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去霉加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82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豆类去霉加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属于食品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后发酵制 成的食品,是烹饪常用的调味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 )、脂肪(7% )和碳水化合物 (25% ),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而在我 国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我国豆豉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工序一般为,将蒸(煮)后的豆类摊放在发酵室 内发酵达到设定时间后再拿出来进行清洗、加盐腌制等。传统的清洗、加盐工序一般采用人 工操作,费事费力,操作麻烦且效率低,而且发酵后豆类表面产生的霉菌对于操作人员的呼 吸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很不符合目前的经济效益和自动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
方便、自动化程度和效率较高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种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包括豆类去霉机构和豆类加盐机构,所述豆类去霉机构 通过一传送机构与豆类加盐机构配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豆类去霉机构包括一搅拌料筒,其内设有至少一搅拌辊子;一冲流 水槽,其起始端设于搅拌料筒出料口下沿,且从起始端往终点端整体向下倾斜设置;一振动 筛网,其起始端与冲流水槽终点端相接。 进一步,所述搅拌料筒的上方设有进料斗,进料斗内配设有第一清水喷口 。 进一步,所述冲流水槽内设有若干个横向间隔布置的"A "型分选挡块,且冲流水
槽的起始端设有第二清水喷口 。 进一步,所述振动筛网下方设有废水集水器。 进一步,所述豆类加盐机构包括呈倒锥形结构的第一加盐混料桶和第二加盐混料 桶,每一加盐混料桶的顶部为进料口,底部为配设有转动开关的出料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盐混料桶和第二加盐混料桶通过呈"X "型交叉空间结构的第 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相互连接配合,第一传送带的起始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桶出料口下 方,终点端设于第二加盐混料桶进料口上方,及第二传送带的起始端设于第二加盐混料桶 的出料口下方,终点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桶进料口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设有若干个横向间隔布置的挡板。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起始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盐料斗和第二加 盐料斗,每一加盐料斗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及第一料斗的上方开口朝向 加盐混料桶的出料口 ,下方开口朝向传送带,第二料斗底部设有活动可控底板。[0015]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起始端分别配设有第三清水喷口和第四 清水喷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豆类去霉机 构和豆类加盐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检修都很容易,符 合目前的经济效益。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 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搅拌料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冲流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振动筛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豆类加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加盐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包括豆类去霉机构1和豆类加 盐机构2,豆类去霉机构1通过一传送机构3与豆类加盐机构2配合连接。 如图1 4所示,上述豆类去霉机构1包括一搅拌料筒ll,其内设有一搅拌辊子 111 ;一冲流水槽12,其起始端设于搅拌料筒11出料口下沿,且从起始端往终点端整体向下 倾斜设置;一振动筛网13,其起始端与冲流水槽12终点端相接。 所述搅拌料筒ll的上方设有进料斗112,进料斗内配设有第一清水喷口 114,及搅 拌料筒11的侧面靠近底部位置设有出料口 113。 所述冲流水槽12内设有若干个横向间隔布置的"A"型分选挡块121,其"A"型 夹角约为100度,且冲流水槽12的起始端设有第二清水喷口 122。 所述振动筛网13采用振动电机132驱动上下振动,其下方设有废水集水器131。 如图5、6所示,上述豆类加盐机构2包括呈倒锥形结构的第一加盐混料桶21和第 二加盐混料桶22,每一加盐混料桶21、22的顶部为进料口,底部为配设有转动开关的出料 口,及第一加盐混料桶21通过一传送机构与豆类去霉机构的振动筛网传送连接配合。 