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枝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8225发布日期:2020-08-28 15:0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修枝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修枝机。



背景技术:

电动修枝机是一种用于修剪各种矮树丛、树篱以及绿植等户外植物的装置。电动修枝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热量,不适合长时间连续工作,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通风结构为修枝机的电机、齿轮箱和pcb板进行散热和降温。但是,有时候工人为了赶工,电动修枝机可能会在雨天和潮湿地区使用,当修枝机在工作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或者电动修枝机在潮湿地区使用时,雨水容易通过通风结构进入机器内部而使pcb板及电机等零部件出现短路或烧机等问题,这时就有可能影响工时,还有可能会增加成本,从而使得电动修枝机无法在阴天或下小雨天气使用。此外,修枝机使用时会产生木屑和灰尘,通风结构如果设计不好,木屑和灰尘就会通过通风结构进入修枝机内部,进而影响电机的工作。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通风结构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枝机,该修枝机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具有防水、防尘效果,能够在阴雨天和潮湿地区工作而不影响整机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修枝机,包括手柄组件、安装在所述手柄组件一端的动力机构以及与所述动力机构相连的刀条组件,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壳体组件、收容在壳体组件内的电机以及遮罩在所述电机外侧的罩壳,所述壳体组件的顶部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罩壳的顶部封闭、底部设有通孔,以便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并通过所述通孔进入由所述罩壳围设形成的电机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罩壳的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电机为外转子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下方的动力传输组件,所述动力传输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底部的底盖和收容在所述底盖内的风扇,所述风扇同轴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以在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风扇转动时,排出所述电机室内的热气、带动外部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并自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电机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形成有将风扇全包覆的鼓风室和位于鼓风室的底部并与外界相通的散热槽道,所述壳体组件的底部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用于连通所述电机室与所述鼓风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的靠近刀条组件的一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散热翼片,且相邻两个散热翼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鼓风室由两个散热翼片围设形成,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鼓风室相通、另一端与外界相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传输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盖并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遮盖在所述电机上方的顶盖,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顶盖的顶部,且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手柄组件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罩壳收容在所述顶盖内,所述顶盖内部还形成有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罩壳之间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自所述顶盖的内侧壁向下延伸;优选的,所述延伸壁自上而下延伸至所述罩壳的中间位置处且不与所述罩壳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壁与所述罩壳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过滤件,以在外部空气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时,过滤掉灰尘和水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盖下方的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开设有排泄口,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延伸方向上,所述排泄口与所述进风口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修枝机通过在壳体组件的顶部开设进风口,同时将罩壳的顶部封闭、底部开设通孔,从而外部空气可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壳体组件内部,并通过所述通孔进入电机室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修枝机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具有防水、防尘效果,能够在阴雨天和潮湿地区工作而不影响整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修枝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修枝机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手柄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图2中刀条组件的分解图。

图5是图2中动力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动力机构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6中壳体组件的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壳体组件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9是图5所示动力机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中动力传输组件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中底盖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0所示动力传输组件与刀条组件相配合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修枝机100,包括手柄组件10、安装在所述手柄组件10一端的动力机构20以及与所述动力机构20相连的刀条组件30。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手柄组件10包括主手柄11、副手柄12及防护板13,所述主手柄11为具有腔体的可握持的把手结构,主刀开关、调速开关等均设置在所述主手柄11上,以便用户操作。所述主手柄11与副手柄12分别设置在动力机构20的两端,且所述副手柄12靠近刀条组件30设置,便于用户握持和安全启动防护。所述防护板13与副手柄12一体设置,以起到防护的作用。

请参阅图2与图4所示,所述刀条组件30包括一对剪切刀片31和防护装饰板32,一对剪切刀片31可拆卸的与所述动力机构20滑动设置,以由动力机构20驱动进行剪切作业;所述防护装饰板32固定设置在所述剪切刀片31的中间位置处,并位于一对剪切刀片31的上方。

因手柄组件10和刀条组件30均属于现有结构,故此处不再详细描述,以下说明书部分将对动力机构20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5至图12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动力机构20包括壳体组件21、收容在壳体组件21内的电机22、遮罩在所述电机22外侧的罩壳24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21下方的动力传输组件23。所述罩壳24内围设形成有供收容所述电机22的电机室240,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22优选为外转子电机。

