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2990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病害化学防治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病菌的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病菌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细菌性病害,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速度快。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21世纪,从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新的天然药物应用于医学或农业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研究课题。采用传统的合成方法合成具有良好活性的杀菌剂越来越难,而且这种合成出来的杀菌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抗药性和污染环境等,比如ddt、六六六有机氯等农药由于对环境破坏性较强而逐渐退出市场或者被淘汰。因此,研发和创制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药物成为医药学和农药学研究的热点。肟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比如作为杀菌剂、抗真菌剂、除草剂等,且具有低毒性、低残留、高活性等优点,广泛的吸引了科学工作的研究兴趣。最近,人们发现1,2,3,4,5,6-六氢-1,1,5,5-四甲基-7h-2,4α–亚甲基萘-7-酮(异长叶烯酮)对抑制酪氨酶和抗乳腺癌具有较好的活性,并且异长叶烯酮对预防扁虱和蚊虫叮咬非常有效,效果优于传统的避蚊胺。三氯异氰尿酸具有高效、广谱、较为安全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真菌等都有较好杀菌作用。但因其长时间使用,单用其防治作物病害,防治效果不理想,且病害对其也产生了一定抗药性。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复配组合物。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结构式如下: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步骤:以异长叶烯酮为原料,通过加成消除反应合成异长叶烯酮肟,再由异长叶烯酮肟进行beckmann重排反应应制备得到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技术实现要素: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大量的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抑制作用。能抑制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真菌如黒曲霉菌、玉米大斑菌、玉米纹枯、香蕉莲格菌、香蕉炭疽等;对蚜虫及稻飞虱等虫害表现出优越的杀虫作用。该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使用安全的特点,是具有开发为大吨位产品的潜质的杀菌剂。急性毒性和环境毒性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属于低毒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然而,一种新药的出现,如果长期单一使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抗性,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这种新型杀菌剂也不例外,且单剂使用,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难取得其最佳效果。因此,通过复配渠道,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复配是提高防治作物病害的效果,且延缓抗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该复配组合物相对于单剂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减少农药的用药量,同时延缓病原菌对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抗药性。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组合物由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组成;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较好的防效和增效作用,作为优选,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为(20~1):(1~20)。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较好的防效和增效作用,进一步优选地,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重量比优选为(10~1):(1~10),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为了保证复配组合物具有较好的防效和增效作用,再进一步优选为(5~1):(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杀菌剂,包括上述的复配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然后制备成农业用的杀菌剂。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杀菌剂,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1%~90%。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杀菌剂,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占所述杀菌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80%。以上所述的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杀菌剂,杀菌剂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悬浮剂、水乳剂、乳油、悬浮种衣剂或颗粒剂,以及其他农药上可以制备的其他剂型。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农药上可接受的辅料为填料、溶剂中的一种与助剂的混合物。本发明杀菌剂的剂型为固体制剂时,所使用的填料选自白炭黑、高岭土、陶土、膨润土、硅藻土、泥土粉、尿素、磷酸二氢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杀菌剂剂型为液体制剂时,所使用的溶剂可以是甲苯、二甲苯、油酸甲酯、溶剂油、松节油、植物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环己酮、异佛尔酮、苯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萘、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水,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或以上混合使用。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溶剂为乙醇、环己酮、油酸甲酯、溶剂油、甲基萘、n-甲基吡咯烷酮中一种或几种。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必要时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崩解剂、成膜剂等功能性助剂。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系列包括t-20、t-40、t-60、t-80、t-8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aeo-9、aeo-15、aeo-20、os-15、jfc,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系列包括op-10、op-15、op-18、op-2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np-10、np-15、np-18、np-20,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型聚醚系列包括33#、36#、37#,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601#、602#、6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00#)中一种或几种。