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上无动力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属于微藻培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石油及煤炭需求大大增加,导致化石燃料储存量骤减、不可再生能源濒临枯竭;另ー方面,エ业化生产加速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同时排放的废水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由此,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成为21世纪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微藻是ー种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亿年的原始生物,其含油 量高达70%,是最有前景的产油生物;同时微藻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ニ氧化碳和营养盐,对固碳和净化污水具有显著效果;另外,部分微藻还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多糖、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因此,微藻很可能是解决21世纪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的最具潜力的生物。世界各国已开始大力发展微藻产业,美国、荷兰、以色列、英国等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微藻培养、藻株筛选、系统开发、エ业化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国也极其重视微藻产业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我国首个“微藻能源”方向的“ 973”项目全面启动,投资金额将达百亿,标志着我国微藻生物柴油研究工作进入高峰时期。然而,目前世界各国微藻产业均处于中实阶段,很少成果开展大規模产业化投产,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目前微藻培养主要在陆地上进行,耗水、耗地、耗能、耗设备増大了微藻培养成本,成为其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颈瓶;第二是微藻培养技术尚不成熟,高油纯藻筛选、接种、培养等缺陷对高价值藻类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第三是微藻开发利用技术尚不完善,藻类柴油转化、副产品提取等技术成本太高。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微藻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世界生物能源研发的主要技术需求,意义极为重大。此外,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河湖污染问题,太湖、滇池、淮河及三峡水库呈现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并伴随严重的藻华现象,城镇エ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城镇小河流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及其严峻。另外,我国大坝建设,如三峡大坝改变了流域碳循环过程,淹没了部分碳汇,产生了新的碳源,加之天然河道溶解性碳浓度本底较高,其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如何能够在水上开展微藻培养,一方面大量吸收水体营养盐,浄化水体,另一方面吸收水体溶解性碳,产生有机质,是进行微藻产业化、缩小成本的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ー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能够利用大气压将污染水体压入浮岛培养池内进行微藻培养,使藻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及空气中的ニ氧化碳,然后利用沉降法将水藻进行初步分离。进而达到无动カ微藻培养、污染水体浄化、减排固碳、水藻分离等目的,大大缩小微藻培养成本。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ー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包括环形浮床,所述环形浮床安装有处理池、培养池、沉降池和收集池,所述收集池包括集水池、集藻池,所述处理池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处理池与培养池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培养池与沉降池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沉降池上部与集水池之间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沉降池底部与集藻池之间通过出藻管连通。所述环形浮床由钢架、浮筒以及面板构成,所述钢架由角钢焊接而成,浮筒为上漆油筒,面板为竹跳板加工而成。所述进水管的进水ロ处设有不锈钢丝网,所述进水管与处理池连接处设有阀门。所述培养池为扁形长方体,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由三块隔板,将培养池分隔成两个循环回路。所述收集池通过隔板分隔成集水池、集藻池两部分。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沉降池上部连通,另一端安装有阀门并置于集水池上方。所述出藻管一端与沉降池上部连通,另一端安装有阀门并置于集藻池上方。 ー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ー关闭所有阀门和隔板,将所述浮岛放入水中,打开所有阀门和隔板,水体经进水管进入处理池,之后灌入培养池,流经沉降池后排入集水池;
