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4918阅读:7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属于茶叶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毛尖茶属于绿茶的一个品种,在毛尖茶制备工艺中,炒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关系到毛尖茶的口感和品相,现目前,上等的毛尖茶制备工艺均采用人工手炒,将茶叶放入炒锅内,通过人手不断的翻炒和揉搓来完成炒茶的工艺,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炒锅内温度较高,人手炒茶时对炒茶人的手伤害很大,很容易造成烫伤,二是由于揉搓时茶叶本身温度较高,茶叶只能短时间的停留在人手手中,炒茶人很难对茶叶施加较大和施加长时间的揉搓力,导致生产的毛尖茶不能达到更好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安全,炒茶时不会烫伤,炒茶时揉搓力度大,施力持续时间长,生产的茶叶品质更高的特点,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设计合理、装配方便、结构牢固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包括有耙杆,耙杆上设有固定套筒,茶耙与固定套筒之间设有耙齿,固定套筒底端为开口,开口处的内壁上设有内凸斜面,固定套筒内的耙杆上设有与内凸斜面平行的外凸斜面;所述固定套筒顶端上方的耙杆上经转轴连接有手柄,手柄上活动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固定套筒的顶部。

前述的毛尖茶炒茶茶耙,所述内凸斜面和外凸斜面上均设有橡胶层。

前述的毛尖茶炒茶茶耙,所述耙杆的底部设有外凸圆盘。

前述的毛尖茶炒茶茶耙,所述耙齿为竹子枝、高粱杆或棕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耙杆,并通过在耙杆的一端设置耙齿,炒茶时只需手持耙杆,利用耙齿对茶叶施压翻炒即可,不需人手接触高温区域,操作更加安全,避免了人手烫伤的情况,同时,可以施加更大的和更长时间的揉搓力,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毛尖茶。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套筒,并通过手柄和连杆带动套筒移动,耙齿放入固定套筒和耙杆之间后移动固定套筒,并通过内凸斜面和外凸斜面将耙齿固定,设计合理,且装配方便。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凸斜面和外凸斜面上设置橡胶层,橡胶层的质地较为柔软,固定耙齿时与耙齿之间能够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将耙齿固定的更牢固。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耙杆底部设置外凸圆盘,使耙齿的自由端朝耙杆离心的一侧偏转,耙齿的形状如喇叭状,增加了耙齿的面积,设计更为合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耙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耙杆,2-固定套筒,3-内凸斜面,4-外凸斜面,5-手柄,6-转轴,7-连杆,8-外凸圆盘,9-橡胶层,10-耙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毛尖茶炒茶茶耙,如附图1-2所示,包括有耙杆1,耙杆1上设有固定套筒2,茶耙1与固定套筒2之间设有耙齿10,固定套筒2底端为开口,开口处的内壁上设有内凸斜面3(固定套筒2开口处的内径较小,越往固定套筒2的内部其内径越大,其竖切面呈漏斗状),固定套筒2内的耙杆1上设有与内凸斜面3平行的外凸斜面4(外凸斜面4处的耙杆1的竖切面呈箭头形状);所述固定套筒2顶端上方的耙杆1上经转轴6连接有手柄5,手柄5上活动连接有连杆7(连杆7与手柄5的连接位置位于手柄5中部靠近转轴6的一侧),连杆7的一端活动连接在固定套筒2的顶部。

所述内凸斜面3和外凸斜面4上均设有橡胶层9。

所述耙杆1的底部设有外凸圆盘8(外凸圆盘8是直径大于耙杆1直径的圆盘)。

所述耙齿10为竹子枝、高粱杆或棕毛。

工作原理:安装时,转动手柄5使其一端远离耙杆1,固定套筒2下移,然后将耙齿10(竹子枝、高粱杆或棕毛)的一端插入固定套筒2内,使其以圆形的形状均匀分布在耙杆1的周围,然后转动手柄5,通过连杆7上拉固定套筒2,直至将耙齿10的一端牢固的卡在内凸斜面3和外凸斜面4之间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