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分散剂选自自二异丁基萘磺酸(简称拉开粉)、亚甲基双荼磺酸(简称nno)、丙烯酸与丙酰胺共聚物(简称da)、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简称mf),聚丙烯酸(简称dc)、脱糖并分级的木质素磺酸(简称m-9)、脱糖缩合改性的木质素磺酸(简称m-10)、木质素磺酸盐(简称m-11)、聚羧酸衍生物(简称cf)、木质素磺酸(简称m-14)中一种或几种。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阿拉伯胶、果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防冻剂选自丙三醇、丙二醇、乙二醇、异丙醇、尿素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崩解剂选自氯化钾、氯化钠、磷酸钠、硫酸铵、碳酸钾、碳酸钾、磷酸二氢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粘结剂选自淀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成膜剂选自动物胶、果胶、乙基纤维素任意一种或几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如黄瓜青枯病、烟草青枯病、花生青枯病、甜瓜枯萎病、白菜软腐病、西瓜枯萎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柑橘溃疡病和疮痂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番茄疮痂病和溃疡病、葡萄霜霉病以及茄科蔬菜的青枯病等细菌、真菌性病害。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可防治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花生叶斑病、甜瓜枯萎病。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通过普通方法施用,如加水喷雾茎叶处理,也可以根施,还可以拌种或者种子包衣使用。主要用于水稻、烟草、黄瓜、番茄、柑橘等作物,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病害,确保产量。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按一定的比例复配,起到明显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20。同时通过大田药效试验验证,在有效成分用药量比单剂少的情况下,在防治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花生叶斑病、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剂。2.两者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并扩大杀菌谱。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虽都为广谱性杀菌剂,但在作用机理上有较大差别,可以起到互补增效作用,彼此增加对作用靶标的作用位点,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作物产量。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所使用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原药由由广西民族大学提供,其他使用的原药及制剂均为市购。其中活性组分(a)为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活性组分(b)为三氯异氰尿酸。制剂制备实施例:制备实施例中所用分散剂选。为统一起见,以下所列制备实施例,助剂(包括分散剂和表面活性剂)均采用简称或商品代号。一、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分散剂、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白炭黑、填料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可湿性粉剂。二、微乳剂的配制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后得到透明的混合液;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至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溶解;在50r/min的搅拌速度下,将余量的水加入到上述溶解有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液中,在室温条件下,搅拌30min,再向上述微乳中加入防冻剂,搅拌均匀,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微乳剂。配方组成:三、悬乳剂的配制将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水份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制得本发明所述所述杀菌剂的悬乳剂。四、水乳剂的配制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表面活性剂、溶剂混合,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防冻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补足,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乳剂。即制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水乳剂。五、水分散粒剂的制备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分散剂、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白炭黑、粘结剂、崩解剂填料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搅拌30min,经水捏合,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水分散粒剂。五、乳油的配制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加入溶剂中,再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均匀后得到透明的混合液,即制得本发明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乳油六悬浮种衣剂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三氯异氰尿酸经过气流粉碎,加入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成膜剂、增稠剂、防冻剂与水完全混合后后,按比例投入砂磨机研磨2次,直至悬浮液的颗粒细度达到d50为2-3μm,d90<8μm,即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悬浮种衣剂。七、颗粒剂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填料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颗粒剂。本发明组合物除可以配成以上剂型外,还可以制成微胶囊悬浮剂、注干剂、超低容量等多种剂型。室内毒力测定以下室内生测试验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毒力指数ti(b)=(标准剂a的ec50÷b剂的ec50)×100实际毒力指数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b)=ti(a)×a在混剂中的百分数+ti(b)×b在混剂中的百分数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评价标准为:共毒系数≥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现为相加作用。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方法:试验参考《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本试验采用抑菌圈法。在无菌操作台上,将na培养基倒入na平板上,晾干后,取0.1ml的柑橘溃疡病菌菌悬液用涂布棒均匀地涂于na平板上。晾干后,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平板中央打孔,接着取100μl药液于小孔中。每个浓度5个重复。