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自动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3103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茶叶自动揉捻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茶叶揉捻装置。



背景技术:

揉捻是茶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是破坏茶叶细胞、揉出茶汁,使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茶叶便于冲泡,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但是茶叶揉捻过度时会使茶叶破碎,茶汁大量外渗,造成干茶色泽变暗,茶汤泛黄不清,使茶叶口感变差。

传统的茶叶是采用人工揉捻,但是人工揉捻会增大人工的成本,揉捻效果根据操作人员的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且无法做到大批量的生产。现代茶叶生产一般使用专业的揉捻机进行揉捻。

2015年7月8日公开的申请号为CN20152003348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揉捻机,其包括了揉捻盘和揉捻筒,揉捻盘固定安装,揉捻盘通过多个曲柄机构与揉捻筒连接,曲柄机构还与驱动其旋转的驱动装置连接,在揉捻筒上设有门架,门架上设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端头与压盘连接。在升降气缸的供气管路中设有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与控制装置连接。

但是这种揉捻机在一次揉捻结束后,将所有茶叶统一从卸料门中取出,而由于茶叶的新老程度不同、在揉捻时受到的压力不同,所以每片茶叶揉捻好的时间也是不同的,继续揉捻已经揉捻好的茶叶,会使茶叶揉捻过度,茶叶破碎,茶汁大量外渗,造成干茶色泽变暗,茶汤泛黄不清,茶叶口感变差。其次,使用揉捻盘压在茶叶上进行揉捻,在压力的作用下,茶叶容易破碎,影响茶叶的口感。另外,在完成一次揉捻操作后,需要先将揉捻好的茶叶从卸料门中取出,再将待揉捻的茶叶送入揉捻机中,卸料和送料过程耗费时间,会降低出茶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及时将揉捻好的茶叶送出的茶叶揉捻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自动揉捻机,包括电机、机架、滚筒,电机固定在机架上,滚筒转动连接在机架上,电机驱动滚筒,滚筒上设有贯穿内壁的用于将滚筒内气体吸出的通孔,滚筒内设有收集筒,收集筒固定在机架上,收集筒与滚筒之间形成揉捻空间,收集筒上侧面设有收集层,收集筒为一平面和圆弧面构成的柱体,平面为收集层,收集层设有只能供揉捻好的长条形茶叶通过的收集孔;滚筒的内壁设有棱骨;还包括负压筛选结构,负压筛选结构包括吸气装置、吸气管和多个对收集层上侧揉捻空间吸气的吸气单元,吸气管连接吸气单元和吸气装置,吸气单元设置在与收集层相对的滚筒外壁上侧,吸气单元固定在机架上,电机驱动吸气装置。

使用时,将茶叶加入滚筒与收集筒之间,打开电机和电控开关,电机驱动滚筒转动,滚筒上的棱骨对茶叶进行揉捻;同时吸气装置开始工作,在收集层上侧形成负压区。没有揉捻好的茶叶为片状,在经过负压区时,片状的茶叶比揉捻好的长条形的茶叶更容易被吸附到滚筒内壁上,堵住滚筒上的通孔,使吸附作用减弱,吸附作用减弱后负压区无法再继续将揉捻好的长条形的茶叶吸附到滚筒内壁上;所以最后已经揉捻好的长条形茶叶落到收集层上,通过收集层上的收集孔,落到收集筒内。

收集筒可以在揉捻过程中使已经揉捻好的茶叶脱离揉捻区域,防止茶叶因被过度揉捻而影响口感。其次,因为收集筒为一平面和圆弧面构成的柱体,平面为收集层,所以收集层上侧的空间较大,收集筒圆弧面与滚筒之间的空间较小,由于滚筒的转动,茶叶从收集层上方的较大空间进入滚筒与收集筒之间较小的空间的过程中,茶叶被挤压,使得揉捻效果更好,可以缩短揉捻时间,提高揉捻效率。另外,在揉捻过程中,茶叶中的细胞破碎,茶叶变得湿润,吸气单元向外吸气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揉捻空间的空气流动,减少揉捻空间内的湿度。在整个揉捻过程中,外界不会对茶叶加压,可以避免茶叶被压力压碎。未揉捻好的茶叶继续在揉捻空间内进行揉捻,揉捻好的茶叶通过收集层,脱离揉捻空间,能够及时停止对揉捻好的茶叶的揉捻,防止茶叶被揉碎,保证茶叶的口感。外界可以持续向揉捻空间内加入茶叶,以此可以做到持续不断的揉捻,可以省去卸料和送料耗费的时间,提高出茶效率。

作为对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吸气单元上设有电控开关,相邻的电控开关不同时打开或关闭吸气单元。吸气单元打开,正对吸气单元的片状茶叶被吸附到滚筒内壁上,吸气单元间隔打开,可以使正对吸气单元处的吸力最大,片状茶叶的一部分被吸到滚筒的内壁上,另一部分因没有被吸附而下垂,茶叶处于倾斜的状态;滚筒转动,与前一吸气单元相邻的吸气单元关闭,正对关闭的吸气单元的滚筒处的吸附作用减弱,被吸附到滚筒内壁上的片状茶叶从滚筒内壁上落下。所以可以有效防止滚筒内壁被片状茶叶堵塞,避免片状茶叶无法上升、揉捻好的长条形的茶叶无法落入收集筒内的情况,可以增强将揉捻好的茶叶送出滚筒的效果。