所述壳体组件21包括遮盖在所述电机22上方的顶盖211和位于所述顶盖211下方的支架212。所述顶盖211的顶部开设有进风口2110,所述进风口2110开设于所述顶盖211的后壁顶部,并使得所述进风口2110朝向所述手柄组件10一侧开口,从而外部空气可以通过该进风口2110进入顶盖211内部。当然,所述进风口2110也可开设在顶盖211的其它侧壁顶部,或者顶盖211的侧壁顶部和后壁顶部均开设有进风口2110,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于此不予限制。

所述罩壳24收容在所述顶盖211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2110的旁侧,所述顶盖211内部还形成有位于所述进风口2110与所述罩壳24之间的延伸壁25,且所述延伸壁25自所述顶盖211的内侧壁垂直向下延伸;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壁25自上而下延伸至所述罩壳24的中间位置处且不与所述罩壳24接触;也就是说,所述延伸壁25自所述顶盖211的内侧壁垂直向下延伸至罩壳24的高度一半处。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延伸壁25与所述罩壳2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251,从而在外部空气经过进风口2110进入后,会沿所述气流通道251流入罩壳24与顶盖211所形成的空间内。当然,所述延伸壁25的延伸高度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保证延伸壁25不与罩壳24相接触,以便在延伸壁25与罩壳2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251即可。

所述支架212的底部开设有排泄口2121,且在所述电机22的输出轴221延伸方向上,所述排泄口2121与所述进风口2110上下对应且相互连通。如此设置,当外部空气经进风口2110进入后,由于延伸壁25的阻挡,粒径较大的木屑和灰尘会从排泄口2121排出,起到了较好的防尘效果;而在阴雨天气或潮湿地区使用时,雨水等液体随外部空气从所述进风口2110进入后,由于延伸壁25的阻挡和自身的重力作用,也会从所述排泄口2121排出,起到了较好的防水效果。

所述气流通道251内设置有过滤件(未图示),用于在外部空气经所述进风口2110进入所述气流通道251时,过滤掉粒径较小的灰尘和水汽,从而使干净和干燥的外部空气继续沿气流通道251流入顶盖211内部。

所述罩壳24的顶部封闭、底部设有通孔241,且所述通孔241设置有多个,从而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顶盖211内部后,会先在所述罩壳24与所述顶盖211之间流动,之后再通过所述通孔241进入所述电机室240,对收容在电机室240内的电机22进行降温。本实施例中,所述罩壳24为铝合金罩壳,所述通孔241开设在所述罩壳24的远离所述进风口2110的一侧;所述支架212为镁合金支架,所述电机22优选为外转子电机。

所述支架212包括用于安装电机22的第一部分2121和用于安装电路板27的第二部分2122,所述第一部分2121大致呈圆盘状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2121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插孔2123,以供电机22的输出轴221穿插通过。所述电机22和罩壳24的底部均限位收容于所述第一部分2121内,所述顶盖21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部分2121通过螺钉50组装固定,但不应以此为限。

所述第一部分2121的底部还开设有通风孔2124,以将所述电机室240与所述动力传输组件23连通。所述第二部分2122靠近手柄组件10一侧设置,并与所述手柄组件10相连,以便收容电路板27。所述电路板27收容于所述第二部分2122并遮蔽于顶盖211的下方,从而可借由所述顶盖211和支架212对其核心部件进行保护,具有防水、防尘的功效。

所述动力传输组件23安装在所述支架212的下方,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架212底部的底盖231、收容在底盖231内的风扇230以及安装于所述底盖231并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232和第二齿轮233,所述底盖231的靠近刀条组件30的一侧延伸形成有至少两个散热翼片234,且相邻两个散热翼片234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235。

所述风扇230收容在所述底盖231内,并同轴套设在所述电机22的输出轴221上,从而在所述输出轴221带动所述风扇230转动时,可利用风扇230的吸力作用将电机室240内的热气排出、并带动外部空气从所述进风口2110进入所述顶盖211内部,并自所述罩壳24上的通孔241进入所述电机室240。

