6-环形电网;7-网面;8-固定孔;9-固定壁;10-轴承;11-第一诱虫盒;12-通孔;13-弹片;14-第二诱虫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创造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创造结构一种实施方案如图1-2所示,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中央设有转轴2,所述转轴2上设有扇叶3,所述转轴2顶部设有驱动电机4,所述驱动电机4固定于诱虫灯5的底部,所述外壳1内还同轴设有环形电网6,所述环形电网6连接有外接电路。所述转轴2能够在驱动电机4的驱动下进行旋转,固定于转轴2上的扇叶3在旋转过程中使外壳1内部产生向内的负压,使得靠近或接近诱虫灯5附近的害虫在空气旋涡的拉动下进入外壳1内部,降低了捕虫失败的概率,害虫进入外壳1内后,由于旋转和甩出作用会使虫体与电网6发生撞击,使得害虫在电网电压下被击毙。

其中,所述外壳1的壁体上均布有若干开口,所述开口内覆盖有网面7,所述网面7能够使外壳1的内外空间更快速地实现气体交换和流动。

其中,所述外壳1的顶端壁体呈向外倾斜的喇叭状,便于更大范围空间内害虫的捕获。

其中,所述外壳1的顶部外壁上还均布有固定孔8,所述固定孔8可用于悬挂绳索等的穿过,实现对装置的悬挂安装。

其中,所述外壳1底部中央还设有固定壁9,所述固定壁9内设有轴承10,所述转轴2能够通过插装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轴承10中央,实现转轴2的可拆卸连接。同时实现限位作用。

其中,所述诱虫灯5底部还固定有第一诱虫盒11,所述第一诱虫盒11内装有气味易挥发的诱虫物质,能够单独或同诱虫灯5一起诱使害虫靠近,克服了诱虫灯5只能在夜晚发挥诱虫作用的缺陷,同时,将第一诱虫盒11设置于诱虫灯5底部,能够利用诱虫灯5的热量促进诱虫物质的挥发,使得诱虫效果更佳。

其中,所述外壳1底部还设有若干内外连通的通孔12,所述通孔12内设有沿自外向内方向收缩倾斜的若干弹片13,所述弹片13能够形成越来越窄的通道,体型较大或爬行类的害虫能够经由弹片13形成的通道进入装置内部,但在弹片13的束缚下难以退出而被困在装置内部,并最终与电网6接触而被击毙。

进一步,所述外壳1内正对所述通孔12的位置上还设有第二诱虫盒14,所述第二诱虫盒14能够进一步吸引害虫自弹片13形成的通道进入装置内部,提高诱捕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