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6510发布日期:2020-09-25 18:0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杆塔驱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网覆盖面积逐渐地扩大,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不断加强对水土环境的保护,因此鸟类的数量逐年增多,活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不可避免地为架空输电线路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这些危害统称为鸟害事故,经有关部门统计,鸟类活动对输电线路故障的影响仅次于雷击与外力破坏,鸟害越来越威胁着国家电网的正常运行并造成了严峻的局面,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鸟害故障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然而现有驱鸟设施因结构、工作原理等原因,存在着设计成本高、不易操作、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传统的防鸟害工作主要是根据鸟害风险分布图,对不同风险区域及鸟害特点安装防鸟封堵箱、防鸟刺、防鸟风车、防鸟挡板、防鸟针等装置,但是传统的防鸟装置效果“折扣大”,材质不良、安装工艺不规范时,会导致防鸟装置失效,运行时间较长以后鸟类还会对其产生适应性,例如防鸟封堵箱与塔材之间的缝隙容易成为鸟类筑巢的首选、鸟刺老化后反而容易成为鸟类筑巢的底座、鸟类会设法阻挡防鸟风车转动、防鸟挡板易脱落和位移,且传统电子驱鸟设备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且续航时间不足。

综上所述,现有的输电杆塔驱鸟设备在使用时存在着不方便维护,长时间使用周围鸟类易产生适应性,且续航时间较短的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输电杆塔驱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不方便维护,长时间使用周围鸟类易产生适应性,且续航时间较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包括行走轨道和清理毛刷,所述行走轨道的外侧连接有外壳,且外壳的外部安装有驱动电机,并且驱动电机的外侧连接有驱动轮,同时驱动轮和行走轨道的内侧相连接,所述清理毛刷安装在外壳的两侧,且外壳的上部安装有蓄电池,并且蓄电池的外部连接有微处理器,所述外壳的中部安装有强光模块,且强光模块的两侧设置有超声波模块,并且超声波模块的中部设置有声音模块,所述外壳的上方安装有雷达探测器,且雷达探测器的下方设置有拾音装置,并且外壳的左侧安装有机器人充电极,同时外壳的右侧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行走轨道的末端安装有固定充电桩,且固定充电桩的外侧连接有充电桩充电极,并且充电桩充电极和机器人充电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行走轨道和外壳为滑动连接,且行走轨道和驱动轮为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清理毛刷关于外壳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清理毛刷和行走轨道的外壁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拾音装置关于雷达探测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拾音装置采用全向型防水拾音器。

优选的,所述机器人充电极和充电桩充电极为电性连接,且充电桩充电极垂直分布在固定充电桩的外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驱动电机和驱动轮带动外壳在行走轨道上往复运动,保证装置上具有驱赶功能结构运动的同时,使清理毛刷往复对行走轨道上的灰尘进行清扫,实现后期设备的维护成本降低;

2.通过拾音装置和雷达探测器多重对外部鸟类进行探测,保证探测的精度,通过超声波模块、声音模块和雷达探测器连续对设备周围鸟类进行驱赶,且对超声波模块的频率进行特殊设置,保证设备的工作效率;