所述底盖231的远离刀条组件30的一侧形成有将所述风扇230全包覆的鼓风室236以及位于鼓风室236的底部并与外界相通的散热槽道237。所述鼓风室236可以由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散热翼片234围设形成并呈封闭式设置,所述散热通道235的一端与所述鼓风室236相通、另一端与外界相通。

所述风扇230为离心风扇,所述支架212底部的通风孔2124用于连通所述电机室240与所述鼓风室236,从而在风扇230转动时,能够通过所述通风孔2124将电机室240内的热量吸至鼓风室236,之后再通过所述散热槽道237和散热通道235散发出去。

所述散热槽道237开设于底盖231的远离刀条组件30的一端,且在所述底盖23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散热槽道237呈圆弧状延伸;所述鼓风室236的底部还开设有与外界相通的通风口238,且在所述底盖23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通风口238也呈圆弧状延伸。在电机22的输出轴221转动时,能够带动风扇230转动,而风扇230在转动时,其附近会产生低压区,此时通风口238可以向其补充外部冷空气,并将内部热空气通过散热槽道237排出,提高了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将散热槽道237和通风口238设计为在底盖231的厚度方向上连接鼓风室236和外界,目的在于:使得散热效果较好。

所述底盖231包括上下组装配合的第一底盖2311和第二底盖2312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底盖2311与第二底盖2312之间的容置腔2313,所述第一齿轮232和第二齿轮233收容于所述容置腔2313。所述第一齿轮232同轴套设于所述电机22的输出轴221上,且所述第一齿轮23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233的直径,从而在所述电机22转动时,可借由所述输出轴221带动所述第一齿轮232转动,继而带动所述第二齿轮233转动。

所述第二齿轮233的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设有偏心轮部2331,且在所述第二齿轮233的中心轴方向上,两个所述偏心轮部2331的中心轴不重叠。所述动力传输组件23还包括分别套设在两个偏心轮部2331上的两个曲柄杆239,两个曲柄杆239的一端套设在对应的偏心轮部2331上、另一端与所述刀条组件30相连,从而在所述第二齿轮233转动时,可带动所述曲柄杆239移动,继而带动所述刀条组件30前后运动,进行剪切作业。较佳地,两个曲柄杆239的与偏心轮部2331相连的一端呈中心不重叠、与刀条组件30相连的另一端呈中心重叠,可以达到稳定传输动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底盖2311与第二底盖2312之间的组装是通过螺钉和螺孔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组装固定所述第一底盖2311和第二底盖2312,于此不做限制。此外,可以理解的,第一齿轮232与风扇230之间、第二齿轮233的偏心轮部2331与曲柄杆239之间的转动连接均通过轴承40来实现,此为现有技术,故不作详细描述。

所述鼓风室236、散热翼片234及散热通道235均形成于所述第一底盖2311的朝向壳体组件21的一侧。具体的,所述散热翼片234形成于所述第一底盖2311上,并位于所述风扇230的一侧,所述散热通道235的一端与所述鼓风室236相通、另一端与外界相通,当电机22转动时,风扇230同步转动,并驱动容置腔2313内的空气沿散热通道235向外排放,这个过程会带走电机22、动力传输组件23以及散热翼片234上的热量,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修枝机100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修枝机100的散热、防尘过程可以总结为:风扇230转动时会产生吸力,而在风扇230的吸力作用下,电机室240内的热量会通过所述支架212底部的通风孔2124流入鼓风室236,再通过所述散热槽道237和散热通道235散发出去;与此同时,外部空气从所述进风口2110进入,由于延伸壁25的阻挡,粒径较大的木屑、灰尘及雨水等会从排泄口2121排出,而粒径较小的灰尘和水汽会被过滤件过滤掉,使干净和干燥的外部空气继续沿气流通道251流入顶盖211内部;外部空气进入顶盖211内部后会环绕着罩壳24流动,直至从通孔241处进入电机室240,带走电机室240内的热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修枝机100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还能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修枝机100通过在壳体组件21的顶部开设进风口2110,同时将罩壳24的顶部封闭、底部开设通孔241,从而外部空气可通过所述进风口2110进入壳体组件21内部,并通过所述通孔241进入电机室240内,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具有防水、防尘效果,能够在阴雨天和潮湿地区工作而不影响整机性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