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394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园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园林在都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己经成为衡量都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现阶段大多数的城市都在加紧建设园林,用以提升都市形象。园林绿化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而为了匹配园林中的绿化带,通常需要增设相应的给水管路,现有的园林绿化给水过程,通常是将水源输入,通过喷洒、浇灌等方式为植物供水,大部分的水不能被植物有效吸收,从排水管道流入公共设施的排水系统中,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现检索到一篇公开号为CN20357525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园林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集水池、水泵、水管、喷淋装置和水阀,还包括控制监控中心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水管与集水池相连,所述水泵安装在水管上,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水管的端部,所述喷淋装置上设置有控制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的水阀,所述控制监控中心分别与所述水泵和太阳能电池板相连。集水池可收集没有被植被直接吸收的水和降雨,并存积在集水池内,经由水泵上扬再供给植被使用,因此可对流失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大大降低了园林维护过程中的用水量,从而减少了园林维护的成本。

但是,无论是降雨还是没有被植被直接吸收的水在流至集水池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入大量的树叶以及淤泥,导致集水池内的雨水浑浊、脏乱,进而容易堵塞水管,继而无法通过喷洒、浇灌等方式为植物供水,而且排除确认堵塞位置以及后期的疏通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具有水管不易被堵塞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竖直布置的隔板,并形成初步过滤泥沙的过滤腔和蓄积干净雨水的蓄水腔,所述集水池的上开口设有上盖,所述上盖包括位于蓄水腔上方且和地面齐平的水平板、位于过滤腔上方且置于集水池内的弯折过滤板,所述隔板的上部设有连通过滤腔和蓄水腔的溢水孔,所述蓄水腔内设有连通于水泵并用于浇灌植被的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没有被植被直接吸收的水和降雨经过弯折过滤板过滤后,树叶等其他较大的杂物被隔挡在弯折过滤板外,进而使得集水池内的雨水不易存留树叶;雨水中的泥沙在过滤腔内初步沉淀,进而大部分泥沙存留在过滤腔的底部,待雨水多至漫过溢水孔后,较为干净的雨水从溢水孔溢至蓄水腔内进行二次沉淀,进而又有一部分泥沙在蓄水腔的底部存留,进而水泵在汲取蓄水腔内的雨水时,不仅没有树叶堵塞水管,而且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更少,进一步使水管不易被堵塞,从而该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后期免除了诸多维护以及疏通水管的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弯折过滤板包括设于集水池内侧壁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过滤网以及设于第一过滤网和水平板之间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由水平板向第一过滤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没有被植被直接吸收的水和降雨流至弯折过滤板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板向下流,并在第一过滤网上慢慢过滤,从而起到较佳地过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滤腔的底部设有斜坡,所述斜坡的坡底设有供泥沙堆积的泥沙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中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泥沙槽内滑移,进而泥沙在泥沙槽内堆积,方便后期快速清理集水池内的泥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集水池的内侧壁设有隔挡于泥沙槽上方的防冲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旦泥沙槽内堆积一定量的泥沙,在下一次雨水初次进入集水池时,雨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已经相对稳定的泥沙,防冲板有效防止泥沙被二次冲击,进而集水池内的雨水更加清澈,进而水管进一步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防冲板倾斜向下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重力作用下,雨水中的泥沙会在防冲板的上表面滑移,进而泥沙不易在防冲板上堆积,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清理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水管伸入蓄水腔的端部设有过滤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罩进一步有效阻止雨水的中较大的杂物在水泵的作用下吸入水管内,进一步使水管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滤罩和蓄水腔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泵的强大吸力作用下,该间隙使蓄水腔内的泥沙不易被吸入水管内,进一步使水管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水孔处设有第二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从过滤腔内向蓄水腔内流的过程中,第二过滤网进一步对雨水具有过滤效果,以使水管进一步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多个喷淋装置、多个水阀、控制监控中心、光伏板和支架,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水管的端部,所述水阀控制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所述控制监控中心分别与水泵和光伏板相连,所述光伏板通过支架固定在地表且为控制监控中心提供电能,所述控制监控中心包括控制水泵开启的控制模块和监测降雨量的雨量监测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监控中心的雨量监测模块监测到降雨量明显较低时,雨量监测模块将降雨量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水泵开启,水泵即能够将集水池内存储的水通过喷淋装置对植被进行灌溉。当控制监控中心的雨量监测模块监测到降雨量较高时,雨量监测模块将降雨量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水泵停止抽水,集水池继续收集地表上的降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与常见的生态园林水循环利用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树叶等其他较大的杂物被隔挡在第一过滤网外,进而使得集水池内的雨水不易存留树叶;雨水中的泥沙在过滤腔内初步沉淀,进而大部分泥沙存留在泥沙槽内,待雨水多至漫过溢水孔后,较为干净的雨水经第二过滤网过滤后,溢至蓄水腔内二次沉淀,进而水泵在汲取蓄水腔内的雨水时,不仅没有树叶堵塞水管,而且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更少,进一步使水管不易被堵塞,从而该生态园林水循环利用系统后期免除了诸多维护以及疏通水管的麻烦。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结构牢固,清理方便,对雨水的净化更加彻底,水管不易被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集水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集水池的一侧壁已切除,以展示其内部结构。

