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药组合物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包含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单一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抗药性真菌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杀菌剂复配或混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不断攀升,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少、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重视,纷纷加大开发研制力度。
吩乙霉素,化学名称为,N,N-二乙基吩嗪-1-甲酰胺,是一种由油菜假单胞菌经过发酵制备得到的生物杀菌剂。CN201310309701.9公开了吩乙霉素的制备方法,并公开了所述生物杀菌剂对油菜立枯病、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等多种蔬菜和粮食作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低毒杂环类杀菌剂,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多种真菌病害。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麦角留醇的生物合成而干扰病菌的正常生长,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留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理想的内吸性,施药后能被植物迅速吸收,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杀菌谱广,经室内测定,田间药效数据表明: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座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病,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梨黑星病、炭疽病等有特效,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等多种作物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较好治疗效果。目前,在我国登记的防治对象有大白菜黑斑病、梨树黑星病、西瓜炭疽病、小麦散黑穗病、水稻纹枯病和柑橘疮痂病等。目前主要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等,虽然在农业病害防治上具有良好的防效,但是防治成本较高,对作物安全系数低,易产生药害。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意外的发现将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进行复配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经过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目前,尚无关于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进行复配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增效杀菌剂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包含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
进一步的,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比为1:30-20:1,优选为1:20-10:1。
进一步的,所述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0%,优选为10-50%。
进一步的,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通过农药制剂加工中常规的制备方法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例如可以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按比例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加入其它农用活性成分,例如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农用活性成分。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防除黄瓜白粉病、番茄白粉病、草莓白粉病等多种病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组合物复配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效与单个活性成分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在有效防治作物病害的同时,可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有利于延缓农药活性成分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工艺简单,适合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制剂实施例
1、实施例1: 42%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20)
吩乙霉素 2%
苯醚甲环唑 40%
十二烷基硫酸钠 8%
分散剂NNO 8%
白炭黑 10%
高岭土 余量
2、实施例2: 20%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19)
吩乙霉素 1%
苯醚甲环唑 19%
木质素磺酸钠 8%
十二烷基硫酸钠 3%
硫酸铵 4%
硅藻土 余量
3、实施例3:22%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10)
吩乙霉素 2%
苯醚甲环唑 20%
木质素磺酸钠 2%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5%
乙二醇 5%
黄原胶 0.2%
硅酸镁铝 0.2%
去离子水 余量
4、实施例4:6%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5)
吩乙霉素 1%
苯醚甲环唑 5%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膦酸酯 3%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2%
农乳33# 2%
150#溶剂油 12%
去离子水 余量
二、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法:试验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NY/T 1156.11-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采用盆栽法测定。
播种感病黄瓜品种,盆栽生长至2片真叶期备用。将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母液分别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溶解,并配制不同的浓度梯度试验处理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将10 mL药液均匀喷洒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 h,喷雾接种黄瓜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孢子悬浮液的配制过程如下:取长满白粉病菌叶片,用加油少量吐温-80表面活性剂的无菌水将孢子洗下,双层纱布过滤,镜检后调制成1×105个/mL的悬浮液。接种后置于恒温室中,在温度24℃条件下培养7天。待空白对照病液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u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试验结果见表1。
表1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吩乙霉素和苯醚甲环唑在1:30-20:1的范围内对黄瓜白粉病防治的共毒系数菌在120以上,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三、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药剂进行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1)42%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20);(2)20%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19);(3)22%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10);(4)6%吩乙霉素·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5);(5)对比例1:1%吩乙霉素悬浮剂;(6)对比例2: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分别于药后5天、10天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见表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低于单个活性成分用量的情况下,防效反而明显由于对照单剂。另外,在试验期间,所述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的叶片、花、果实戊任何药害,也没有观察到对其它生物有何不良影响。因此,本发明的组合物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