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1270发布日期:2020-12-01 10:4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竿,尤其是涉及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



背景技术:

鱼竿是一种捕鱼工具,外形为细长杆状物,通常有一个把手,由把手到后端逐渐变细变尖,要用一根钓线连接带有饵料的鱼钩来使用。

现有的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6101369u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竿,其设有第一竿体和第二竿体,第一竿体和第二竿体插接在一起,第二竿体的内部从前端开始到后端设有若干内部瓷环,内部瓷环与第二竿体成一体式设置;从第二竿体的后端至前端,相邻两个内部瓷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钓鱼过程中,上述鱼竿需要进行多次抬升来将钓到的鱼往回拉,此时上述鱼竿的尾部就可能会与地面摩擦接触而受损,降低鱼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其具有尾部耐磨以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包括竿体,所述竿体上设置有把手,所述竿体的尾部设有制动环,所述竿体上设有与制动环适配卡接的耐磨件,所述耐磨件包括套设于竿体上的移动环及设于移动环在靠近制动环一端的耐磨套,所述制动环与移动环适配卡接时,所述耐磨套包于竿体的尾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竿体上设置制动环和耐磨件,耐磨件包括移动环和耐磨套,且移动环与制动环两者适配卡接,当两者卡接时,耐磨套包于竿体的尾端,从而实现对竿体尾端起到耐磨保护,来提升竿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耐磨套在其包于竿体尾端的一端设有内包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耐磨套的一端设置内包边,内包边能提升耐磨套端部的耐磨效果,防止因耐磨套的端部受损而破坏耐磨套的耐磨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制动环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制动环在靠近移动环的一端连通,所述定位槽设为至少两条相互垂直的开槽,所述移动环的内壁设有与定位槽适配的定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动环上设置定位槽,且定位槽为至少两条相互垂直的开槽,移动环的内壁设置于定位槽适配的定位块,当定位块沿定位槽内移动时,便可实现将移动环定位在制动环上的效果,从而避免移动环的不牢固而失去对竿体尾部的耐磨保护。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制动环在其远离移动环的一端设有一圈承接圈,所述承接圈的外径大于移动环的内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动环上设置承接圈,承接圈的外径大于移动环的内径,以实现对移动环的限位及缓冲。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竿体的尾部开设有外螺纹ⅰ,所述制动环的内壁与外螺纹ⅰ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竿体上设置外螺纹ⅰ,制动环与竿体螺纹连接,便可调节制动环的位置来改变移动环的定位位置,从而适应不同身材的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竿体上设置有置于外螺纹ⅰ两端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径大于制动环的内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竿体上设置置于外螺纹ⅰ两端的限位环,限位环对制动环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制动环与外螺纹ⅰ的分离而无法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竿体包括前竿和与前竿插接的后竿,所述把手置于前竿上,所述制动环置于后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竿体包括相互插接的前竿和后竿,通过后竿的安拆来实现竿体的一竿两用,提升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把手在靠近前竿和后竿插接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ⅱ,所述移动环的内壁与外螺纹ⅱ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把手上设置外螺纹ⅱ,移动环与把手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耐磨套对前竿的尾部起到耐磨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竿体上设置制动环和耐磨件,耐磨件包括移动环和耐磨套,且移动环与制动环两者适配卡接,当两者卡接时,耐磨套包于竿体的尾端,从而实现对竿体尾端起到耐磨保护,来提升竿体的使用寿命;

2.在制动环上设置定位槽,且定位槽为至少两条相互垂直的开槽,移动环的内壁设置于定位槽适配的定位块,当定位块沿定位槽内移动时,便可实现将移动环定位在制动环上的效果,从而避免移动环的不牢固而失去对竿体尾部的耐磨保护;

3.在把手上设置外螺纹ⅱ,移动环与把手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耐磨套对前竿的尾部起到耐磨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竿体;11、前竿;12、后竿;121、外螺纹ⅰ;122、限位环;2、制动环;21、承接圈;22、定位槽;221、开槽;3、把手;31、外螺纹ⅱ;4、耐磨件;41、移动环;411、定位块;42、耐磨套;43、内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尾部耐磨式鱼竿,包括竿体1,竿体1包括前竿11和与前竿11插接的后竿12,前竿11自一端至另一端,其外径逐渐变小,且将前竿11外径大的一端设为其尾端,后竿12的外径等大且与前竿11的尾端的外径相等,后竿12的一端与前竿11的尾端插接,且将后竿12在其背离与前竿11的尾端插接的一端设为后竿12的尾端,以实现竿体1的一竿两用。

后竿12的尾端上套设有制动环2,且后竿12上设有与制动环2适配卡接的耐磨件4,耐磨件4包括移动环41和耐磨套42,移动环41套设于后竿12上并能沿后竿12的长度方向在后竿12上滑动,且当移动环41滑至制动环2上时,移动环41与制动环2适配卡接。

参照图1、图2,制动环2上开设有定位槽22,定位槽22与制动环2在靠近移动环41的一端连通,定位槽22设为两条相互垂直的开槽221,且与制动环2一端连通的开槽221为沿后竿12的长度方向在制动环2上延伸,移动环41的内壁设有与定位槽22适配的定位块411,当移动环41移至制动环2上时,定位块411能沿着定位槽22的方向移动,以使移动环41与制动环2实现适配卡接。

参照图1,耐磨套42套设于移动环41上,且耐磨套42安装在移动环41与制动环2适配卡接的一端,当制动环2与移动环41适配卡接时,移动环41的一端能延伸出后竿12的尾端,以使耐磨套42包住后竿12的尾端,实现后竿12的尾端耐磨的效果。

将耐磨套42在其包于后竿12的尾端的一端设有内包边43,内包边43延向移动环41的轴线,以提升耐磨套42端部的耐磨效果,防止因耐磨套42的端部受损而破坏耐磨套42的耐磨性能。

参照图1、图2,制动环2在其远离与移动环41适配卡接端的一端设有一圈承接圈21,承接圈21的外径大于移动环41的内径,且承接圈21与移动环41在其靠近制动环2一端的间距和定位块411与定位槽22的拐角处两者的间距对应,以使移动环41一端与制动环2上的承接圈21抵触时,定位块411移至定位槽22的拐角处,进而进行变向移动,来实现对移动环41的限位及缓冲。

后竿12的尾端表面开设有一段外螺纹ⅰ121,在制动环2的内壁与外螺纹ⅰ121螺纹连接,且外螺纹ⅰ121的段长小于移动环41的长度;便可通过调节制动环2的位置来改变移动环41的定位位置,且避免制动环2过度调节位置而使后竿12的尾端暴露。

尾杆上设置有置于外螺纹ⅰ121两端的限位环122,限位环122的外径大于制动环2的内径,通过限位环122对制动环2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制动环2与外螺纹ⅰ121的分离而无法移动。

前竿11的尾端处套设有把手3,把手3沿前竿11的长度方向与前竿11的表面适配安装,把手3在靠近前竿11和后竿12适配插接的一端开设有一段外螺纹ⅱ31,移动环41在其背离与制动环2适配卡接端的一端内壁与外螺纹ⅱ31螺纹连接,且外螺纹ⅱ31的段长小于移动环41的长度;以当后竿12与前竿11拆离后,移动环41与把手3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耐磨套42对前竿11的尾端起到耐磨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先根据使用者的身材来调节制动环2在后竿12上的位置,然后滑动移动环41,使移动环41与制动环2适配卡接,便可实现对后竿12的尾端耐磨;当后竿12与前竿11拆离时,滑动移动环41,使其与把手3螺纹连接,便可实现对前竿11的尾端耐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