3.通过充电桩充电极为装置上的蓄电池进行充电,在设备驱赶作业过程中,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对蓄电池进行持续充电,保证设备长效续航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走轨道;2、外壳;3、驱动电机;4、驱动轮;5、清理毛刷;6、蓄电池;7、微处理器;8、强光模块;9、超声波模块;10、声音模块;11、雷达探测器;12、拾音装置;13、机器人充电极;14、固定充电桩;15、太阳能电池板;16、充电桩充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输电杆塔驱鸟机器人,包括行走轨道1、外壳2、驱动电机3、驱动轮4、清理毛刷5、蓄电池6、微处理器7、强光模块8、超声波模块9、声音模块10、雷达探测器11、拾音装置12、机器人充电极13、固定充电桩14、太阳能电池板15和充电桩充电极16,行走轨道1的外侧连接有外壳2,且外壳2的外部安装有驱动电机3,并且驱动电机3的外侧连接有驱动轮4,同时驱动轮4和行走轨道1的内侧相连接,清理毛刷5安装在外壳2的两侧,且外壳2的上部安装有蓄电池6,并且蓄电池6的外部连接有微处理器7,外壳2的中部安装有强光模块8,且强光模块8的两侧设置有超声波模块9,并且超声波模块9的中部设置有声音模块10,外壳2的上方安装有雷达探测器11,且雷达探测器11的下方设置有拾音装置12,并且外壳2的左侧安装有机器人充电极13,同时外壳2的右侧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15,行走轨道1的末端安装有固定充电桩14,且固定充电桩14的外侧连接有充电桩充电极16,并且充电桩充电极16和机器人充电极13相连接。

本例中行走轨道1和外壳2为滑动连接,且行走轨道1和驱动轮4为啮合连接,这种设计保证了驱动轮4能够有效带动外壳2在行走轨道1上进行运动,从而保证装置上具有驱鸟功能的机构能够有效运行;

清理毛刷5关于外壳2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清理毛刷5和行走轨道1的外壁相贴合,这种设计保证了外壳2能够有效带动清理毛刷5在行走轨道1上进行运动,清理毛刷5能够进一步对行走轨道1上的灰尘进行清理,从而减少设备后期维护;

拾音装置12关于雷达探测器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拾音装置12采用全向型防水拾音器,这种设计保证了设备能够及时对靠近的鸟类进行探测;

机器人充电极13和充电桩充电极16为电性连接,且充电桩充电极16垂直分布在固定充电桩14的外壁上,这种设计保证了充电桩充电极16能够有效通过机器人充电极13将固定充电桩14上的电能转移到蓄电池6上,从而保证蓄电池6对装置上的用电元件进行供电,确保设备工作12小时以上。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行走轨道1安装在输电塔杆周围,将外壳2安装在行走轨道1的外侧,为固定充电桩14接通电源;

通过雷达探测器11和拾音装置12对鸟类进行雷达监测和声音进行监测,雷达探测器11和拾音装置12上监测的信号通过微处理器7进行处理,当监测信号判定为鸟类时,通过微处理器7打开驱动电机3,通过驱动电机3转动带动驱动轮4转动,通过驱动轮4转动带动外壳2在行走轨道1上进行滑动,通过微处理器7使强光模块8、超声波模块9和声音模块10进行工作,通过超声波模块9发出的超声波对鸟类进行驱逐,同时通过强光模块8发出强光,通过声音模块10发出声音对鸟类进行驱逐,其中超声波模块9可将微处理器7发出的高频脉冲信号,转换成100db以上的超声波播放出来,刺激鸟类神经系统,使其生理紊乱而逃离,超声波模块9持续10秒钟发出6khz的低频超声,微处理器7内部的驱鸟系统有定频和扫频两种工作模式,1分钟切换1次工作模式,微处理器7根据内置adc产生的随机数,切换超声波定频工作频点,超声波模块9扫频工作在20khz-30khz的频段中循环,使鸟类不易产生适应性;

当微处理器7内部的定时器达到设置值时,驱动电机3、强光模块8、超声波模块9、声音模块10、雷达探测器11和拾音装置12停止工作,其中装置在工作时,通过太阳能电池板15对蓄电池6进行持续充电,有效的保证设备的电能供给,提高设备的续航时长,当装置工作完成后,微处理器7将复位信号发送给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带动外壳2复位,机器人充电极13和充电桩充电极16接触,实现对蓄电池6的充电;

其中外壳2在移动过程中外壳2带动清理毛刷5在行走轨道1上进行运动,清理毛刷5对行走轨道1上的灰尘进行清扫,从而防止行走轨道1上积灰,增加设备的维护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