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7995阅读:10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氯氟氰虫酰胺是邻苯二甲酰胺类新型杀虫剂,主要用于蔬菜、果树、水稻和棉花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尤其是对水稻螟虫有特效。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激活鱼尼丁受体这种全新的作用方式控制害虫。氯氟氰虫酰胺与鱼尼丁受体结合,导致内部钙离子无限制的释放,从而阻止肌肉的进一步收缩。用氯氟氰虫酰胺处理害虫后,害虫在几分钟内呈现停止取食、活力消失、回吐和肌肉麻痹等中毒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由于氯氟氰虫酰胺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新颖的作用机理,使其对抗性害虫表现出优异的控制效果,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氯氟氰虫酰胺低毒,高效、速效性好,每亩用药2~3克,即可有效防除田间害虫。

杀虫环为沙蚕毒素类仿生农药,为选择性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杀虫环侵入昆虫神经细胞的结合部,阻滞前一神经细胞所分泌的乙酰胆碱传达给后一神经细胞,从而使神经细胞阻断联络,使昆虫神经麻痹,不能啮食,不能行动,停止发育,以致死亡。杀虫环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被植物吸收后能向顶端组织传导,昆虫咀嚼吸食后中毒而死亡。适用于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作物,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如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二点螟、苹果红蜘蛛、梨星毛虫、柑桔潜叶蛾、菜青虫、小菜蛾等,持效期为7~14天。也可防治寄生线虫,如水稻白尖线虫,对一些作物的锈病和白穗病也有一定防效。杀虫环对鸟类低毒,对蜘蛛等天敌无毒,对环境生物杀伤力小。

由于杀虫环已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多年,害虫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使用剂量也在逐年增加。

由于农业害虫每年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农药作为化学防治农田害虫的主要手段,目前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单一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8%~10%,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等作物。

二化螟不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在国外水稻种植区分布也很广,例如,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二化螟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水稻二化螟杀虫活性高效、持效性长、速效性快、低毒、环保的杀虫组合物,具体的涉及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为活性成分的农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杀虫组合物,其含有活性组分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其中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重量比为1∶1~90。该组合物可应用于在防治水稻二化螟对农作物虫害方面。

本发明组合物中的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配比可根据具体施用情况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整,例如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二者的重量比为1∶1~90、1∶1~80、1∶1~50、1∶1~45、1∶1~40、1∶1~35、1∶1~30、1∶1~25、1∶1~20、1∶1~15、1∶1~10、1∶2~80、1∶2~70、1∶2~60、1∶2~50、1∶2~40、1∶2~30、1∶5~80、1∶5~70、1∶5~60、1∶5~50、1∶5~45、1∶5~40、1∶5~35、1∶5~30、1∶5~25、1∶5~20、1∶5~15、1∶5~10、1∶10~50、1∶10~40、1∶10~30、1∶20~30等。在一些优选方案中,二者的重量比可以为1∶90、1∶80、1∶70、1∶60、1∶50、1∶45、1∶40、1∶39、1∶38、1∶37、1∶36、1∶35、1∶34、1∶33、1∶32、1∶31、1∶30、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2∶1等。

本发明组合物中有效成分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质量含量可以为1~99%,优选5~90%,进一步优选20~80%。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磺为活性成分,配以农药助剂,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可溶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油剂、悬乳剂、乳油、水乳剂或者油悬浮剂,优选为可溶粉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田间试验表明,现有药剂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农药混配,不仅能推迟抗性产生,还能提高药效持效时期,降低使用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民的施药成本,本发明将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复配,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大部分害虫,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提高药效及持效期,延缓抗药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杀虫组合物进一步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扩大了杀虫范围;2、提高了速效性,延长了持效期;3、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对环境安全;4、使用复合制剂,两种杀虫剂的用量均比单一使用时降低,并且能提高杀虫效果,降低了农民用药成本和劳动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测定

为了确认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混配,是具有增效作用、相加作用还是拮抗作用,我们首先对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进行了配方筛选研究,将室内生测的对象定为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二化螟,具体试验情况以及结果如下∶

根据资料报导,氯氟氰虫酰胺防治二化螟的推荐剂量为2-3克有效成份/亩,杀虫环对水稻二化螟的推荐剂量为50克有效成份/亩,以此为依据,试验设计配比为1∶1,1∶2,1∶5,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共13个处理,另设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两个单剂处理。

使用丙酮分别使氯氟氰虫酰胺原药和杀虫环原药溶解,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制成所需浓度药液备用。

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毛细管微量点滴器容积为1.0μl。用微量点滴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二化螟3龄幼虫的背面,每一浓度处理10头左右的幼虫,每10头幼虫放入一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皿内置少量饲料供取食,另用丙酮点滴10头幼虫作为对照。经处理后的幼虫仍放在饲养室内,48h后检查死亡率。求出致死中浓度、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

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σ(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份的百分率)。

两种有效成份复配后的增效作用判断标准:

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

试验测定出氯氟氰虫酰胺对二化螟的致死中浓度为1.68μg/ml,设定氯氟氰虫酰胺对二化螟的毒力指数为100。各处理对二化螟的毒力指数、共毒系数如下表1:

表1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不同配比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

分析上述数据结果表明,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按不同比例复配时,除1∶100的配方共毒系数为117.90,属于加和作用外,其余复配配方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将两种有效份复配后,能够有很好的增效作用。随着配比中氯氟氰虫酰胺的增加,增效作用呈显著上升趋势。当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的比例为1∶30时,共毒系数达到234.86,为所有配方中最高。当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的比例为1∶20时,lc50增大,共毒系数下降,增效作用降低。当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的比例为1∶1时,lc50进一步增大,共毒系数进一步下降到125.67,增效作用进一步降低,接近加和作用。

为此我们选用以下几个配比进行了了样品试制,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

以下以具体制剂实施例用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2∶3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5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可溶粉剂

实施例4∶6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5∶4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可溶粉剂

实施例6∶2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80%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水分散粒剂

将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各种不同配比制得的以上六个实施例,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同时通过与1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50%杀虫环可溶粉剂的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的增效效果。试验地点为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大湾村,时间为2016年8月12日,试验共八个处理,一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三个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9*5m2,所有小区的种植习惯均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相同。

调查标准为∶按5点取样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25丛。于施药前和施药后第1、7、15天分别调查25丛水稻的二化螟幼虫数量,记录各龄幼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具体数据(数据为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表2∶

表2∶氯氟氰虫酰胺、杀虫环单剂以及复配制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氯氟氰虫酰胺和杀虫环不同配比复配后,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两种单剂,所有配方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各配方之间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当配方中杀虫环含量高时,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当配方中氯氟氰虫酰胺含量高时,速效性一般,持效性较好,这一结果也真实反映了这两个药剂的特性。与单剂相比,氯氟氰虫酰胺与杀虫环各复配制剂降低了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延长了持效期,减少了用药次数,减轻了农民劳动量,降低了农民用药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