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鲑科幼鱼暂养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404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鲑科幼鱼暂养槽。



背景技术:

鲑鱼和鳟鱼同属于鲑科鱼类,在生物学分类上隶属于鲑形目鱼,鲑科鱼类包含三个亚科即鲑亚科、白鲑亚科和茴鱼亚科。它们是一群大、中型,喜栖冷水性的鱼类。鲑科鱼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欧洲、亚洲、美洲北部地区以及太平洋北部地区,我国也是鲑鱼产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北京等地。鲑科鱼类在世界渔业和养殖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鲤鱼和罗非鱼同属于世界三大养殖鱼类,并且其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海水鱼类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

鲑科鱼类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其中以鲑亚科鱼类营养价值最高,商品名俗称“三文鱼”,消费需求量最高的主要为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和银鲑鱼。鲑鱼肉质鲜美,含有丰富蛋白质且固醇含量很低。鲑科鱼类主要的营养价值在于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ω-3脂肪酸,是人们摄取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ω-3脂肪酸能够预防众多疾病,降低血胆固醇,有益于人体健康。

鲑科幼鱼对水质和水环境要求较高,生长水温范围在6~20℃之间,最佳生长水温范围为10~18℃,出水口溶氧6mg/L以上,适宜pH值范围为6.5~7.5的弱碱性水体。由于对水质的要求高,实验室条件下,鲑科幼鱼的暂养较为困难,幼鱼在自来水中直接放养,死亡率80%以上,且自来水消耗过高,无法进行流水培育,而循环水设备培育,其占地面积大,价格高,效果不理想(对于鲑科幼鱼),一般实验室无法配备,因此亟需一种实验室专用的暂养鲑科幼鱼的设备。

一般实验室暂养鲑科幼鱼,因为自来水对鱼体的刺激大,所以暂养时间较短,无法进行长期(1-2个月)培育,即使实验室具有循环水设备,其运行一段时间后,水质将逐渐下降,而鲑科幼鱼对水质的要求高而敏感,稍有不慎会造成大量的死亡,因此循环水设备不适于鲑科幼鱼的培育,且会使幼鱼处于一种对环境应激状态,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鲑科幼鱼暂养槽,解决流水培育过程中水消耗过高,使用循环水设备又会导致水质下降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效果稳定,使用方便,成本低,可在实验室条件下长期培育鲑科幼鱼的暂养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鲑科幼鱼暂养槽,包括槽体、进水管、排污管、水泵和水体过滤净化装置;所述槽体为顶部开口的容器;槽体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水管,对侧的槽体底部设有水泵,用于将槽体内的培育用水抽入水体过滤净化装置中;槽体底部由设有进水管的一侧向设有水泵的一侧倾斜;排污管设置在槽体底部最低处;所述水体过滤净化装置设置在槽体顶部,其包括过滤槽、设于过滤槽中的滤棉架、设于滤棉架上的滤棉和排水口。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角度为15-20度角,可以更好的利于水体内污物在槽体底部汇集。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口设于过滤槽的一端。同时,所述水泵连接有水管,优选将水管的出水口设置于水体过滤净化装置中远离排水口的滤棉上方。利用水泵将槽体内的平培育用水抽出,淋撒至水体过滤净化装置上,经装置内的滤棉过滤后,经排水口排回至槽体中。远离排水口可使培育用水经过尽可能长的滤棉进行过滤,提高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的功率优选为15-25W,800-1300L/h。

作为优选,当所述水体过滤净化装置的规格与槽体顶部无法通过简单方式放置时,可将所述水体过滤净化装置通过支撑装置(如支架等)固定于槽体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槽体的材质为可承受水压的有机玻璃。

作为优选,所述滤棉的厚度为2~4cm,以更好的实现过滤效果。

作为优选,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所述槽体设计为长1.5m,宽0.6m,高0.6米的规格,以利于在实验室内进行鲑科幼鱼的暂养。

在上述槽体规格的基础上,将所述滤棉的长度设为100~120cm,配合该槽体的规格以实现最佳的水体过滤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污管设有排污阀,用于控制进水与排污。

更进一步地,在进水管的进水口之前,还可设有孵化用水处理装置,对进入槽体的培育用水进行预处理。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鲑科幼鱼暂养槽,通过槽体底部的倾斜设计(倾角10-20度),使水中的杂质和污物向低侧集中,由排污管排出,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污物,保持水质清洁;通过水泵及含有滤棉的水体净化过滤装置,在不采用流水培育的条件下,依然保证了水质的稳定。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鲑科幼鱼暂养槽进行鲑科幼鱼的培育,只需换水2次/天,每2~3天更换或清洗一次滤棉,即可满足短期(30-90天)的暂养要求。本实用新型所述鲑科幼鱼暂养槽的结构简单,使用时操作方便,成本低,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鲑科幼鱼暂养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进水阀、3:槽体、4:水泵、5:水管、6:水管口、7:支架、8:过滤槽、9:滤棉架、10:滤棉、11:排水口,12:排污阀、13: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鲑科幼鱼暂养槽包括进水管、进水阀、槽体、水泵、水管、水管口、支架、过滤槽、滤棉架、滤棉、排水口,排污阀和排污管。

其中,所述槽体的材质为有机玻璃,长1.5m,宽0.6m,高0.6米。所述槽体为顶部开口的容器;槽体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进水管,对侧的槽体底部设有水泵,用于将槽体内的培育用水抽入水体过滤净化装置中;槽体底部由设有进水管的一侧向设有水泵的一侧倾斜,倾斜角度为15-20度角;排污管设置在槽体底部最低处;所述水体过滤净化装置设置在槽体顶部,其包括过滤槽、设于过滤槽中的滤棉架、设于滤棉架上的滤棉和设于过滤槽的一端排水口。

所述水泵连接有水管,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水体过滤净化装置中远离排水口的滤棉上方。

所述水体过滤净化装置通过支架固定于槽体顶部。

所述滤棉长度为100~120cm,厚度为2~4cm。

使用时,打开进水阀,开始进水,水流经进水管进入槽体。开启水泵后,槽体中的培育用水经水泵抽至滤棉上,经滤棉过滤流至排水口处,经排水口流回槽体。排污时,打开排污阀,汇聚在倾斜面底部的污物由排污管排出。该装置改善了水质,可以在非流动水条件下,培育鲑科幼鱼进行各项实验研究。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水管1入水口处增加一个孵化用水处理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