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粮油农产品真菌毒素脱毒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粮油农产品真菌毒素脱毒设备,属于粮油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粮油真菌毒素污染是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是我国主要的粮油农场品、而这些农产品最容易污染真菌毒素。为了降低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开发用于降解粮油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近几年,臭氧被广泛研究用于降解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原因在于其脱毒效果好、安全性高、无污染、无残留,能够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应用。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套能够利用臭氧将粮油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脱毒的设备,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高效利用臭氧降解粮油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的设备以及其他脱毒方法存在污染严重、破坏营养和香气、安全性低、无法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等缺点,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粮油真菌毒素臭氧脱毒设备。一种粮油农产品真菌毒素脱毒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器、湿度调节装置、流量计a、粮油脱毒罐、臭氧热解装置、臭氧输送系统组成。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位于整套装置的起始位置,由气泵、冷凝器、储气罐、分子筛、电磁阀、精密过滤器、流量计b、压力保护器、电晕管、冷却器组成;气泵与冷凝器连接,将空气导入冷凝器进行冷却;冷凝器与储气罐连接,将冷却的空气导入储气罐中;储气罐与分子筛通过电磁阀连接,用分子筛富集空气中的氧气;分子筛与精密过滤器连接,精密过滤器吸附分子筛富集的氧气中含有的水分及杂质;精密过滤器与流量计b连接,用流量计b控制臭氧气体流速、进而控制臭氧气体的浓度和流速;流量计b与电晕管通过压力保护器连接,使干燥的氧气在电晕管内放电产生臭氧;冷却器通过串联方式将冷凝器与电晕管连接,其功能是产生臭氧气体(臭氧浓度50 100mg/L);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流量计a、加湿器和调湿器,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和干湿气体分流t匕,一般设置分流比为1:1 0:1,加湿器使干的臭氧气体相对湿度达到100%,调湿器是使干的臭氧气体与100%湿度的臭氧气体按照分流比混合均匀而获得所需湿度的混合气体(相对湿度50% 100%);臭氧发生器通过管道分别与加湿器和调湿器连接,管道上设有流量计a ;加湿器另一端与调湿器连接;调湿器另一端与脱毒罐连接,调湿器和脱毒罐之间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空气压缩机;所述的脱毒罐由臭氧分布板、搅拌装置、电机、变速箱组成,并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料口和出料口 ;臭氧分布板安装在脱毒罐底部,搅拌装置与电机和变速箱连接并垂直安装在臭氧分布板的上部、脱毒罐的中间位置;臭氧分布板上设有分布均匀的通气孔,使通入罐内的气体均匀分布于罐体内;搅拌装置使臭氧气体与待脱毒农产品充分接触和混合,以快速、高效脱毒。脱毒罐另一端与臭氧热解装置连接;臭氧热解装置由热解管、自控温加热带、保温层组成,用于热解多余的臭氧气体成氧气,排放入环境中;所述自控温加热带安装在加热管外围;所述自控温加热带外设有保温层;臭氧热解装置位于整套设备的尾部;臭氧输送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管道及阀门,将臭氧发生器、湿度调节装置、脱毒罐以及臭氧热解装置相连接,运输臭氧气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粮油农产品收获、贮藏和加工环节进行农产品的干燥、杀菌及真菌毒素的降解,以减少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本发明能实现连续化、高效化、规模化脱除粮油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兼具环保、节能的优点。
图1为本发明整套粮油农产品脱毒设备;图2为本发明臭氧发生器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湿度调节装置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臭氧脱毒罐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热解装置结构图。图中:1臭氧发生器、2流量计a、3加湿器、4调湿器、5空气压缩机、6脱毒罐、7臭氧热解装置、8气泵、9冷凝器、10储气罐、11电磁阀、12分子筛、13精密过滤器、14流量计b、15压力保护器、16电晕管、17冷却器、18气体阀门、19电机、20变速箱、21出气口、22进料口、23脱毒罐外壳、24搅拌装置、25臭氧分布板、26出料口、27进气口、28卸料开关、29保温层、30自控温加热带、31热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均为可市购产品;本发明所使用的流量计流速为0 5L/min。