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4848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速溶茶是一种能迅速溶解于水的固体饮料茶。以成品茶、半成品茶、茶叶副产品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加工成一种易溶入水而无茶渣的颗粒状、粉状或小片状的新型饮料,具有冲饮携带方便,不含农药残留等优点。在速溶茶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提取、浓缩干燥等工序,而这些工序大多是单独进行进行,连续性差,需要操作人员频繁的进行上料、下料操作,增加了劳动程度,并延长了生产周期;浓缩过程中对能量的利用率低,不利于节能环保。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的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包括依次布置的提取罐、过滤罐、浓缩罐和干燥塔,提取罐具有物料进口以及进水口,其顶部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输出轴驱动连接搅拌轴,搅拌轴部分位于提取罐内,并安装有搅拌叶片,搅拌轴下方设有粗过滤网,提取罐还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过滤网下方,其与过滤罐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泵,过滤罐与过滤器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过滤器出水口位于过滤罐内,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泵,过滤罐与浓缩罐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泵,浓缩罐与其内的喷管通过第四管道连通,喷管上设有喷头,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泵,浓缩罐还通过管道与真空泵和蒸汽发生器连通,浓缩罐与干燥塔之间通过第五管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五泵。

优选地,提取罐内设有加热器。

优选地,过滤罐内还设有细过滤网。

优选地,浓缩罐内设有保温涂层。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通过物料进口将破碎好的茶叶投入提取罐,并通过进水口加入一定温度的水,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搅拌,并得到茶汤,粗过滤网将茶渣隔离,茶汤由第一泵提升至过滤罐,第二泵将过滤罐内的茶汤在过滤器以及过滤罐之间循环,以除去茶汤中不溶性杂质,第三泵将过滤后的茶汤泵入浓缩罐,真空泵对浓缩罐进行抽真空处理,蒸汽发生器向浓缩罐内输入水蒸气,第四泵将浓缩罐内的茶汤通过喷头喷洒下来,茶汤与水蒸气充分接触,茶汤中的水分被迅速蒸发,浓缩后的茶汤由第五泵泵入干燥塔,以进行后续的干燥处理工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节能高效,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制得的速溶茶粉香气宜人,口感较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包括依次布置的提取罐1、过滤罐2、浓缩罐3和干燥塔4,提取罐1具有物料进口5以及进水口6,其顶部设有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输出轴驱动连接搅拌轴8,搅拌轴8部分位于提取罐1内,并安装有搅拌叶片,搅拌轴8下方设有粗过滤网9,提取罐1还具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过滤网9下方,其与过滤罐2之间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泵10,过滤罐2与过滤器11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过滤器11出水口位于过滤罐2内,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泵12,过滤罐2与浓缩罐3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泵13,浓缩罐3与其内的喷管14通过第四管道连通,喷管14上设有喷头15,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四泵16,浓缩罐3还通过管道与真空泵17和蒸汽发生器18连通,浓缩罐3与干燥塔4之间通过第五管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五泵19。

本实施例原理如下:通过物料进口5将破碎好的茶叶投入提取罐1,并通过进水口6加入一定温度的水,驱动装置7驱动搅拌轴上8的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搅拌,并得到茶汤,粗过滤网9将茶渣隔离,茶汤由第一泵10提升至过滤罐2,第二泵12将过滤罐2内的茶汤在过滤器11以及过滤罐2之间循环,以除去茶汤中不溶性杂质,第三泵13将过滤后的茶汤泵入浓缩罐3,真空泵17对浓缩罐3进行抽真空处理,蒸汽发生器18向浓缩罐3内输入水蒸气,第四泵16将浓缩罐3内的茶汤通过喷头15喷洒下来,茶汤与水蒸气充分接触,茶汤中的水分被迅速蒸发,浓缩后的茶汤由第五泵18泵入干燥塔4,以进行后续的干燥处理工序。

水温是影响茶叶提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实施例中提取罐1内设有加热器20,可对提取罐1内的水升温处理,保证对茶叶提取效果。

在具体设计时,过滤罐2内还设有细过滤网21,可将茶汤进行二次过滤,减轻后续的过滤器11的工作负担。

此外,浓缩罐3内设有保温涂层,能够有效防止热量散发,保证了茶汤的浓缩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速溶茶提取干燥装置,节能高效,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制得的速溶茶粉香气宜人,口感较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