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技巧性取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2810发布日期:2018-11-07 20:0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技巧性取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实验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技巧性取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较慢,因此患侧上肢运动训练是脑梗死后功能训练的重点。目前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针对于患侧上肢运动训练的方法是强制性运动功能训练,固定大鼠健侧前肢,强迫其使用患侧前肢进行运动,是一种被动的简单运动训练方法,脑梗死急性期运动功能受损严重,固定大鼠健侧前肢严重影响其整体运动,不利于大鼠的功能恢复。针对于脑梗死患侧前肢运动训练的装置能够对大鼠进行技巧性取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一种主动、高难度、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完成的训练方法,不影响大鼠的整体运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训练脑梗死大鼠的患侧前肢。

目前常用的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前肢运动训练的装置是一种普通的取食运动训练装置,用一置于鼠笼中的金属栅栏将动物与食物隔开,使大鼠通过金属栅栏的缝隙抓取食物,是一种主动但简单重复的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不佳;传统的装置采用人工补给食物,自动化水平低,增大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常用的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前肢运动训练的装置是一种普通的取食运动训练装置,用一置于鼠笼中的金属栅栏将动物与食物隔开,使大鼠通过金属栅栏的缝隙抓取食物,是一种主动但简单重复的训练方法,训练效果不佳;传统的装置采用人工补给食物,自动化水平低,增大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巧性取食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技巧性取食装置设置有:

盒体、固定卡槽、取物间隙、金属杆、金属棒、可移动平台、传感器、食物存储器、齿轮、伺服电机、导向座、齿条、平台座、前遮挡门、后遮挡门、遮挡板、设备基板、接近开关、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食物、控制箱。本实用新型主体为一个盒体,所述盒体前壁中部及两侧一体化有取物间隙,所述盒体前部由金属杆连接一组可移动平台,所述可移动平台螺纹螺丝连接有自动化给食装置,所述盒体底部前后各有一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所述自动化给食装置控制箱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盒体为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

进一步,所述盒体底部由若干金属棒构成。

进一步,所述可移动平台上端嵌合连接金属杆,所述可移动平台上端有一圆形凹陷,所述可移动平台前部有用于固定的螺纹螺丝。

进一步,所述金属杆由螺纹螺丝固定,所述金属杆顶端凹陷,凹陷底部胶连一接近开关。

进一步,所述盒体前壁上、下部两端一体化有固定卡槽。

所述自动化给食装置主要包括,食物存储器、控制箱、齿轮、齿条、导向座、平台座、设备基板、伺服电机。

所述食物存储器包括固定其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及检测食物的接近开关。

所述齿轮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带动两侧的齿条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固定在齿条上的前、后遮挡门运动,即一个打开的同时,另一个关闭。

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在平台座上,所述两侧齿条上下运动过程通过固定在平台座上的导向座进行导向。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食物置于金属杆上,使大鼠必须进行精确的判断和姿势的调整才能成功抓取食物,有认知的部分参与,需要精细运动,更有效的训练前肢的运动功能,同时还能够训练大鼠的认知功能;采用传感器、伺服电机、检测开关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箱电连接,实现装置置物自动化,降低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巧性取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巧性取食装置自动化给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巧性取食装置自动化给食装置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盒体;2、固定卡槽;3、取物间隙;4、金属杆;5、金属棒;6、可移动平台;7、传感器;8、食物存储器;9、齿轮;10、伺服电机;11、导向座;12、齿条;13、平台座;14、前遮挡门;15、后遮挡门;16、遮挡板;17、设备基板;18、接近开关;19、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21、食物;22、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技巧性取食装置包括:盒体1,固定卡槽2,取物间隙3,金属杆4,金属棒5,可移动平台6,传感器7,食物存储器8,齿轮9,伺服电机10,导向座11,齿条12,平台座13,前遮挡门14,后遮挡门15,遮挡板16,设备基板17,接近开关18,第一支架19,第二支架20,食物21,控制箱22。

所述结构有一个盒体1;所述盒体1前壁中部及两侧一体化有取物间隙3,所述盒体1前部由金属棒5连接一组可移动平台6,所述盒体底部前后各有一传感器7,所述盒体前部一体化有设备基板17;所述可移动平台6和设备基板17通过螺栓与自动化给食装置连接。

所述可移动平台6通过螺栓与自动化给食装置连接,所述自动化给食装置与所述盒体1底部传感器7电连接;

所述盒体1为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

所述盒体1底部由若干金属棒5构成。

所述可移动平台6上端嵌合连接金属杆4,所述可移动平台上端有一圆形凹陷,所述可移动平台前部由螺纹螺丝固定。所述盒体1前壁上、下部两端一体化有固定卡槽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该盒体1为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为防止食物掉入装置内,底部由金属棒5构成,掉入装置内的食物可从金属棒5之间的间隙掉落,装置前壁可拆卸,一侧的中间有一条纵向缝隙,另一侧有两条相同的缝隙,供大鼠抓取食物用,紧贴前壁有两个可移动平台6,每个平台上端有一顶部有凹陷的金属杆4,每个平台上端有一圆形凹陷。

预训练:将装置前壁有一条缝隙的一侧朝下,将食物输送通道出口正对平台上端的圆形凹陷,圆形凹陷位于缝隙正中的位置,大鼠吃完一颗食物需转身才给予下一颗食物,15min内吃到25颗食物为达标,达标后观察大鼠抓取食物的前肢,以区分其利手(用同一只手抓取食物≥7/10次抓取)。区分左右利手后,将金属杆4置于利手对侧缝隙边缘,以利于利手的抓取,阻止非利手的抓取,调整食物输送通道的高度,使食物输送通道出口正对金属杆4顶端的凹陷,每次抓取25次,一天6次,抓取成功率>60%为达标(抓取成功是指抓住并吃掉食物)。

正式训练:将装置前壁有两条取物间隙的一侧朝下,将两只大鼠同时置于技巧性取食装置内,金属杆4置于前壁取物间隙3的利手对侧,将食物颗粒放置在金属杆4顶端,大鼠使用患侧前肢抓取食物,抓取一颗食物后转身再给下一颗食物。

采用所述传感器7与控制箱22电连接,所述传感器7检测大鼠位置,采用所述接近开关18与控制箱22电连接,所述接近开关18检测食物是否被取走,所述自动化给食装置主要包括,食物存储器8,以及固定食物存储器8的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及检测食物21的接近开关18。所述食物存储器8管道比食物21尺寸稍大从而保证每次只能出入一个食物。齿轮9在伺服电机10的驱动下带动两侧的齿条12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前、后遮挡门14、15运动,一个打开的同时,另一个关闭,实现装置置物自动化。所述伺服电机10固定在平台座13上,所述两侧齿条13上下运动过程通过固定在平台座13上的导向座进行导向。所述自动化给食装置采用控制箱可以设置训练时间及记录伺服电机转动次数,记录食物摄入量,从而实现实验参数的自动化设置,降低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