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处理剂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2993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种子处理剂及其用途,属于农业药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是当今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在我国也有超过六成人口的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因此,水稻能否稳定增长,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生长期病虫害是水稻安全生产中的主要威胁,而水稻恶苗病与稻飞虱正是水稻诸多病虫害中的主要两种。在正常年份,为了减少水稻病虫害损失往往要进行5至6次喷雾防治,在病虫害大发生年份,用药次数更是高达8至10次。传统的茎叶喷雾防治方法施药次数多,药剂利用率低,易引起水稻病虫害的抗药性,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使用次数,是目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水稻种子处理技术作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案则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该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还能减少作物生长期农药使用次数,对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cn201510642909.1、申请公布号cn10510442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水稻浸种复配药剂,其主要成分为噻唑膦和叶菌唑,可以有效的防治干尖线虫,同时兼治恶苗病。但是,以该技术方案为代表的现有技术中尚未出现能有效兼治水稻恶苗病和稻飞虱等的种子处理剂。

亟待开发一种省工省力且减少农药使用量或次数,并能有效兼治水稻恶苗病和稻飞虱等的种子处理剂,这对我国水稻安全生产有着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稻种子处理剂,能有效兼治水稻恶苗病和稻飞虱等;同时提供该水稻种子处理剂的用途。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其特征是,由叶菌唑和吡虫啉按质量比1:20-20:1组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优选地,叶菌唑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10-10:1或1:5-5:1或1:3-3: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稻种子处理剂,其特征是,由前文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助剂以及载体组成,所述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的重量占水稻种子处理剂总重的5%-30%,所述助剂的重量占水稻种子处理剂总重的20%-30%,其余为载体。

该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分合理,效果显著,具有增效作用;能够同时杀菌杀虫,有效降低水稻生长前、中期病虫害;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极大地解放农村劳动力,具有高效、经济、低残留、环保等特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优选地,所述助剂由分散剂、成膜剂、着色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组成;所述载体为蒸馏水;所述水稻种子处理剂的剂型为悬浮种衣剂,且制备过程为:将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助剂以及载体混合并搅拌均匀,置研磨机中研磨,直至粒径为5μm以下即得。

更优选地,所述分散剂为烷基芳基磺酸盐及其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成膜剂为动物胶、果胶、黄原胶、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着色剂为碱性玫瑰精、水性玫红、酸性大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增稠剂为硅酸镁铝、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山梨酸、丙酸、亚硫酸盐、焦盐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消泡剂为硅酮类、c8-10的脂肪酸及脂肪酸酯、c10-20的饱和脂肪酸及脂肪酯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分散剂为烷基芳基磺酸盐和/或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着色剂为碱性玫瑰精;所述增稠剂为甲基纤维素;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和/或丙三醇;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和/或苯甲酸;所述消泡剂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本发明还提供:

前文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于制备水稻种子处理剂的用途。

前文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用于通过处理水稻种子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用途。

该用途中,所述水稻病虫害包括水稻病害和水稻虫害,所述水稻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所述水稻虫害为灰飞虱、稻蓟马、白背飞虱中的至少一种。

该用途中,在处理水稻种子时,所述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施用剂量为4-12g/kg水稻种子。

相较于传统的茎叶喷雾防治,本发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一次种子处理即可有效地控制水稻恶苗病及水稻早期稻飞虱的大发生,同时对稻蓟马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使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用药次数减少了2-3次,明显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防治成本,节省大量劳动力。

与单剂相比,本发明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灰飞虱、稻蓟马和白背飞虱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可以替代部分中高毒杀虫、杀菌剂,减少用药量,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有效节约田间劳动力成本,能够广泛应用于水稻种子处理领域。同时,本发明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对作物、害虫的天敌以及环境和人类安全可靠,利于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由叶菌唑和吡虫啉按质量比1:20-20:1组成。叶菌唑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优选为1:10-10:1,更优选为1:5-5:1,再更优选为1:3-3:1。该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于制备下文提及的水稻种子处理剂。

其中,叶菌唑(metconazole,5-(4-氯苯基)-2,2-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两种异构体都有杀菌活性,但顺式活性高于反式。叶菌唑的杀真菌谱非常广泛,且活性极佳。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镰孢霉和柄锈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叶菌唑同传统杀茵剂相比,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病范围却很广,对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有显著防治效果。

吡虫啉(imidacloprid,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为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

本发明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由前文所述的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助剂以及载体组成,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的重量占水稻种子处理剂总重的5%-30%,助剂的重量占水稻种子处理剂总重的20%-30%,其余为载体。

该水稻种子处理剂用于通过处理水稻种子防治水稻病虫害;水稻病虫害包括水稻病害和水稻虫害,水稻病害为水稻恶苗病,水稻虫害为灰飞虱、稻蓟马、白背飞虱中的至少一种;在处理水稻种子时,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施用剂量为4-12g/kg水稻种子。

具体而言,水稻种子处理剂的剂型为悬浮种衣剂,且制备过程为:将水稻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助剂以及载体混合并搅拌均匀,置研磨机中研磨,直至粒径为5μm以下即得。

助剂由分散剂、成膜剂、着色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组成;载体为蒸馏水。

分散剂为烷基芳基磺酸盐及其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烷基芳基磺酸盐和/或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

