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间种育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10690发布日期:2019-08-13 18:03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稻间种育秧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是一个极其古老的作物。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和收成。技术实现要素:鉴以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稻间种育秧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稻间种育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秸秆粉和麦麸按照重量比1:1-3混合,加水润湿,并加入堆肥发酵剂混合均匀,堆肥发酵剂的用量为秸秆粉和麦麸总重量的3-7%wt,制备菌种混合物;步骤2:将褐藻、锯末、鸟粪石、风干土、营养添加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步骤1所得菌种混合物,混合均匀,堆肥发酵,发酵腐熟后降温散热,制备营养土;步骤3:选取饱满,颗粒较大、形状规整将的水稻种子,在阳光下暴晒2-3天后,采用次氯酸钠水溶液浸泡,浸泡后用清水洗涤至中性,然后用赤霉素浸泡,浸泡后取出晾干;步骤4:选取饱满、形状规整将的紫云英种子,在阳光下暴晒1-2天后,用加入细沙,互相摩擦,将紫云英种子表面蜡质擦除,然后用磷酸二氢钾和赤霉素的水溶液浸泡,浸泡后取出晾干;步骤5:将步骤2所得营养土加水润湿,平铺在育秧盘中,营养土厚度为1-3cm,上方播撒步骤3所得水稻种子,每隔10-15cm间种紫云英种子1-3cm,然后在两种种子上方覆盖1cm厚的营养土,完成播种;步骤6:将步骤5所得育秧盘放入培育室中,进行育秧管理;步骤7:待秧苗生长至10-18cm高时,转移入水稻田中培育。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营养添加剂包括钾长石粉、磷矿粉、天青石粉、氯化锌粉、锂云母粉、麦饭石粉、螯合镁、螯合锰、螯合硒和螯合铁,按重量份计算,其用量比50-80:30-50:5-10:5-10:5-10:5-10:2-5:2-5:2-5:2-5;按重量份计算,褐藻、锯末、鸟粪石、风干土、营养添加剂和水的用量比为:100-300:100-200:100-150:800-1000:50-300:500-200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堆肥发酵时间为7-15天,堆肥温度为50-7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菌种混合物的用量为营养土总重量的1-3%wt。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次氯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3%wt,浸泡时间为1-3min,浸泡温度为20-22℃;赤霉素溶液的浓度为30-40ppm,浸泡时间为20-30h,浸泡温度为20-2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水稻种子的播种密度为2-10万粒/m2;紫云英种子的播种密度为2000-4000粒/m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育秧管理时,培育室的湿度在50-70%,土壤湿度为20-30%,光照时间为12-16h/天,光照时间温度为15-25℃,黑暗时间温度为1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所述的育秧方法出芽率高,秧苗生长快,秧苗长度整齐;2)本发明培育得到的秧苗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转移入普通大田后,收获的大米中也含有丰富的硒、锌等微量元素;3)本发明将水稻和紫云英间种,转移入大田后,能增强水稻田固氮效果,使收获的大米颗粒更加饱满。具体实施方式为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发明人结合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营养土的制备:营养土制备方案1-6:一种水稻间种育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秸秆粉和麦麸按照重量比1:1-3混合,加水润湿,并加入堆肥发酵剂混合均匀,堆肥发酵剂的用量为秸秆粉和麦麸总重量的3-7%wt,制备菌种混合物;步骤2:将褐藻、锯末、鸟粪石、风干土、营养添加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步骤1所得菌种混合物,混合均匀,堆肥发酵,发酵腐熟后降温散热,制备营养土;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营养添加剂包括钾长石粉、磷矿粉、天青石粉、氯化锌粉、锂云母粉、麦饭石粉、螯合镁、螯合锰、螯合硒和螯合铁,按重量份计算,其用量比50-80:30-50:5-10:5-10:5-10:5-10:2-5:2-5:2-5:2-5;按重量份计算,褐藻、锯末、鸟粪石、风干土、营养添加剂和水的用量比为:100-300:100-200:100-150:800-1000:50-300:500-200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堆肥发酵时间为7-15天,堆肥温度为50-7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菌种混合物的用量为营养土总重量的1-3%wt。