所述第一加盐混料桶21和第二加盐混料桶22通过呈"X "型交叉空间结构的第 一传送带23和第二传送带24相互连接配合,第一传送带23的起始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桶 21出料口下方,终点端设于第二加盐混料桶22进料口上方,及第二传送带24的起始端设于 第二加盐混料桶22的出料口下方,终点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桶21的进料口上方。另一方 面,所述第一传送带23和第二传送带24表面分别设有若干个横向间隔布置的挡板,便于豆 子往上传送,及第一传送带23和第二传送带24的起始端分别配设有第三清水喷口和第四 清水喷口。 所述第一传送带21和第二传送带22的起始端还分别设有第一加盐料斗25和第 二加盐料斗226,每一加盐料斗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料斗251和第二料斗252,及第一料斗251的上方开口朝向加盐混料桶的出料口,下方开口朝向传送带,第二料斗252底部设有活 动可控底板,活动可控底板配设有一控制底板开闭的转动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首先,将发酵后表面布满霉菌的豆子倒入豆子 去霉机构1的搅拌料筒11内,第一清水喷口 114往搅拌料筒11内喷流清水,同时搅拌辊子 lll转动,不断的搅拌豆子,从而将豆子表面的霉菌剥落下来;之后豆子从搅拌料筒ll的出 料口 113掉入冲流水槽12内,冲流水槽12起始端的第二清水喷口 122源源不断的往冲流 水槽12内灌水,豆子在水流作用力带动下向冲流水槽12终点端流动,不仅可以冲洗豆子, 而且可以分选出部分杂质;接着,经冲流水槽12水流冲洗后的豆子随水流一起进入振动筛 网13,振动筛网13的筛网网孔比豆子外径小,在振动筛网13上下振动作用下,可以筛选出 一些杂质,穿过筛孔的杂质和水流经废水集水器131排到地下排污管内,而振动筛网13上 的豆子掉落到传动机构3的皮带上,由皮带输送到豆子加盐机构2 ;最后,经传送机构输送 来的豆子从第一加盐混料桶21顶部的进料口进入第一加盐混料桶21,当第一加盐混料桶 21内积聚足够豆子时,打开第一加盐混料桶21底部出料口的转动开关,第一加盐混料桶21 内的豆子经出料口掉落入第一加盐料斗25的第一料斗251内,第二料斗252内装满盐料, 打开活动可控底板,第二料斗252内的盐料和第一料斗251内的豆子混合并由第一传送带 23往上输送到第二加盐料桶22内,当第二加盐料桶22内同样积聚足够豆子时,利用上述操 作再将第二加盐料桶22内的豆子混合盐料并输送到第一加盐料桶21内,如此反复多次,直 至豆子和盐料充分混合,之后即可将加盐后的豆子进行下一步工序。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 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 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权利要求一种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豆类去霉机构和豆类加盐机构,所述豆类去霉机构通过一传送机构与豆类加盐机构配合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豆类去霉机构包括 一搅拌料筒,其内设有至少一搅拌辊子;一冲流水槽,其起始端设于搅拌料筒出料口下沿,且从起始端往终点端整体向下倾斜 设置;一振动筛网,其起始端与冲流水槽终点端相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料筒的上方设有 进料斗,进料斗内配设有第一清水喷口 。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流水槽内设有若干 个横向间隔布置的"A "型分选挡块,且冲流水槽的起始端设有第二清水喷口 。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筛网下方设有废 水集水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豆类加盐机构包括呈 倒锥形结构的第一加盐混料桶和第二加盐混料桶,每一加盐混料桶的顶部为进料口 ,底部 为配设有转动开关的出料口。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盐混料桶和第 二加盐混料桶通过呈"X "型交叉空间结构的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相互连接配合,第 一传送带的起始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桶出料口下方,终点端设于第二加盐混料桶进料口上 方,及第二传送带的起始端设于第二加盐混料桶的出料口下方,终点端设于第一加盐混料 桶进料口上方。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 送带分别设有若干个横向间隔布置的挡板。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 送带的起始端分别设有第一加盐料斗和第二加盐料斗,每一加盐料斗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 料斗和第二料斗,及第一料斗的上方开口朝向加盐混料桶的出料口,下方开口朝向传送带, 第二料斗底部设有活动可控底板。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 送带的起始端分别配设有第三清水喷口和第四清水喷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豆类去霉加盐装置,包括豆类去霉机构和豆类加盐机构,所述豆类去霉机构通过一传送机构与豆类加盐机构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豆类去霉机构和豆类加盐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检修都很容易,符合目前的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23L1/202GK201444894SQ20092006060
公开日2010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6日
发明者冯康 申请人:广东阳帆食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