以小孔中加入无菌水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箱无菌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抑菌圈直径(以毫米为单位),并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抑制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表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复配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成分ec50(μg/ml)atittictc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a)5.26100.00//三氯异氰尿酸(b)73.077.20//a:b=40:15.3398.6997.74100.97a:b=30:14.98105.6297.01108.88a:b=20:14.47117.6795.58123.11a:b=15:14.29122.6194.20130.16a:b=10:14.15126.7591.56138.43a:b=5:14.04130.2084.53154.02a:b=2.5:13.54148.5973.49202.20a:b=1:15.6792.7753.60173.08a:b=1:2.58.4762.1033.71184.21a:b=1:514.2436.9422.67162.97a:b=1:1022.1423.7615.64151.95a:b=1:1529.7317.6913.00136.11a:b=1:2037.4114.0611.62121.03a:b=1:3046.8111.2410.19110.25a:b=1:4054.729.619.46101.59由表1可见,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按以上比例复配,15个配比中,在(20~1):(1~20)之间,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当配比在(5~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尤为显著。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方法及药效计算方法:参照gb/t17980.26-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对象:番茄青枯病;采用离体浊度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选择番茄青枯病为目标靶标,重复4次,调查处理后24小时检查结果。以药剂浓度(mg/l)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其对应的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求出两单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结果见表2。实验方法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具体方法:采用离体浊度法测定,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浓度,将各药剂分别加入到na液体培养基中,梯度稀释制成含药培养基,接种番茄青枯病菌后置于28℃振荡培养24h左右,用浊度仪测定其浊度(浊度与菌量的变化成正相关),根据空白对照的浊度和处理的浊度计算各药剂处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ctc值。表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复配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成分ec50(μg/ml)atittictc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a)13.76100.00//三氯异氰尿酸(b)96.0114.33//a:b=40:113.44102.3897.91104.57a:b=30:112.76107.8497.24110.90a:b=20:111.47119.9795.92125.07a:b=15:110.97125.4394.65132.53a:b=10:110.48131.3092.21142.39a:b=5:110.15135.5785.72158.15a:b=2:19.73141.4271.44197.94a:b=1:19.31147.8057.17258.54a:b=1:216.1685.1542.89198.54a:b=1:531.0244.3628.61155.05a:b=1:1042.7632.1822.12145.48a:b=1:1551.8126.5619.69134.91a:b=1:2059.9722.9418.41124.62a:b=1:3067.2420.4617.10119.71a:b=1:4078.2117.5916.42107.14由表2可见,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按以上比例复配,15个配比中,在(20~1):(1~20)之间,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当配比在(5~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尤为显著。防治花生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方法:将菌悬液浓度为108cfu·ml-1病原菌在每个直径9cm灭菌培养皿中加入0.5ml,再倒入15ml冷却至45℃肉汁胨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凝固。在培养皿底部标记正三角形的3个距中心2.5cm等距离的角位置,防止牛津杯(高10mm、内径6mm),滴加等量不同浓度的药剂稀释液,于28℃恒温无菌条件下培养7d,测定抑菌圈直径,并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抑制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表3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复配防治花生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成分ec50(μg/ml)atittictc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a)31.89100.00//三氯异氰尿酸(b)4.56699.34//a:b=40:128.26112.85114.6298.45a:b=30:124.34131.02119.33109.79a:b=20:120.27157.33128.54122.39a:b=15:117.37183.59137.46133.56a:b=10:114.28223.32154.49144.56a:b=5:19.68329.44199.89164.81a:b=3:17.34434.47249.84173.90a:b=1:13.89819.79399.67205.12a:b=1:33.131018.85549.51185.41a:b=1:53.28972.26599.45162.19a:b=1:103.69864.23644.86134.02a:b=1:153.97803.27661.88121.36a:b=1:204.07783.54670.80116.81a:b=1:304.18762.92680.01112.19a:b=1:404.71677.07684.7298.88由表3可见,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按以上比例复配,15个配比中,在(20~1):(1~20)之间,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当配比在(5~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尤为显著。防治甜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方法:试验参考《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本试验采用抑菌圈法。在无菌操作台上,将na培养基倒入na平板上,晾干后,取0.1ml的甜瓜枯萎病菌悬液用涂布棒均匀地涂于na平板上。晾干后,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平板中央打孔,接着取100μl药液于小孔中。每个浓度5个重复。