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大竹蛏育苗领域,具体为一种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竹蛏(solengrand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竹蛏科、竹蛏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栖息于潮间带的中、下潮区和浅海的泥沙中,营潜居生活。大竹蛏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滩涂和浅海增养殖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大竹蛏人工育苗中,由于对育苗用水的预处理、繁殖特点以及稚贝生活习性认知的不足,在育苗用水预水处理上,仅以较为简单的沙滤方式,难以有效消除溶解于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亲贝产卵和受精卵孵化方法上,采用水泥池铺沙产卵、收集受精卵移池孵化的方法,产卵密度难以控制,因精子过多导致溶卵、畸形现象时有发生,受精卵收集过程中受损严重并且收集不完全,导致受精卵利用率和孵化率低下,受精卵利用率仅有40~50%、孵化率仅有40~60%,从受精卵到d型幼虫总体孵出率仅有16~30%。在稚贝培育方面,单一选择以沙为附着基,即不利于前期稚贝的潜居生活,又不便于敌害生物的清除。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大竹蛏受精卵的利用率和孵化率低下,影响稚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以及人工育苗生产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能明显提高大竹蛏受精卵的利用率和孵化率,减轻敌害生物的危害,提高大竹蛏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提高大竹蛏人工育苗生产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育苗用水预处理
育苗用水先经过沙滤处理,沙滤池细沙层厚度60~80cm;利用杂色蛤对沙滤后的海水进行生物二次净化,进一步清除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杂色蛤投放量1000~1500g/m3,处理时间不少于12小时;
(2)亲贝培育
在大竹蛏繁殖盛期选择活力好,性腺饱满,贝壳完整无损伤,壳长9~12cm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亲贝培育池底铺细沙厚度15~25cm,亲贝培育池水深70~90cm,密度25~30只/m2;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4~5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8~15万细胞/ml;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贝、残饵及粪便;
(3)产卵
当雌性亲贝的性腺发育到产卵水平时,当雄性亲贝的性腺发育到精子成熟时,将步骤(2)培育的亲贝移入产卵桶中,每桶10~12只,雌性亲贝和雄性亲贝的数量比例为1:1,放入产卵池产生受精卵;当受精卵密度达到8~12个/ml时,将产卵桶移入其它产卵池继续产生受精卵;
(4)受精卵孵化
步骤(3)所获得的受精卵在原产卵池孵化,孵化期间保持24小时充气;
(5)浮游幼虫培育
将步骤(4)受精卵孵化出的d型幼虫用300目内衬筛绢网收集出来,按3~5个/ml的培育密度分池培育;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50%,换水网孔径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每日投喂4~5次,幼虫前期投喂叉鞭金藻,中后期采用叉鞭金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投喂的藻液浓度为5~15万细胞/ml;当幼虫壳长度达到220~250μm时,幼虫进入壳顶后期,足出现并匍匐爬行,此时开始倒池附着;
(6)附着稚贝的培育
a.附着基的选择:选择两种材质作为不同稚贝阶段的附着基,在稚贝长度为250~1500μm阶段,以海泥为附着基,并通过倒池、洗苗、筛苗措施清除敌害生物;当稚贝壳长度超过1500μm时,采用40目筛网筛出的细海沙作为附着基;
b.稚贝培育密度:前期稚贝培育密度控制在80~120万/㎡,随着稚贝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当稚贝壳长度超过1500μm时,稚贝培育密度调整到8~12万/㎡;
c.饵料的投喂:饵料品种以金藻、角毛藻为主,搭配投喂扁藻,确保饵料品种的适口性和多样性。
所述的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步骤(4)中,在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前,每半小时搅动一次池底,避免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