作为对方案二的进一步改进,通孔的直径为1~3毫米滚筒上的通孔较小,可以防止被揉捻成长条形的茶叶在负压、茶叶相互之间的挤压的作用下,从滚筒上的通孔落出。

作为对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收集筒的外壁设有棱骨。在滚筒转动时,棱骨可以对茶叶进行揉捻,在收集筒上设置棱骨可以对靠近收集筒一侧的茶叶也进行揉捻,可以进一步提高揉捻的效率,缩短揉捻时间。

作为对方案四的进一步改进,滚筒内壁的棱骨和收集筒外壁的棱骨均为条形且螺旋分布,滚筒内壁的棱骨和收集筒外壁的棱骨螺旋方向相反。滚筒转动时,螺旋形的棱骨可以使处于滚筒一端的茶叶运动到滚筒另一端,而收集筒上的棱骨的螺旋方向相反,使茶叶可以重新回到滚筒的一端,可以加强茶叶的运动,进一步使揉捻效果更好。

作为对方案一的进一步改进,收集筒内壁底部设有倾斜的出料槽,出料槽较低的一端设有出料口。在揉捻过程中,揉捻好的茶叶不断落入收集筒内,一端高、另一端低的出料槽可以使落入收集筒内的茶叶从较低一侧的出料口滑出,进而实现不断出料。

作为对方案六的进一步改进,滚筒远离出料口一端设有进料装置。在茶叶不断落入收集筒内时,滚筒和收集筒时间的茶叶越来越少,茶叶过少时揉捻效果不好,此时加入茶叶,可以保证揉捻效果。其次,随着揉捻好的茶叶不断落入收集筒内,加入茶叶可以使揉捻一直进行,进而实现连续揉捻、自动进出料。

作为对方案三、方案五或者方案七的进一步改进,滚筒外壁设有隔离层,隔离层上设有直径小于滚筒通孔的直径的通气孔。茶叶在揉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碎削,碎削较小,隔离层上的通气孔直径更小,可以防止碎削通过滚筒上的通孔进入吸气装置,使吸气装置损坏。

作为对方案八的进一步改进,滚筒端部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收集筒转动连接。揉捻时,茶叶在滚筒和收集筒之间运动,挡板可以防止茶叶从滚筒端部落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机架1、电机2、吸气装置3、滚筒4、收集筒5、吸气单元6、吸气管7、主动轮8、齿圈9、从动轮10、收集层11、收集槽12、电控开关13、防风罩14。

实施例1

如图1、图2,一种茶叶自动揉捻机,包括电机2、机架1、滚筒4、收集筒5、吸气单元6和鼓风机3。电机2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圆柱形的滚筒4两端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滚筒4一端设有与电机2的主动轮8啮合的齿圈9,电机2驱动滚筒4转动,滚筒4内壁上设有顺时针的螺旋状的棱骨,滚筒4外壁固定有隔离层,隔离层上设有直径小于滚筒4通孔直径的通气孔。,滚筒4一端连接有送料斗,茶叶从送料斗中进入滚筒4。滚筒4内设置有收集筒5,收集筒5上侧设有收集层11,收集筒5为一平面和圆弧面构成的柱体,该平面为收集层11,收集层11上设有能供揉捻好的茶叶通过的收集孔,收集筒5的两端部伸出滚筒4端部,并焊接在机架1上,收集筒5内壁的底部设有收集槽12,收集槽12靠近送料斗的一端较高,另一端较低,出料口位于较低一端,进入收集筒5内的茶叶从出料口中滑出。送料斗的端部插入滚筒4和收集筒5之间。滚筒4的侧壁上侧设置有防风罩14,防风罩14焊接在机架1上,吸气单元6和鼓风机3之间连接有吸气管7,吸气管7穿过防风罩4,吸气单元6上设置有电控开关13。

使用时,将茶叶加入滚筒4与收集筒5之间,打开电机2和电控开关13,电机2的主动轮8与滚筒4的齿圈9啮合,滚筒4转动,滚筒4上的棱骨对茶叶进行揉捻;同时电机2驱动鼓风机3,打开电控开关13,在收集层11上侧形成负压区。没有揉捻好的茶叶为片状,在经过负压区时,被吸附到滚筒4内壁上,堵住滚筒4上的通孔,使吸附作用减弱,揉捻好的长条形的茶叶不会被吸附所以已经揉捻好的长条形茶叶落到收集层11上,通过收集层11上的收集孔,落到收集筒5内,再从收集槽12滑出。片状的茶叶被吸附到滚筒4内壁上后,滚筒4转动,与前一吸气单元6相邻的另一吸气单元6关闭,转动到与另一吸气单元6相对位置的被吸附到滚筒4上的片状茶叶不再受到吸附作用,所以从滚筒4上落下。滚筒4继续转动,转动到电控开关13打开的吸气单元6时,片状茶叶被吸附到滚筒4上,滚筒4转动到相邻的电控开关13关闭的吸气单元6处时,被吸附的片状茶叶从滚筒4上落下,如此反复,最后揉捻好的茶叶从落到收集筒5中。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滚筒4倾斜设置,滚筒4一端相对较高,另一端相对较低,滚筒4两端端部的外壁设有一圈凹陷,机架1固定在凹陷处,可以保证滚筒4只相对机架1转动,防止滚筒4与机架1发生相对滑动。收集筒外5壁上设有逆时针的螺旋状棱骨,增强装置揉捻效果。滚筒4右端端部与收集筒5之间焊接有挡板,防止滚筒4和收集筒5之间的茶叶落出。滚筒4左端设有进料斗,进料口插入滚筒4和收集筒5之间,茶叶直接从进料口落入滚筒4中进行揉捻。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