步骤ニ 待处理池与培养池灌满水体后,关闭进水管阀门和出水管、出藻管处阀门,抽出集水池水体,调节浮筒及配重,使浮岛处于平衡状态;
步骤三在处理池中添加相应培养基,根据微藻培养水体滞留时间,调节出水管和出藻管,打开进水管处阀门,形成水体循环回路;
步骤四水体经由进水管,流入处理池,添加培养基后,流入培养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使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流经沉降池,静止一段时间,密度略大的微藻由出藻管流入集藻池,浄化后的水体由出水管流入集水池。本发明ー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能够在水面上进行无动カ循环培养微藻,能够适用于我国大多数富营养水体,尤其是三峡水库、太湖、滇池等水域,在城市污染河流中适当改进后也能应用。该方法及浮岛系统充分利用富营养水体营养盐,不仅能够净化水体,而且还能吸收水体和空气中的ニ氧化碳,起到显著地减排作用。该浮岛系统为常用便宜材料组成,价格低廉;同时原位培养节约了陆地培养的水耗,无动力技术节省了大量抽水泵能,显著减低了微藻类培养成本,能够进行大規模产业化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说明
图I是本发明浮岛系统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浮岛系统纵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环形浮床面板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环形浮床钢架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环形浮床正视图。图6是本发明进水管侧视图。图7是本发明进水管主视图。图8是本发明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的插槽侧视图。图9是本发明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的插槽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的侧视图。图11是本发明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的主视图。图12是本发明エ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利用钢材焊接成环形钢架1-1,在钢架1-1下架设浮筒1-2,并将竹跳板铺设在钢架1-1上,形成ー个内部中空,四周过道包围的环形浮床I。再利用角钢将环形浮床I中空部分按要求分隔成不同大小的四个部分,将聚こ烯材料制成的不同大小的开放式水框分别填制四个中空部分,依次形成处理池3、培养池4、沉降池5和收集池6。其中,处理池3与培养池4底部低于浮筒0. 5 m,将隔板将培养池4隔离成四个部分,形成回路式培养池。
沉降池5形状为流线漏斗形,底部低于循环培养池I. 0 m。用隔板将收集池6分隔为集水池6-1和集藻池6-2,为长方体,底部低于沉降池5底部I. 0 m。将5 m长PVC水管接通到处理池3,连接处在浮筒1_2底部以下,即形成进水管2。利用PVC管将沉降池5漏斗底部与集藻池6-2接通。利用PVC管将沉降池5上部与集水池6-1接通。在处理池3与培养池4、培养池4与沉降池5之间均匀布设PVC管将其连通。在各个管接处均设置活动开关。即形成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将浮岛放置到水体中,使富营养水体由进入管进入,经处理池3处理,进入培养池4进行微藻繁殖,然后流入沉降池5进行藻体沉降,上清水体排入集水池6-1,高藻水体进入集藻池6-2。及时收集高藻水体并排出上清水体,就能形成无动カ微藻培养循环线路,其エ艺如图6所示。环形浮床I是水上微藻浮岛的浮力支撑结构,如图I、图2所示。环形浮床I内安装有处理池3、培养池4、沉降池5及收集池6,收集池6包括集水池6-1及集藻池6-2。进水管2与处理池3接通,处理池3与培养池4之间用第一隔板7隔开,培养池4与沉降池5之间用第二隔板8隔开,沉降池5上部与集水池6-1之间用出水管9接通,沉降池5底部与集藻池6-2之间用出藻管10接通。环形浮床I由钢架1-1、浮筒1-2及面板1-3构成。其中钢架1-1由角钢焊接而成,浮筒1-2为1000 L上漆油筒,面板1-3为竹跳板加工裁制而成,如图3、所示。进水管2由PVC管及接头拼装而成,在进水口安装有350目不锈钢丝网2_1,以拦截浮游动物进入浮岛,进水管2与,处理池3连接处设置阀门2-2,如图6 7所示。处理池3由塑料制成,形状为长方体,如图I、图2所示。培养池4也由塑料制成,形状为8X1. 2X1.0 m3扁形长方体,沿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三块隔板,将培养池4分隔成两个循环回路,如图I、图2所示。沉降池5由塑料制成,上部形状长方体、下部形状为流线漏斗形。上、下两部分光滑贯通且无明显拐点,如图I、图2所示。集水池6由塑料制成,形状为8X1. 2X3.0 m3长方体,集水池I. 5 m以下用隔板将集水池6分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分别为集水池6-1和集藻池6-2,如图I、图2所示。