以小孔中加入无菌水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箱无菌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抑菌圈直径(以毫米为单位),并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抑制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表4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复配防治甜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成分ec50(μg/ml)atittictc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a)36.91100.00//三氯异氰尿酸(b)3.121183.01//a:b=30:123.69155.80134.94115.47a:b=20:118.71197.27151.57130.15a:b=15:114.64252.12167.69150.35a:b=10:112.08305.55198.46153.96a:b=5:17.94464.86280.50165.72a:b=3:14.54813.00370.75219.28a:b=2:13.521048.58461.00227.46a:b=1:12.171700.92641.51265.14a:b=1:21.822028.02822.01246.72a:b=1:31.931912.44912.26209.64a:b=1:52.181693.121002.51168.89a:b=1:102.241647.771084.56151.93a:b=1:152.291611.791115.32144.51a:b=1:202.361563.981131.44138.23由表4可见,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三氯异氰尿酸按以上比例复配,15个配比中,在(20~1):(1~20)之间,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当配比在(5~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大于150,增效尤为显著。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103-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3部分:杀菌剂防治柑橘溃疡病;防治对象:柑橘溃疡病试验地点:广西南宁石埠试验小区:选取24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3株成龄果树,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方法:采用定向喷雾法,第一次施药距第二次施药时间间隔为7天。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两株,每株上取5个点,每点选取10个果和两个叶梢,施药前调查一次,第一次施药后20天调查一次。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每叶(果)有病斑1-5个;3级:每叶(果)有病斑6-10个;5级:每叶(果)有病斑11-15个;7级:每叶(果)有病斑16-20个;9级:每叶(果)有病斑21个以上。对照药剂:25%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市购。表5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试验结果表5可知,从柑橘溃疡病上的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或三氯异氰尿酸相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甚至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防治柑橘溃疡病的7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分别高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有效成分用药量15g/667m2)及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并且在14d仍能达73%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及药效计算方法:参照ny/t1464.32-201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对象:番茄青枯病;试验地点:广西南宁武鸣。试验小区:田间选取40个小区,分为10组,每组4个重复,随机编号;试验方法:分别用试验药剂处理不同小区采用定向喷雾法,第一次施药距第二次施药时间间隔为7天。调查方法:药前、药后7天及14天分别调查每一小区内番茄的总株数和病株数对照药剂:25%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市购。表6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试验结果表6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或三氯异氰尿酸相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甚至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防治番茄青枯病的7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分别高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及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成分用药量15g/667m2);并且在14d仍能达77%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防治花生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85-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85部分:杀菌剂防治花生叶斑病。防治对象:花生叶斑病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双桥试验小区:选取40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20㎡,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方法:采用定向喷雾法,第一次施药距第二次施药时间间隔为7天。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式取样,每点4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百分比分级;施药前调查一次,施药后7天及14天分别调查一次。分级方法: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对照药剂:25%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市购。表7防治花生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试验结果表7可知,从防治花生叶斑病上的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或三氯异氰尿酸相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甚至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防治花生叶斑病的7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高于分别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及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并且在14d仍能达78%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防治甜瓜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113-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3部分:杀菌剂防治瓜类枯萎病。防治对象:甜瓜枯萎病;试验地点:广西南宁石埠;试验小区:选取40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20㎡,每个处理4个重复;试验方法:采用定向喷雾法,第一次施药距第二次施药时间间隔为7天。调查方法:调查小区中甜瓜发病株数及总株数,施药前调查一次,施药后7天及14天分别调查一次。表8防治甜瓜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由试验结果表8可知,从防治甜瓜枯萎病上的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或三氯异氰尿酸相比,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甚至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三氯异氰尿酸防治甜瓜枯萎病的7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分别高于单剂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有效成分用药量10g/667m2)及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成分用药量25g/667m2);并且在14d仍能达78%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