图1是整套设备的结构图:将流量计a按照需要设定流量比;气泵8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按照流量计a2设定的流量比通过调节流速进而调节臭氧气体流向加湿器和调试器的分流比(1:1 0:1)并将臭氧分别输送到加湿器3和调湿器4,调湿器内调节臭氧气体湿度50% 100%,然后将所需湿度和浓度的臭氧气体用空气压缩机5 (空气压缩机的作用是将臭氧气体压入脱毒罐内,压力的选择根据脱毒罐的体积以及待脱毒产品的密度确定)输送到脱毒罐6中,利用臭氧分布板25以及搅拌装置24使臭氧气体与待脱毒的粮油农产品(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充分均匀的接触,多余的臭氧气体利用热解装置7将其分解为氧气排放到空气中。图2是臭氧发生器结构图。气泵8首先与冷凝器9连接,将空气导入冷凝器进行冷却;冷凝器9与储气罐10连接,将冷却的空气导入储气罐中;储气罐10与分子筛12通过电磁阀11连接,用分子筛12富集空气中的氧气;分子筛12与精密过滤器13连接,精密过滤器13吸附分子筛12富集的氧气中含有的水分及杂质;精密过滤器13与流量计bl4连接,用流量计bl4控制臭氧气体流速、进而控制臭氧气体的浓度和流速;流量计bl4与电晕管16 (其型号根据所需臭氧浓度确定)通过压力保护器15 (保护电晕管,其型号根据电晕管的型号设置)连接,使干燥的氧气在电晕管16内放电产生臭氧;冷却器17通过串联方式将冷凝器9与电晕管16连接起来,用于冷却冷凝器9与电晕管16的温度,提高臭氧产率。[0016]通过调节臭氧发生器I的电流、电压以及流量计bl4调节臭氧浓度和总流速;调节流量计a2可以设定臭氧气体的流速从而控制调节分流比。图3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产生的臭氧气体按照分流比分别进入加湿器3和调湿器4,一部分臭氧气体加湿后再进入调湿器4,与一部分干气体在调湿器4进行湿度调节。图4是臭氧脱毒罐结构,是本发明的核心装置。首先将待处理的、污染真菌毒素的粮油农产品(花生、玉米、小麦、大米)通过进料口 22倒入臭氧脱毒罐6中,填充量为脱毒罐体积的80% ;臭氧气体在臭氧分布板25的控制下(臭氧分布板是由许多均匀分布的通气孔组成的平板)均匀通入到脱毒罐内,打开搅拌装置24,使臭氧充分与待处理的农产品混合、接触,使污染的真菌毒素快速降解。图5是臭氧热解装置。臭氧气体是一种难闻的、对呼吸系统有刺激性的气体,在排放环境前需要对其分解。多余的臭氧气体通过加热管31 (加热管温度为70— 100°C)进行热分解产生氧气(臭氧是热不稳定气体,在70°C以上即快速分解成氧气),然后再排放到空气中。臭氧脱毒装置全部采用不锈钢材料;臭氧输送系统采用不锈钢或硅胶管材料制成;湿度调节装置可采用玻璃或聚酯塑料制造;流量计采用耐氧化的材料制造;热解装置采用绝缘、耐热的PVC管。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实现连续化、高效化、规模化脱除粮油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兼具环保、节能的优点。本发明可以在粮油农产品的收获、贮藏、加工等环节中应用。本发明中设定的臭氧流速和臭氧湿度需要根据农产品污染真菌毒素的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多少来确定,一般毒素含量和水分含量越高,臭氧流速越高,以快速降低水分、杀灭霉菌、减少真菌毒素的产生;在水分含量较低时,可适当增加臭氧湿度来提高毒素的降解效果。脱毒的时间根据农产品不同及污染程度不同设定。
权利要求1.一种粮油农产品真菌毒素脱毒设备,其特征在于由臭氧发生器、湿度调节装置、流量计a、粮油脱毒罐、臭氧热解装置、臭氧输送系统组成;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位于整套装置的起始位置,由气泵、冷凝器、储气罐、分子筛、电磁阀、精密过滤器、流量计b、压力保护器、电晕管和冷却器组成;所述气泵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储气罐连接;所述储气罐与分子筛通过电磁阀连接;所述分子筛与精密过滤器连接;所述精密过滤器与流量计b连接;所述流量计b与电晕管通过压力保护器连接;所述冷却器通过串联方式将冷凝器与电晕管连接;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包括流量计a、加湿器和调湿器,流量计a调节气体流量和干湿气体分流比;臭氧发生器通过管道分别与加湿器和调湿器连接,管道上设有流量计a ;加湿器另一端与调湿器连接;调湿器另一端与脱毒罐连接,调湿器和脱毒罐之间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空气压缩机;调湿后臭氧气体相对湿度为50% 100% ;所述的脱毒罐由臭氧气体分布板、搅拌装置、电机、变速箱组成,并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料口和出料口 ;臭氧分布板安装在脱毒罐底部,臭氧分布板上设有分布均匀的通气孔;搅拌装置与电机和变速箱连接并垂直安装在臭氧分布板的上部、脱毒罐的中间位置;脱毒罐另一端与臭氧热解装置连接;臭氧热解装置由热解管、自控温加热带、保温层组成;所述自控温加热带安装在加热管外围;所述自控温加热带外设有保温层;所述臭氧输送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管道及阀门,将臭氧发生器、湿度调节装置、脱毒罐以及臭氧热解装置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油农产品真菌毒素脱毒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器、湿度调节装置、流量计、臭氧分布板、脱毒罐、搅拌设备、臭氧输送系统、臭氧热解装置组成;气泵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输送到湿度调节器,按照分流比调节臭氧气体湿度,通过流量计调节臭氧气体流速,然后将一定湿度和浓度的臭氧气体输送到脱毒罐中,利用臭氧分布板以及搅拌装置使臭氧气体与待脱毒的粮油农产品(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充分均匀的接触,多余的臭氧气体利用热解装置将其分解为氧气排放到空气中。本套系统可高效脱除粮油农产品中污染的真菌毒素,无有害物质产生,对环境无污染。
文档编号A23B9/22GK203015779SQ20132003137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董海洲, 刁恩杰, 侯汉学, 山长坡 申请人: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