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波真空热泵联合干燥机,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果蔬产量居全球首位,但由于水果和蔬菜加工技术滞后,每年造成了大量的腐烂变质。另一方面果蔬干燥大部分采用简单的热风干燥,这种干燥方式不仅能耗高,且加工的产品外观、营养、口味均不理想,导致产品品质欠佳,附加值低。
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利用了在真空条件下,物料内部水分在低温状态下蒸发,以及借助微波对物体直接发生作用、使其内外同时进行辐射加热,无须通过对流或传导来传递热量的优势,使得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具有加热均匀和干燥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由于干燥室内压力非常低,气流基本处于不流动状态,导致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分难以被排除,为了达到干燥的目的需要反复停机排水与加热,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和能源,而且可能会造成过加热,出现烧焦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可在微波真空干燥结束后联合热泵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在微波真空干燥结束后联合热泵加热的联合干燥机,拥有加热均匀和干燥效率高等优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波真空热泵联合干燥机,包括由旋转动力源11带动的转筒10,转筒10沿母线方向上设有吊杆,吊杆上悬挂有吊篮8,转筒10安装于微波谐振腔7内,微波谐振腔7上部馈入微波管6,在环形微波谐振腔上部馈入微波管,与吊篮的匀速转动相配合可实现物料的均匀加热。且微波谐振腔7上部通过回风管2与热泵1的一端连通,热泵的另一端通过出风管4与微波谐振腔7下部连通,在开启热泵除湿模式时,可实现热风的热循环,更有效的干燥物料。回风管2和出风管4上分别设置有自动真空隔离阀3,自动真空隔离阀的开启与闭合可实现微波真空加热和热泵除湿两种干燥模式的有效自由转换。微波谐振腔7底部设置有自动排水装置13,当微波真空干燥后产生的水可在打开自动排水装置后自动流出,不需人工除湿。微波谐振腔7还设有外接真空源的真空泵接口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进一步的,微波谐振腔7安装于机架14上,使微波谐振腔稳定的工作,方便移动。
进一步的,微波谐振腔7外部设置有门12。
进一步的,微波管6由微波电源箱5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微波、真空、热泵各自干燥的优势进行联合干燥,有如下特点:1)在微波真空干燥结束后进行热泵除湿可以快速除去物料表面水分,克服了在真空下气流不流动,水分难以除去的难题。2)在热泵回风管上设置有自动真空隔离阀,可实现微波真空加热与热泵除湿两种干燥模式的有效自由转换。3)在环形微波谐振腔上部馈入微波管,与吊篮的匀速转动相配合可实现物料的均匀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位本实用新型外观的正视图。
其中:1-热泵,2-回风管,3-自动真空隔离阀,4-出风管,5-微波电源箱,6-微波管,7-微波谐振腔,8-吊篮,9-真空泵接口,10-转筒,11-旋转动力源,12-门,13-自动排水装置,14-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真空热泵联合干燥机,包括由旋转动力源11带动的转筒10,转筒10沿母线方向上设有吊杆,吊杆上悬挂有吊篮8,转筒10安装于微波谐振腔7内,微波谐振腔7上部馈入微波管6,在环形微波谐振腔上部馈入微波管,与吊篮的匀速转动相配合可实现物料的均匀加热。且微波谐振腔7上部通过回风管2与热泵1的一端连通,热泵的另一端通过出风管4与微波谐振腔7下部连通,在开启热泵除湿模式时,可实现热风的热循环,更有效的干燥物料。回风管2和出风管4上分别设置有自动真空隔离阀3,自动真空隔离阀的开启与闭合可实现微波真空加热和热泵除湿两种干燥模式的有效自由转换。微波谐振腔7底部设置有自动排水装置13,当微波真空干燥后产生的水可在打开自动排水装置后自动流出,不需人工除湿。微波谐振腔7还设有外接真空源的真空泵接口9。微波谐振腔7安装于机架14上,使微波谐振腔稳定的工作,方便移动。微波谐振腔7外部设置有门12。微波管6由微波电源箱5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装有物料的6个吊篮均匀的挂在圆柱转盘上,关闭干燥室的门12,关闭自动真空隔离阀3和自动排水装置13,启动真空泵,当达到设定的真空度后开动电机,转动机构带动转轴使圆柱转盘转动,之后打开微波电源5进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真空泵;随后打开自动排水装置13和自动真空隔离阀3,再开启热泵进行除湿,一段时间后再关闭热泵,进行微波真空加热,如此反复上述过程直至达到干燥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微波真空干燥结束后进行热泵除湿可以快速除去物料表面水分,克服了在真空下气流不流动,水分难以除去的难题。2)在热泵回风管上设置有自动真空隔离阀,可实现微波真空加热与热泵除湿两种干燥模式的有效自由转换。3)在环形微波谐振腔上部馈入微波管,与吊篮的匀速转动相配合可实现物料的均匀加热。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