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22589发布日期:2018-11-14 00:44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羊肚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

背景技术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腕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在山火之后的两至三年内产量特高,因此北美的采摘者会根据山火来采集羊肚菌。然而,当火灾被控制后,在同一个地区内,它的生长数量会年复一年地减少。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一直是全球菌类爱好者追寻的工作,我国羊肚菌栽培研发先后已有50年的历史。2012年全国试种植面积3000余亩,2013年5000余亩,2014年8000余亩,2015年1.9万亩,2016年4万余亩。亩产鲜菇100公斤计算,2016年全国羊肚菌产量为4000余吨(鲜品)(然而按照我国当前的羊肚菌市场需求为鲜品50万吨,2016年的产量仅占市场需求的0.08%)。因此,羊肚菌市场前景巨大。然而,羊肚菌以南方具有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的地方才能栽培。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低湿寒冷降水少的地区很难栽培,且产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冬季低湿寒冷降水少的地区很难栽培,且产量低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制备羊肚菌培养料

按比例称取原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70%,巨菌草28%,生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氢钾0.1%;

将称取的生石灰、石膏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加入适量水混匀,形成水溶液,然后与称取的麦粒、巨菌草混合均匀,再加水调整至物料的含水量为55-65%,得到羊肚菌培养料;

步骤2,制作培养料袋

采用17㎝×33㎝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步骤1得到的羊肚菌培养料200-250g,封口,得到培养料袋;

步骤3,接种

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料袋灭菌24h,待培养料袋冷却至28℃以下时,置于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入羊肚菌栽培种,得到羊肚菌袋;其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5-7;

步骤4,整地

清理土地;调节土壤ph值为7±0.5;对土壤进行杀菌、杀虫处理;均匀施撒菌草有机肥于土地,150㎏/亩;翻耕;开沟起厢,厢宽130±5㎝,厢与厢间隔70±5㎝;

步骤5,播种

在步骤4的土地上搭建大棚,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6-18℃,土壤水分含量85-90%,空气相对湿度75-80%;3月末至4月初,最迟不超过4月5日,羊肚菌袋去袋,将内容物破碎至直径1.0-1.5㎝大小,均匀施撒于步骤4整理出的厢面上,150㎏/亩;均匀施撒麦种,1-1.5㎏/亩;覆土3-5㎝;

步骤6,制备外源营养包

采用17㎝×33㎝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步骤1制备的羊肚菌培养料200-250g,封口,即得外源营养包;

步骤7,使用外源营养包

将步骤6制得的培养料袋灭菌24h,待培养料袋冷却至30-45℃时,在外源营养包一侧均匀打孔;播种后3-15d内,将外源营养包均匀放置于厢面上,1800包/亩,外源营养包的开口处与地面贴合;

步骤9,培养

保育a,即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2-16℃,土壤水分含量80-95%,空气相对湿度70-85%;直至长出原基;

催菇,即羊肚菌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度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温12-18℃,土壤水分含量在70-80%,空气相对湿度60-70%;光线,阴凉,散射光或暗光,背风,三分阳,七分阴;酸碱度,土壤ph为7±0.5;直至长出子实体;

保育b,即羊肚菌生殖生长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12-18℃,土壤水分含量为80-90%,相对空气湿度70-80%;直至子实体成熟;该期间内撤掉外源营养包;浇水一遍;

步骤10,采收

按照常规方法采收、出菇管理。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中,羊肚菌培养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巨菌草、生石灰、石膏、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比依次为(55-75%):(23-43%):(1-3%):(1-3%):(0.1-0.3%)。

步骤1中,羊肚菌培养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巨菌草、生石灰、石膏、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比依次为70%:28%:1%:1%:0.1%。

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按照以下方式培养:将新鲜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用无菌水清洗,用解剖刀切取0.5㎝×0.5㎝0.5㎝的组织块,接入pda培养基上,在培养箱内培养3-4d,培养箱温度控制在15-20℃,直至获得纯菌丝体母种;然后将纯菌丝体母种接种于步骤2的羊肚菌培养料袋,置于消过毒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6-10d,温度控制在18-20℃,得到羊肚菌栽培种。

羊肚菌为六妹羊肚菌或梯棱羊肚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利用菌草做为菌床营养料模拟野生环境栽培的羊肚菌,朵大、肉厚,味道鲜美,产量可观,解决林间空隙浪费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一种羊肚菌增产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制备羊肚菌培养料

按比例称取原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70%,巨菌草28%,生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氢钾0.1%;

将称取的生石灰、石膏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加入适量水混匀,形成水溶液,然后与称取的麦粒、巨菌草混合均匀,再加水调整至物料的含水量为55-65%,得到羊肚菌培养料;

步骤2,制作培养料袋

采用17㎝×33㎝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步骤1得到的羊肚菌培养料200-250g,封口,得到培养料袋;