附图标记:1、植被;2、集水池;21、隔板;211、溢水孔;2111、第二过滤网;22、过滤腔;221、斜坡;222、泥沙槽;23、蓄水腔;24、上盖;241、水平板;242、弯折过滤板;2421、第一过滤网;2422、倾斜板;25、防冲板;3、水泵;4、水管;41、过滤罩;5、喷淋装置;6、水阀;7、光伏板;8、控制监控中心;9、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种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池2、通过水管4与集水池2连通的水泵3,还包括多个喷淋装置5、多个水阀6、控制监控中心8、光伏板7和支架9,喷淋装置5设置在水管4的端部,水阀6控制喷淋装置5开启或关闭,控制监控中心8分别与水泵3和光伏板7相连,光伏板7通过支架9固定在地表且为控制监控中心8提供电能,控制监控中心8包括控制水泵3开启的控制模块和监测降雨量的雨量监测模块,当控制监控中心8的雨量监测模块监测到降雨量明显较低时,雨量监测模块将降雨量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水泵3开启,水泵3即能够将集水池2内存储的水通过喷淋装置5对植被1进行灌溉。当控制监控中心8的雨量监测模块监测到降雨量较高时,雨量监测模块将降雨量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水泵3停止抽水,集水池2继续收集地表上的降水。

如图2所示,集水池2内插嵌有竖直布置的隔板21,且隔板21焊接固定,并形成初步过滤泥沙的过滤腔22和蓄积干净雨水的蓄水腔23,集水池2的上开口焊接有上盖24,上盖24包括位于蓄水腔23上方且和地面齐平的水平板241、位于过滤腔22上方且置于集水池2内的弯折过滤板242,隔板21的上部开有连通过滤腔22和蓄水腔23的溢水孔211,蓄水腔23内插有连通于水泵3并用于浇灌植被1的水管4,水平板241上开有供水管4插入的插孔,没有被植被1直接吸收的水和降雨经过弯折过滤板242过滤后,树叶等其他较大的杂物被隔挡在弯折过滤板242外,进而使得集水池2内的雨水不易存留树叶;雨水中的泥沙在过滤腔22内初步沉淀,进而大部分泥沙存留在过滤腔22的底部,待雨水多至漫过溢水孔211后,较为干净的雨水从溢水孔211溢至蓄水腔23内进行二次沉淀,进而又有一部分泥沙在蓄水腔23的底部存留,进而水泵3在汲取蓄水腔23内的雨水时,不仅没有树叶堵塞水管4,而且雨水中含有的泥沙更少,进一步使水管4不易被堵塞,从而该生态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后期免除了诸多维护以及疏通水管4的麻烦。

溢水孔211处焊接有第二过滤网2111,在雨水从过滤腔22内向蓄水腔23内流的过程中,第二过滤网2111进一步对雨水具有过滤效果,以使水管4进一步不易被堵塞

弯折过滤板242包括焊接于集水池2内侧壁且水平布置的第一过滤网2421以及焊接于第一过滤网2421和水平板241之间的倾斜板2422,倾斜板2422由水平板241向第一过滤网2421倾斜,没有被植被1直接吸收的水和降雨流至弯折过滤板242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板2422向下流,并在第一过滤网2421上慢慢过滤,从而起到较佳地过滤作用。

过滤腔22的底部铺有斜坡221,斜坡221的坡底留有供泥沙堆积的泥沙槽222,雨水中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221向泥沙槽222内滑移,进而泥沙在泥沙槽222内堆积,方便后期快速清理集水池2内的泥沙。

集水池2的内侧壁焊接有隔挡于泥沙槽222上方的防冲板25,一旦泥沙槽222内堆积一定量的泥沙,在下一次雨水初次进入集水池2时,雨水会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已经相对稳定的泥沙,防冲板25有效防止泥沙被二次冲击,进而集水池2内的雨水更加清澈,进而水管4进一步不易被堵塞。

防冲板25倾斜向下布置,在重力作用下,雨水中的泥沙会在防冲板25的上表面滑移,进而泥沙不易在防冲板25上堆积,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清理工作量。

水管4伸入蓄水腔23的端部套有过滤罩41,过滤罩41进一步有效阻止雨水的中较大的杂物在水泵3的作用下吸入水管4内,进一步使水管4不易被堵塞。

过滤罩41和蓄水腔23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的大小为8-10cm,在水泵3的强大吸力作用下,该间隙使蓄水腔23内的泥沙不易被吸入水管4内,进一步使水管4不易被堵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