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茶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加热的自动炒茶机。
背景技术:
茶叶的手工炒制过程一般分为青锅、回潮和回锅三道工序。青锅,即对新鲜茶叶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当锅温达80℃~100℃时,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新鲜茶叶,开始以抓、抖手式为主,待散发一定量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约12分钟~15分钟。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和筛面茶分别进行回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分钟~60分钟。回锅目的是对茶叶进一步整形和炒干,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需炒制20分钟~25分钟,锅温需要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茶叶传统的手工炒制过程繁杂,由于全靠手工操作,每次炒制的茶叶量少,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
而且现有的炒茶锅多是采用明火加热,明火加热会污染环境,成本高,而且对炒茶锅的加热并不均匀,会导致炒出来的茶叶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的自动炒茶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加热的自动炒茶机,包括台架、电热锅和移动立柱;所述的台架的上端并排内嵌安装有若干个电热锅,所述台架的上端沿着一侧边缘竖直布置有沿着长边移动的移动立柱,所述的移动立柱的顶部向着电热锅横向伸出布置有横梁,该横梁的中部竖直安装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下端横向安装有炒茶电机,所述炒茶电机的转动轴横向伸出并连接有转动盘,该转动盘的侧壁上位于同一个竖直平面内均匀连接有若干根连杆,连杆所在的竖直平面位于电热锅中部位置,该连杆的自由端安装有手型炒茶部,所述的横梁的上端面安装有与升降杆相连的升降电机;所述升降杆的侧壁安装有齿条,所述的升降电机的转轴安装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
所述电热锅包括锅体、加热盘管和支架块,所述的锅体的上沿两端对称安装有支架块,所述的锅体的内部形成真空内腔,所述真空内腔内侧顶面铺设有导热板,该导热板的下端面紧贴均布有加热盘管,所述加热盘管与电源线和温度控制器之间有电路连接。
所述的台架的上侧两端靠近边缘的位置均安装有支座,所述的两个支座之间连接有一对导杆,两根导杆之间平行布置有连接两个支座的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穿过其中一个支座与移动电机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的导杆和丝杆均从移动立柱(3)的下端穿过。
所述台架的上端面位于电热锅的一侧均安装有供电源线插接的电源插线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架块的上端安装有提手。
进一步的,所述的台架的上端前侧居中安装有控制按钮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台架的上端面位于电热锅的一侧均安装有供电源线插接的电源插线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源线上安装有温度控制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一种电加热的自动炒茶机来代替传统的手工炒茶,采用电脑控制自动炒茶,生产效率高,时间控制精确,加热均匀且节能环保,提高了茶叶品质。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电热锅的半剖结构图。
附图标记:
1台架,13支座,14丝杆,15导杆,16控制按钮板,2电热锅,20支架块,21锅体,22导热板,23加热盘管,24真空内腔,25提手,26电源线,3移动立柱,4横梁,5升降杆,6升降电机,7炒茶电机,8转动盘,9连杆,10手型炒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电加热的自动炒茶机,包括台架(1)、电热锅(2)和移动立柱(3)。
参看图2,所述台架(1)的上端并排内嵌安装有若干个电热锅(2);台架(1)的上侧两端靠近边缘的位置均安装有支座(13),所述的支座(13)之间连接有一对导杆(15),两根导杆(15)之间平行布置有连接两个支座(13)的丝杆(14),丝杆(14)的一端穿过其中一个支座(13)与移动电机(12)相连,导杆(15)和丝杆(14)均从移动立柱(3)的下端穿过。通过移动电机12的转动可以带动丝杆14转动,从而使移动立柱3沿着导杆15进行移动,而且移动电机12为伺服电机,通过控制转速和转动圈数就可以控制移动立柱3的移动距离和速度。
参看图1,台架(1)的上端沿着一侧边缘竖直布置有沿着长边移动的移动立柱(3),所述移动立柱(3)的顶部向着电热锅(2)横向伸出布置有横梁(4),该横梁(4)的中部竖直安装有升降杆(5),所述的升降杆(5)的下端横向安装有炒茶电机(7),所述的炒茶电机(7)的转动轴横向伸出并连接有转动盘(8),该转动盘(8)的侧壁上位于同一个竖直平面内均匀连接有若干根连杆(9),连杆(9)所在的竖直平面位于电热锅(2)中部位置,使连杆9上的手型炒茶部10对中部较多的茶叶进行翻炒。该连杆(9)的自由端安装有手型炒茶部(10),所述的横梁(4)的上端面安装有与升降杆(5)相连的升降电机(6);所述的升降杆(5)的侧壁安装有齿条,所述的升降电机(6)的转轴安装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台架1的上端面位于电热锅2的一侧均安装有供电源线26插接的电源插线板11,方便连接电源。
参看图3,所述的电热锅(2)包括锅体(21)、加热盘管(23)和支架块(20),所述的锅体(21)的上沿两端对称安装有支架块(20),所述的锅体(21)的内部形成真空内腔(24),所述的真空内腔(24)内侧顶面铺设有导热板(22),该导热板(22)的下端面紧贴均布有加热盘管(23),所述加热盘管(23)与电源线(26)和温度控制器之间有电路连接。
台架(1)的上端面位于电热锅(2)的一侧均安装有供电源线(26)插接的电源插线板(11)。
支架块(20)的上端安装有提手(25),方便将电热锅2取下和安装。
台架(1)的上端前侧居中安装有控制按钮板(16)。
炒茶过程如下:移动立柱3的移动可以使升降杆5的位置在多个电热锅2之间切换,当移动到相应的电热锅2上方的时候,本实施例中,升降杆5的侧壁安装有齿条,升降电机6的转轴安装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通过升降电机6的定量转动可以控制升降杆5的上下移动。升降杆5由升降电机6带动下降,使手型炒茶部10能够接触到电热锅2内的茶叶,这样炒茶电机7带动转动盘8转动,转动盘8上的多个手型炒茶部10就能反复不断地翻炒茶叶,这个转动速度是比较慢的,所以手型炒茶部1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电热锅2通电后加热盘管23就会发热,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板22,再由导热板22均匀地传递给锅体21,锅体21内部有真空内腔24,能防止锅体21上端面和加热盘管23的热量过快流失,节约能源。
支架块20能方便地将电热锅2架设在台架1上,也能防止电热锅2内的茶叶翻出炒锅。
所述的电源线26上安装有温度控制器,方便控制电热锅2的加热温度。
所述的台架1的上端前侧居中安装有控制按钮板16,方便控制升降杆5和移动立柱3的移动距离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