步骤3,接种

将步骤2制得的培养料袋灭菌24h,待培养料袋冷却至28℃以下时,置于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入羊肚菌栽培种,得到羊肚菌袋;其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其中,羊肚菌栽培种按照以下方式培养:将新鲜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用无菌水清洗,用解剖刀切取0.5㎝×0.5㎝0.5㎝的组织块,接入pda培养基上,在培养箱内培养3-4d,培养箱温度控制在15-20℃,直至获得纯菌丝体母种;然后将纯菌丝体母种接种于步骤2的羊肚菌培养料袋,置于消过毒的培养室内避光培养6-10d,温度控制在18-20℃,得到羊肚菌栽培种;羊肚菌为六妹羊肚菌或梯棱羊肚菌;没有羊肚菌栽培种培养能力的基底可以采购口碑好、生产正规的菌种;

步骤4,整地

选择地理位置平缓、无污染、土质疏松、通风排水良好的土地,将田间杂草及上一季遗留下来的农作物、废弃物清理干净;施撒生石灰或草木灰,起到调节土壤ph值和杀灭土壤中杂菌、害虫的作用,其中,土壤ph值调节为为7±0.5,草木灰或生石灰一般15±5㎏/亩,15㎏/亩最佳;均匀施撒菌草有机肥于土地,150㎏/亩;翻耕;开沟起厢,厢宽130±5㎝,厢与厢间隔70±5㎝;其中,菌草有机肥为市售产品,25㎏/袋;

步骤5,播种

在步骤4的土地上搭建大棚,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6-18℃,土壤水分含量85-90%,空气相对湿度75-80%;3月末至4月初,最迟不超过4月5日,羊肚菌袋去袋,将内容物破碎至直径1.0-1.5㎝大小,均匀施撒于步骤4整理出的厢面上,150㎏/亩;均匀施撒麦种,1-1.5㎏/亩;覆土3-5㎝;

步骤6,制备外源营养包

采用17㎝×33㎝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步骤1制备的羊肚菌培养料200-250g,封口,即得外源营养包;

步骤7,使用外源营养包

将步骤6制得的培养料袋灭菌24h,待培养料袋冷却至30-45℃时,在外源营养包一侧均匀打孔;播种后3-15d内,将外源营养包均匀放置于厢面上,1800包/亩,外源营养包的开口处与地面贴合;

步骤9,培养

保育a,即羊肚菌营养生长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9℃,土壤水分含量80-95%,空气相对湿度70-85%;直至长出原基;

催菇,即羊肚菌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度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温15℃,土壤水分含量在70-80%,空气相对湿度60-70%;光线,阴凉,散射光或暗光,背风,三分阳,七分阴;酸碱度,土壤ph为7±0.5;直至长出子实体;

保育b,即羊肚菌生殖生长阶段,调节棚内条件,环境温度15℃,土壤水分含量为80-90%,相对空气湿度70-80%;直至子实体成熟;该期间内撤掉外源营养包;浇水一遍;

步骤10,采收

按照常规方法采收、出菇管理。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5;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2℃;催菇,环境温度12℃;保育b,环境温度12℃;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7;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6℃;催菇,环境温度18℃;保育b,环境温度18℃;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5℃;催菇,环境温度14℃;保育b,环境温度14℃;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3℃;催菇,环境温度16℃;保育b,环境温度16℃;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羊肚菌培养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55%,巨菌草43%,生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氢钾0.1%;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9℃;催菇,环境温度15℃;保育b,环境温度15℃;

实施例7

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5;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2℃;催菇,环境温度12℃;保育b,环境温度12℃;

实施例8

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7;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6℃;催菇,环境温度18℃;保育b,环境温度18℃;

实施例9

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5℃;催菇,环境温度14℃;保育b,环境温度14℃;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3℃;催菇,环境温度16℃;保育b,环境温度16℃;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1中,羊肚菌培养料,含水量50%~70%的麦粒75%,巨菌草23%,生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氢钾0.1%;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9℃;催菇,环境温度15℃;保育b,环境温度15℃;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5;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2℃;催菇,环境温度12℃;保育b,环境温度12℃;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7;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6℃;催菇,环境温度18℃;保育b,环境温度18℃;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5℃;催菇,环境温度14℃;保育b,环境温度14℃;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1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步骤3中,羊肚菌栽培种与灭菌后羊肚菌培养料的质量比为1:6;步骤9中,保育a,环境温度,13℃;催菇,环境温度16℃;保育b,环境温度16℃;

连续种植五年,记录实施例1-实施例15的产量,并求其平均值,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结论:羊肚菌栽培种与羊肚菌培养料质量比不宜太大,接种量过少,不仅费时,而且菌袋不易发满。羊肚菌喜阴耐寒,保育a对温度不敏感,所以温度变化对产量影响不大;催菇期原基形成,环境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2-18℃,保持在15℃能获得最高产量;保育b幼菇形成,幼菇不耐寒,怕高温,温度需严格控制,温度控制在15℃产量最佳。严格控制温湿度在羊肚菌栽培管理中至关重要,规范的管理体系建立可有效提高羊肚菌产量与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