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44093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装置及方法,特别涉及到一种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食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食品需要油炸、煎炒或熏蒸,而这一过程通常是将待油炸的食品完体浸入热介质中,用人工间歇式操作完成。虽然有部分食品实现机械化加工,但其仅适用于单一的食品原料或方法的加工过程,造成食品加工过程中类似设备的繁杂、投资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用于多种食品加工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是由连续炒制设备和加热喷淋设备构成。
连续炒制设备是在机架上安装了带有立沿的圆形炒锅,在炒锅的沿内同轴心地安装了圆形筛板。在炒锅下底中心垂直安装了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进入炒锅底与筛板的内环用支撑杆径向固定连接。以内环为渐开线状延伸至出料口的刮板的下沿与筛板平面相抵。吹扫风筒置于从出料口的一侧至内环的方向,并其下出风缝隙朝向筛板的平面,吹扫风筒的尾端管路连接至固定于机架上的风机。
加热喷淋设备是在炒锅的立沿上安装了与筛板成径向的热介质喷淋管,喷淋管的尾端管路连接至热介质处理箱的出口,热介质处理箱内安装电加热管和测温元件。在该箱出口处有热介质液体循环泵,炒锅的下底出口管路连至热介质处理箱的下部入口。电控箱分别与炒锅下底的电机、风机、电加热管、测温元件和循环泵电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的改进,是在炒锅的上口扣有罩帽,在罩帽的顶盖上径向安装加料斗,在加料斗的脖径处纵向装有电机驱动进料拨轮,驱动拨轮的电机与电控箱电路连接。
利用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炒制装置的食品加工方法,是将热介质喷淋于食品原料上进行炒制加工,包括加料、热介质喷淋、物料传输、出锅的连续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a、加料一将食品原料以1~8公斤/分钟连续均匀加入炒锅;b、喷淋一将热介质的气体、液体,连续均匀地喷淋于食品原料上,热介质温度为80~300摄氏度、喷淋速度为1~30升/分钟;c、物料传输一食品原料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入锅中至出料口被连续移动传输速度为0.1~6米/分钟,停留时间为0.5~10分钟;d、出锅一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包装。
作为本发明炒制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其热介质气体包括空气、水蒸气或氮气;热介质液体包括水、植物油或植物油与动物油的混合油。
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利用诸如气态或液态的载热介质的喷淋,并通过本发明的装置可实现了对条状、片状、球状或不规则块状的食品原料(包括蔬菜、面制食品和米制食品等)以替代传统的油炸、煎炒、熏蒸等多功能加工。本加工过程还包括对食品原料进行调味和脱水等的预处理。
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节约能源、成本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对多种食品原料的多功能加工。


说明书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是由连续炒制设备和加热喷淋设备构成。连续炒制装置是在机架1上安装了带有立沿的圆形炒锅2,在炒锅2的立沿内同轴心地安装了圆形筛板3。在炒锅2的下底中心垂直安装了电机4,电机4的输出轴5进入炒锅底与筛板3的内环6用支撑杆7径向固定连接,以内环6为渐开线状延伸至出料口8的刮板9的下沿与筛板3平面相抵。吹扫风筒10置于从出料口8的一侧至内环6的方向,并其下出风缝隙朝向筛板3的平面,吹扫风筒10的尾端管路连接至固定于机架1上的风机12。在炒锅2的上口扣有罩帽20,在罩帽20的顶盖上径向安装加料斗21,在加料斗21的脖径22处纵向装有电机23驱动进料拨轮。加热喷淋设备是在炒锅2的立沿上安装了与筛板3成径向的热介质喷淋管13,喷淋管13的尾端管路连接至热介质处理箱14的出口,热介质处理箱14内安装电加热管15和测温元件16。在该箱出口处有热介质液体循环泵17,炒锅2的下底出口18管路连至热介质处理箱14的下部入口19。电控箱24分别与电机4、风机12、电加热管15、测温元件16、循环泵17和电机23电路连接。
实施例2一种利用实施例1的热载体喷淋炒制装置的食品加工方法,是将热介质喷淋于食品原料上进行炒制加工,包括加料、热介质喷淋、物料传输、出锅的连续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a、加料-将食品原料以1~8公斤/分钟连续均匀加入炒锅;
b、喷淋-将热介质的气体、液体,连续均匀地喷淋于食品原料上,热介质温度为80~300摄氏度、喷淋速度为1~30升/分钟;c、物料传输-食品原料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入锅中至出料口被连续移动传输速度为0.1~6米/分钟,停留时间为0.5~10分钟;d、出锅-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包装。
实施例3蔬菜类食品加工1、如油炸红辣椒的操作方法a、加料-将红辣椒打碎片状,以1~2公斤/分钟连续均匀加入炒锅内;b、喷淋-将食用油,连续均匀地喷淋于辣椒上,食用油温度为145~170摄氏度、喷淋速度为1~2升/分钟;c、物料传输-辣椒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入锅中至出料口被连续移动传输速度为0.5~0.8米/分钟,停留时间为1.25~4.0分钟;d、出锅-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包装。