所述的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步骤(6)中,附着稚贝培育期间每日投喂2~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投喂的藻液浓度为5~20万细胞/ml;随着稚贝的生长,饵料量逐渐加大,前期投喂5~10万细胞/ml,以后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渐增加到10~20万细胞/ml。
本发明用于大竹蛏苗种培育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育苗用水的预处理方面:利用杂色蛤对沙滤后的海水进行生物二次净化,通过杂色蛤的滤水作用,将沙滤难以消除的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在杂色蛤体内,降低海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为大竹蛏苗种培育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
(2)产卵方面:利用产卵桶产生受精卵,实现大竹蛏亲贝的可移动操作,当亲贝产生受精卵密度达到要求时,可以及时移走亲贝,避免大竹蛏因产生受精卵密度过大、精子数量过多导致卵子溶解或受精卵发育畸形问题。
(3)受精卵孵化方面:采用受精卵原产卵池孵化的方法,解决受精卵收集过程中因水流冲击、摩擦、挤压对受精卵造成的损伤以及受精卵收集不完全而造成的浪费问题,受精卵的利用率达到100%,孵化率85%以上。
(4)稚贝培育方面:在附着基的选择和使用上,以海泥和细沙两种材质作为不同稚贝阶段的附着基,有利于稚贝的潜居生活。在稚贝培育前期以海泥为附着基,可以方便的进行倒池,通过倒池、洗苗、筛苗等措施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保持底质清新,稚贝贝壳表面清洁干净,提高稚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大竹蛏产卵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桶底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吊绳;2、塑料桶;3、内衬筛绢网;4、细沙层;1a、桶底;2a、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基本条件:海水沉淀池40亩,池深2m。砂滤池一座,每小时滤水量约20m3。育苗池单池有效水体约20m3(9.1m×2.0m×1.1m),底面积18.2平方米(9.1m×2.0m),植物饵料培养池总水体200m3。育苗期间海水温度16~30℃、盐度20~29、ph值8.0~8.3。
本实施例中,大竹蛏苗种培育方法包括:饵料培养、育苗用水预处理、大竹蛏人工育苗等,具体步骤如下:
1、饵料培养:四月初从辽宁省海水研究院引进藻种,品种为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利用5000ml三角烧瓶进行一级培养,利用56l白塑料桶进行二级培养,利用水泥池进行三级培养。
2、育苗用水预处理
育苗用水先经过沙滤处理,沙滤池细沙层厚度60~80cm,细沙粒度40目。以杂色蛤为滤水生物,投放量1000g/m3,处理时间24小时,对沙滤后的海水进行生物二次净化,进一步清除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大竹蛏人工育苗
3.1亲贝来源与培育:
在大竹蛏繁殖盛期的5月中旬,从渤海海区采集亲贝,亲贝采用高压水枪喷射法捕获。选择壳面完整无损伤、活力好、性腺饱满,壳长9~12cm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运输采用泡沫箱干法运输。
亲贝培育池底铺细沙层厚度20cm,细沙粒度40目,进排水口各留出0.3m2的空间,以便进排水和清理粪便等杂物,细沙经100mg/l高锰酸钾消毒并充分清洗后使用。
亲贝培育池水深80cm,密度25~30只/m2。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8~15万细胞/ml。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贝、残饵及粪便。
3.2产卵与受精卵孵化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大竹蛏产卵桶主要包括:吊绳1、塑料桶2、内衬筛绢网3、细沙层4,塑料桶2顶部装有吊绳1,塑料桶2内的底部设置内衬筛绢网3,内衬筛绢网3上铺设细沙层4,塑料桶2的桶底1a上开设有小孔2a。
塑料桶2呈圆台形,桶底直径20cm,桶口直径26cm,桶高20cm。塑料桶2的桶底钻小孔10个,孔径8mm。桶底1a铺一层孔径为60目的内衬筛绢网3,防止细沙漏出,桶内铺设的细沙层厚度15cm,细沙粒度大于内衬筛绢网孔径,细沙粒度40目。吊绳1系于塑料桶2上缘,吊绳1直径5mm,采用聚乙烯吊绳。
亲贝经暂养促熟,当雌性亲贝的性腺发育到产卵水平时,当雄性亲贝的性腺发育到精子成熟时,将亲贝移入产卵桶中,每桶10~12只,雌性亲贝和雄性亲贝的数量比例为1:1,采取自然排放法,放入产卵池产生受精卵;当受精卵密度达到8~12个/ml时,将产卵桶移入其它产卵池继续产生受精卵;