第一隔板7由塑料制成,包括带孔7-1的卡板和抽插板,带孔7-1的卡板为连通板,其与处理池3和培养池4固结在一起,抽插板为不带孔阻隔板,如图8 12所示。第二隔板8由塑料制成,与第一隔板7—祥,如图8 12所示。出水管9由PVC管拼接而成,一端与沉降池5上部接通,另一端安装阀门并置于集水池6-1上方,如图2所示。出藻管10与出水管9 一祥,一端与沉降池5上部接通,另一端安装阀门并置于集藻池6-2上方,如图2所示。 水上微藻浮岛进行无动カ微藻培养方法如下
关闭所有阀门和隔板,将浮岛系统放入水中,打开所有阀门和隔板,水体经进水管2进入前处理池3,灌入循环培养池4,流经暗箱沉降池5后排入集水池6,
待前处理池3与循环培养池4灌满水体后,关闭进水管2阀门和出水管9、出藻管10处阀门。抽出集水池6-1水体,调节左右浮筒及配重,使浮岛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根据情况在处理池3中添加相应微藻培养基,根据微藻培养水体滞留时间,调节出水管9和出藻管10,打开进水管2处阀门,形成水体循环回路。水体经由进水管2,流入前处理池3,添加培养基后,流入循环培养池4,经过5-7日时间培养,使微藻叶绿素a浓度达到IOOOii g じ1后,流经沉降池5,静止24小时,密度略大的微藻由出藻管10流入集藻池6-2,净化后的水体由出水管9流入集水池6-1。
权利要求
1.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包括环形浮床(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浮床(I)安装有处理池(3)、培养池(4)、沉降池(5)和收集池(6),所述收集池(6)包括集水池(6-1),集藻池(6-2),所述处理池(3)连接有进水管(2),所述处理池(3)与培养池(4)之间设有第一隔板(7),所述培养池(4)与沉降池(5)之间设有第二隔板(8),所述沉降池(5)上部与集水池之间通过出水管(9)连通,所述沉降池(5)底部与集藻池(6-2)之间通过出藻管(1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浮床(I)由钢架(1-1)、浮筒(1-2)以及面板(1-3)构成,所述钢架(1-1)由角钢焊接而成,浮筒(1-2)为上漆油筒,面板(1-3)为竹跳板加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 )的进水口处设有不锈钢丝网,所述进水管(2 )与处理池(3 )连接处设有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池(4)为扁形长方体,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由三块隔板,将培养池(4)分隔成两个循环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池(6)通过隔板分隔成集水池(6-1)、集藻池(6-2)两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9)一端与沉降池(5)上部连通,另一端安装有阀门并置于集水池(6-1)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浮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藻管(10)—端与沉降池(5)上部连通,另一端安装有阀门并置于集藻池(6-2)上方。
8.利用权利要求广7任意一项所述的浮岛系统的进行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关闭所有阀门和隔板,将所述浮岛放入水中,打开所有阀门和隔板,水体经进水管(2)进入处理池(3),之后灌入培养池(4),流经沉降池(5)后排入集水池(6); 步骤二 待处理池(3)与培养池(4)灌满水体后,关闭进水管(2)阀门和出水管(9)、出藻管(10)处阀门,抽出集水池(6-1)水体,调节浮筒(1-2)及配重,使浮岛处于平衡状态;步骤三在处理池(3)中添加相应培养基,根据微藻培养水体滞留时间,调节出水管(9 )和出藻管(10 ),打开进水管(2 )处阀门,形成水体循环回路; 步骤四水体经由进水管(2),流入处理池(3),添加培养基后,流入培养池(4),经过一段时间培养使微藻达到一定浓度后,流经沉降池(5),静止一段时间,密度略大的微藻由出藻管(10 )流入集藻池(6-2 ),净化后的水体由出水管(9 )流入集水池(6-1)。
全文摘要
一种水上开放式微藻培养方法及浮岛系统,包括环形浮床,所述环形浮床安装有处理池、培养池、沉降池和收集池,所述收集池包括集水池、集藻池,所述处理池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处理池与培养池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培养池与沉降池之间设有第二隔板,所述沉降池上部与集水池之间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沉降池底部与集藻池之间通过出藻管连通。本发明能够利用大气压将污染水体压入浮岛培养池内进行微藻培养,使藻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利用沉降法将水藻进行初步分离。进而达到无动力微藻培养、污染水体净化、减排固碳、水藻分离等目的,大大缩小微藻培养成本。
文档编号C12R1/89GK102766567SQ20121025664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3日
发明者刘德富, 杨正健, 王从锋, 纪道斌, 陈洋, 黄钰铃 申请人: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