2、炸薯条的加工方法a、将马铃薯进行预处理,包括洗净、去皮、切条,进行腌制调味,淋除水份;b、加料-将条状马铃薯以3~6公斤/分钟从加料斗连续均匀加入炒锅中;c、喷淋-将大豆油或其与动物油的混合油,从喷淋管连续均匀地喷淋于加入的薯条上,油温为150~220摄氏度、喷淋速度为5~8升/分钟;d、物料传输-薯条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料口加入锅中被连续移动传输至出料口,速度为0.2~0.8米/分钟,停留时间为2.5~10分钟;e、出锅-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真空包装,即制得成品油炸薯条。
实施例4面类食品的蒸烤a、先将面类食品原料加入辅料进行色、味调和,成型;b、加料-将面食原料以0.5~2.0公斤/分钟连续均匀加入底炒锅中;c、喷淋-将水蒸气或空气或氮气的热介质吹入锅内,热介质温度为100~150摄氏度、吹入速度为2~10升/分钟;d、物料传输-面食原料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入锅中至出料口被连续移动传输速度为0.2~0.5米/分钟,停留时间为2~10分钟;e、出锅-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包装。
权利要求
1.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包括连续炒制设备和加热喷淋设备,其特征在于连续炒制设备是在机架(1)上安装了带有立沿的圆形炒锅(2),在炒锅(2)的沿内同轴心地安装了圆形筛板(3),在炒锅(2)下底中心垂直安装了电机(4),电机(4)的输出轴(5)进入炒锅底与筛板(3)的内环(6)用支撑杆(7)径向固定连接,以内环(6)为渐开线状延伸至出料口(8)的刮板(9)的下沿与筛板(3)平面相抵,吹扫风筒(10)置于从出料口(8)的一侧至内环(6)的方向,并其下出风缝隙朝向筛板(3)的平面,吹扫风筒(10)的尾端管路连接至固定于机架(1)上的风机(12);加热喷淋设备是在炒锅(2)的立沿上安装了与筛板(3)成径向的热介质喷淋管(13),喷淋管(13)的尾端管路连接至热介质处理箱(14)的出口,热介质处理箱(14)内安装电加热管(15)和测温元件(16),在该箱出口处有热介质液体循环泵(17),炒锅(2)的下底出口(18)管路连至热介质处理箱(14)的下部入口(19);电控箱(24)分别与电机(4)、风机(12)、电加热管(15)、测温元件(16)和循环泵(17)电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是在炒锅(2)的上口扣有罩帽(20),在罩帽(20)的顶盖上径向安装加料斗(21),在加料斗(21)的脖径(22)处纵向装有电机(23)驱动进料拨轮;电机(23)与电控箱(24)电路连接。
3.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载体喷淋炒制装置的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是将热介质喷淋于食品原料上进行炒制加工,包括加料、热介质喷淋、物料传输、出锅的连续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a、加料—将食品原料以1~8公斤/分钟连续均匀加入炒锅;b、喷淋—将热介质的气体或液体,连续均匀地喷淋于食品原料上,热介质温度为80~300摄氏度、喷淋速度为1~30升/分钟;c、物料传输—食品原料在a和b的状态下从加入锅中至出料口被连续移动传输速度为0.1~6米/分钟,停留时间为0.5~10分钟;d、出锅—熟食制品从炒锅的出料口排出、冷却、包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载体喷淋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热介质气体包括空气、水蒸气或氮气;热介质液体包括水、植物油或植物油与动物油的混合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载体喷淋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炒制的食品原料的加工形状为条状、片状、球状或不规则块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载体喷淋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包括炒制前的调味步骤调味是根据需要对原料进行色、香、味的处理。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食品炒制装置及方法属于食品加工装置及方法,是在机架上安装了圆形炒锅,在炒锅内安装了筛板、炒锅下底安装了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筛板的内环用支撑杆固定连接。以内环为渐开线状延伸至出料口的刮板的下沿与筛板平面相抵。吹扫风筒置于从出料口的一侧,其尾端与机架上的风机连接。在炒锅的立沿上安装了热介质喷淋管,喷淋管的尾端与热介质处理箱连接,在该箱出口处有液体循环泵。电控箱分别与电机、风机、循环泵等电路连接。利用本发明的热载体喷淋炒制装置加工食品的方法,是将液体热介质喷淋于食品原料上进行加工,包括加料、热介质喷淋、物料传输、出锅的连续步骤。其优点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节约能源、成本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对多种食品原料的多功能加工。
文档编号A21B1/50GK1823595SQ200610009908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5日
发明者田雨军 申请人:田雨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