所获得的受精卵在原产卵池孵化,孵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中等气量充入空气,使受精卵保持漂浮即可,避免受精卵沉到池底、产生缺氧等问题。在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前,每半小时搅动孵化池底一次,防止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海水温度在18~20℃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7小时发育为d型幼虫。
3.3浮游幼虫培育
受精卵全部发育成d型幼虫后,用300目内衬筛绢网收集,根据数量分池培育,培育密度3~5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50%。换水网孔径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幼虫前期投喂叉鞭金藻,中后期采用叉边金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每日投喂4次,投喂的藻液浓度为5~15万细胞/ml,在海水温度18~25℃的条件下幼虫经8~11天培育,壳长220~250μm时,幼虫稚贝进入壳顶后期,幼虫稚贝的足开始出现并匍匐爬行,此时开始倒池附着。
3.4倒池附着
附着基的选择:选择两种材质作为不同稚贝阶段的附着基,在稚贝长度为250~1500μm阶段,以海泥为附着基,并通过倒池、洗苗、筛苗等措施清除敌害生物。当稚贝壳长度超过1500μm时,采用40目筛网筛出的细海沙作为附着基。
采用的附着基为海泥时,海泥经暴晒干燥后备用。海泥在使用前用1000mg/l的次氯酸钠浸泡消毒6~8小时,再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消除余氯。附着池加水20cm深,将浸泡软化好的海泥用150目内衬筛绢网均匀洗进附着池。首次干海泥用量约200g/㎡,以后倒池时随着稚贝的生长逐渐增加至干海泥用量约400g/㎡。附着基投放后,沉淀3~4小时,排掉浑水,重新注入清水,然后将即将附着的壳顶后期幼虫移入附着池,通过观察浮游幼虫的数量变动情况来判断幼虫附着情况,当幼虫稚贝附着量达到100万/㎡左右时,将仍在浮游的幼虫收集出来,移入另外的附着池继续附着。
3.5稚贝培育
刚附着的稚贝培育密度为100万/㎡,每日换水一次,换水量70%。每5天倒池一次,更换附着基,通过筛苗、洗苗清除敌害生物,同时分池疏养。随着稚贝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当稚贝壳长度超过1500μm时,改为40目筛下的细沙为附着基,稚贝培育密度调整为10万/㎡左右。
饵料的投喂:饵料为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以金藻、角毛藻为主,搭配投喂扁藻,确保饵料品种的适口性和多样性;其中,金藻、角毛藻、扁藻的重量比例为3:2:4。附着稚贝培育期间每日投喂2~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投喂的藻液浓度为5~20万细胞/ml。随着稚贝的生长,饵料量逐渐加大,前期投喂5~10万细胞/ml,以后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渐增加到10~20万细胞/ml。
4、结果
4.1大竹蛏苗种培育结果
2013~2016年,累计利用育苗水体2285m3,培育出平均壳长3~6.9mm大竹蛏稚贝3.36亿,平均每平方米出苗14.7万。
4.2利用产卵桶的产卵效果、受精卵利用率和孵化率
对比试验表明,性腺发育成熟的亲贝,在产卵桶中和在水泥池铺沙的产卵池中均可以顺利产卵及受精。
本实施例采用产卵桶产卵方法与相关试验采用在水泥池铺沙的产卵方法相比,受精卵利用率达到100%,提高200%以上;孵化率达到85%以上,提高150%以上;从受精卵到d型幼虫,总体孵出比率提高300%以上。
4.3杂色蛤对育苗用水的净化效果
2016年6月,海水水质发生突变,造成培育中的大竹蛏浮游幼虫及稚贝短时间灭绝性死亡,同时亲贝排放的受精卵不能孵化成d型幼虫,在采取多项技术措施无果的情况下,利用杂色蛤对育苗用水进行生物二次净化,通过杂色蛤的滤水作用将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到其体内,降低海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改善和净化水质。通过这一技术措施,育苗水质得以有效改善,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培育恢复正常,使大竹蛏育苗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4.4稚贝培育方面
以海泥和细沙两种材质作为不同稚贝阶段的附着基,有利于不同阶段稚贝的潜居生活。在稚贝培育前期(壳长250~1500μm)以海泥为附着基,可以方便地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洗苗、定期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贝壳表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通过倒池、筛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适用于大竹蛏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为大竹蛏规模化苗种生产提供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