成膜剂为动物胶、果胶、黄原胶、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聚乙烯醇。

着色剂为碱性玫瑰精、水性玫红、酸性大红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碱性玫瑰精。

增稠剂为硅酸镁铝、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钠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甲基纤维素。

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乙二醇和/或丙三醇。

防腐剂为苯甲酸、山梨酸、丙酸、亚硫酸盐、焦盐酸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山梨酸和/或苯甲酸。

消泡剂为硅酮类、c8-10的脂肪酸及脂肪酸酯、c10-20的饱和脂肪酸及脂肪酯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实施例1、制备水稻种子处理剂

实例1:20g叶菌唑,1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为:称取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砂磨机中研磨3-4小时,经检测后粒经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的水稻种子处理剂。

实例2:1g叶菌唑,20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例3:10g叶菌唑,1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例4:1g叶菌唑,10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例5:10g叶菌唑,2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例6:2g叶菌唑,10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例7:5g叶菌唑,5g吡虫啉,5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g聚乙烯醇、5g乙二醇、0.4g聚二甲基硅氧烷、1g碱性玫瑰精、2g甲基纤维素,2g苯甲酸,蒸馏水补充到100g。

具体制备方法同实例1。

实施例2、水稻种子处理剂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以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

具体实施方法: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例1至7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分别按照每1kg种子施用6g、8g、10g的用药量均匀拌种,各个处理分别取100粒种子放在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放置35℃1d,之后温度为25℃待其发芽,每个处理3次重复;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

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6、8、10g/kg种子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

实施例3、水稻种子处理剂对秧苗期灰飞虱及稻蓟马的防除效果

以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

具体实施方法: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例1至7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分别按照每1kg种子施用6g、8g、10g的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采用叶菌唑单剂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0.5g、吡虫啉单剂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2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秧田。秧苗长至20d时调查0.25m2灰飞虱及稻蓟马数量。灰飞虱调查方法为:利用直径为30cm的白色瓷盆轻触秧苗,使得秧苗上的灰飞虱成虫进入盆内,迅速记录此时盆内灰飞虱成虫数量,每个处理重复5次。稻蓟马调查方法为:选取0.25m2的秧苗,逐个叶片记录叶面中稻蓟马的数量,每个处理重复3次;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

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1)水稻种子处理剂对秧苗期灰飞虱的防除效果

注:表中数据均为五次重复平均数,a.i为有效药剂含量。

(2)水稻种子处理剂对秧苗期稻蓟马的防除效果

注:表中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a.i为有效药剂含量。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6、8、10g/kg种子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在秧苗期能够很好的控制从麦田迁飞过来的灰飞虱,对秧苗田中稻蓟马防除效果好。

在实例2的10g/kg种子用量下,其水稻种子处理剂中吡虫啉的施药量为2g/kg种子,与吡虫啉单剂对照用量相同;在对秧苗期灰飞虱的防除效果中,实例2的10g/kg种子用量的防除效果为96.15%,远高于吡虫啉单剂的86.53%;在秧苗期稻蓟马的防除效果中,实例2的10g/kg种子用量的防除效果为94.37%,远高于吡虫啉单剂的83.09%;这是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剂具有增效作用的印证。

实施例4、水稻种子处理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以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

具体实施方法: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例1至7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分别按照每1kg种子施用6g、8g、10g的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采用叶菌唑单剂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为0.5g、吡虫啉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为2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待水稻抽穗灌浆期调查恶苗病病株率病计算防效。对照为不加水稻种子处理剂的清水处理。

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6、8、10g/kg种子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恶苗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实例7的10g/kg种子用量下,其水稻种子处理剂中叶菌唑的施药量为0.5g/kg种子,与叶菌唑单剂对照用量相同;在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中,实例7的10g/kg种子用量的防治效果为100%,远高于叶菌唑单剂的84.89%;这是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剂具有增效作用的又一印证。

实施例5、水稻种子处理剂对白背飞虱的控制效果

以南粳9108的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

具体实施方法:将水稻种子经过两天两夜浸种后,放置12h沥干,将实例1至7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分别按照每1kg种子施用6g、8g、10g的用药量均匀拌种,同时利用叶菌唑单剂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为0.5g、吡虫啉每公斤种子有效药量为2g分别与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待药剂与种子充分接触后播种于苗床育秧,至移栽期,转移至大田种植,分别在播种后20天、40天以及60天调查白背飞虱田间虫量。具体调查方法:以盘拍法对每个浓度处理随机调查20株虫量并记录,每个调查重复三次,最后转化为百丛虫量。

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为三次重复平均数。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水稻种子处理剂在6、8、10g/kg种子用量时,通过浸种后包衣的方式对水稻白背飞虱具有较好防效,且播种后60天以内防治效果较好。

在实例2的10g/kg种子用量下,其水稻种子处理剂中吡虫啉的施药量为2g/kg种子,与吡虫啉单剂对照用量相同;对水稻白背飞虱的20天、40天、60天播种后百丛虫量,实例2的10g/kg种子用量的防效明显高于吡虫啉单剂;这是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剂具有增效作用的又一印证。

综上所述,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剂按6-10g/kg种子用量处理水稻种子,能有效防治水稻前期稻飞虱及水稻恶苗病,在水稻前期不需要任何杀虫剂、杀菌剂防治这两种水稻主要病、虫害,而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目前水稻上主要虫害(飞虱)及病害(水稻恶苗病)的防治还是以叶面喷雾为主,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虫害危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本发明水稻种子处理剂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