通过表1-3所述的配方,以上步骤,制备营养土。表1、菌种混合物:重量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5方案6秸秆粉份100100100100100100麦麸份100200300400——200堆肥发酵剂份6152845115表2、营养土:重量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5方案6钾长石粉份506080904060磷矿粉份304050205070天青石粉份105813——5氯化锌粉份58101510——锂云母粉份8510——515麦饭石粉份105815——10螯合镁份53238——螯合锰份2458——3螯合硒份425——38螯合铁份25483——表3、营养土混合物:重量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5方案6褐藻份100200300400——200锯末份20015010015050250鸟粪石份10012515017575——风干土份800900100060010001300营养添加剂份30020050——400300水份2000100050020020003000菌种混合物份10552216118103通过以下方案进行水稻育秧,具体为育秧方法a-f,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选取饱满,颗粒较大、形状规整将的水稻种子,在阳光下暴晒2-3天后,采用次氯酸钠水溶液浸泡,浸泡后用清水洗涤至中性,然后用赤霉素浸泡,浸泡后取出晾干;步骤2:选取饱满、形状规整将的紫云英种子,在阳光下暴晒1-2天后,用加入细沙,互相摩擦,将紫云英种子表面蜡质擦除,然后用磷酸二氢钾和赤霉素的水溶液浸泡,浸泡后取出晾干;步骤3:将营养土加水润湿,平铺在育秧盘中,营养土厚度为1-3cm,上方播撒步骤1所得水稻种子,每隔10-15cm间种紫云英种子1-3cm,然后在两种种子上方覆盖1cm厚的营养土,完成播种;步骤4:将步骤3所得育秧盘放入培育室中,进行育秧管理;步骤5:待秧苗生长至10-18cm高时,转移入水稻田中培育。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次氯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3%wt,浸泡时间为1-3min,浸泡温度为20-22℃;赤霉素溶液的浓度为30-40ppm,浸泡时间为20-30h,浸泡温度为20-2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水稻种子的播种密度为2-10万粒/m2;紫云英种子的播种密度为2000-4000粒/m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育秧管理时,培育室的湿度在50-70%,土壤湿度为20-30%,光照时间为12-16h/天,光照时间温度为15-25℃,黑暗时间温度为10-15℃。具体实施参数如表4所示:表4:单位方法a方法b方法c方法d方法e方法f次氯酸钠浓度%wt1234——2浸泡时间min213240.5浸泡温度摄氏度222120182025赤霉素浓度ppm303540302050浸泡时间h302520352545浸泡温度摄氏度252220281520水稻种子密度万粒/m282101812紫云英种子密度万粒/m20.30.20.4——0.30.5培育室湿度%706050806040土壤湿度%203025251040光照时间h/天121614101814白天温度摄氏度252015201030夜间温度摄氏度15121018815按照表5-7所示方法,培育实施例1-6,对比例1-9的水稻秧苗。表5: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营养土112233育秧方法cbacba表6: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对比例6营养土123145育秧方法feddab表7:对比例7对比例8对比例9对比例10对比例11对比例12营养土445566育秧方法cedfaf所得秧苗的情况如表8-10:表8:单位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14日秧苗高度cm7.78.59.28.17.67.921日秧苗高度cm15.816.917.516.415.716.4根冠比71.2573.1574.3272.8271.9470.59表9:单位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对比例614日秧苗高度cm76.84.75.15.55.221日秧苗高度cm15.914.712.513.613.412.7根冠比68.1564.2957.2858.1763.4564.73表10:单位对比例7对比例8对比例9对比例10对比例11对比例1214日秧苗高度cm5.86.34.95.14.86.221日秧苗高度cm12.813.59.911.310.512.4根冠比54.2963.4355.4957.1659.2866.49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公开的水稻间种育种方法,可以在21天内培育获得可以用于大田种植的水稻秧苗。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