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γ-氨基丁酸桑叶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93079发布日期:2018-06-02 10:41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γ-氨基丁酸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桑树是落叶性多年生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 L.)木本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桑树最早的国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桑树种植国,全国均有桑树种植,以长江流域尤其江、浙一带分布最为广泛。桑叶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誉为“神仙叶”,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物品之一。作为“植物之王”,因桑叶含有生物碱、挥发油、甾类、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而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降血压、降血脂、抗炎、抗病毒、抗衰老及减肥等多种疗效,并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的美誉。近年来,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桑叶中含有丰富的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简称GABA)是一种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相关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具有降血压、调节心率失常、调节激素分泌、健脑、控制哮喘、治疗癫痫、抗惊厥、抗焦虑、镇痛和改善记忆等多种药理功效。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10233307.5)公开了一种γ-氨基丁酸青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茶鲜叶进行处理,使其的谷氨酸脱羧酶受到激活,促使大量的谷氨酸转化为γ-氨基丁酸,进而通过常规的青茶加工方法制备成γ-氨基丁酸青茶。该发明原料(茶鲜叶)本身的γ-氨基丁酸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富集工艺复杂,且效果不理想,难以制备出具有健康调节功效的γ-氨基丁酸茶。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10214197.8)公开了一种γ-氨基丁酸茶叶、袋泡茶的生产工艺,该发明同样是以茶鲜叶为原料,对其进行细胞转化处理,得到γ-氨基丁酸茶。由于原料(茶鲜叶)本身的γ-氨基丁酸含量相对较低,而存在着富集工艺繁琐、效果不理想的弊端。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093656.1)公开了一种功能性黑桑茶产品及其制作工艺,该产品通过渥堆、蒸茶、喷洒冠突散囊菌孢子粉、茶叶密封杀菌、短时发酵、长时发酵、固定处理等步骤制备而成。经过二次发酵,该工艺既能有效保存了桑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避免了其与茶多酚的反应,又能保证黑茶金花的均匀生长,提高了产品品质。但因拼配的缘故,容易导致黑桑茶产品口感较差,散失了黑茶原有的滋味滑口生津,饱满而不刺激的特性。同时该工艺需要多次发酵,制备工艺复杂,条件不易控制,极易导致产品出现多种杂味。

随着人们对健康膳食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桑叶中的γ-氨基丁酸。因此,开发出一款制备工艺简单、口感较好的具有调节多种身体功效的γ-氨基丁酸桑叶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富含γ-氨基丁酸桑叶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了以下步骤了前处理和桑叶茶加工2个步骤。

其中前处理的具体操作为:将采摘的桑叶用溶液浸渍3-8h,浸渍完成后将桑叶薄摊在萎凋槽上,叶层厚度3-8cm,室温下摊晾3-10h。待桑叶表面水分散去,叶质柔软后结束摊晾,将桑叶置于真空充氮环境中3-8h,除氮增氧后再放置2-6h;

其中桑叶茶加工的具体操作为:将经步骤(1)处理的桑叶移至晒青场地晒青,将桑叶薄匀摊放在水筛之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令桑叶均匀光照,中途轻翻1-3次,晒青过程共进行1-3h(保持平均气温为25℃),待桑叶呈轻微萎凋状态,表面失去光泽时结束晒青。将晒青后的桑叶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散失热量,而后移进做青间里进行做青。做青时需要保持水筛不断地回旋和上下翻动的动作。为了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进一步发展香气并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水分条件,适度做青后随即进行初炒。初炒通过连续滚筒杀青机,锅温约250-270℃,采用闷透结合的方法进行1-3min。初炒后趁热进行初揉,采取轻重结合的揉捻方法,揉捻2-6min,初揉后立即解块,进行复炒。复炒的温度比初炒锅温低(150-180℃),进行时间比初炒短(30-120s),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复揉时采取趁热、快速、重揉的方法,促使茶汁溢出,条索更加紧结。炒揉后将茶叶置于烘笼中进行毛火(笼温100-120℃),薄摊(每个烘笼摊叶量1.0-2.0kg)、5-6min后翻拌1次,再烘焙7-8min,结束毛火。足火采用低温慢焙的方法,温度由90-96℃开始,摊叶厚2~6cm,15min后翻拌1-3次,转为70-80℃烘25~30min,第2次翻拌,再转为50-60℃烘至足干(时间约3-5h),下烘,摊晾后既得桑叶茶。

作为优选方案,前处理步骤中的浸渍剂为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混合溶液。通过浸渍剂的处理,在增加γ-氨基丁酸生物合成底物的同时又造成低氧环境,迅速提高酶活性,促使了桑叶内大量γ-氨基丁酸的合成。

作为优选方案,浸渍剂中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体积比为3-6:1。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体积比对桑叶中γ-氨基丁酸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实践中应根据桑叶的鲜嫩程度进行选择。

作为优选方案,做青过程要始终保持桑叶处于不断回旋和上下翻动的状态,可以通过水筛的摇青来实现。通过做青使桑叶的叶缘之间及叶缘与工具之间碰撞,待叶脉透明,叶片黄绿,叶缘显红边,香气浓郁,有花香显露时结束做青。

通过上述加工方法制备的桑叶茶可作为窨制茶的茶胚,且该茶胚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高于1.5mg/g。该窨制茶具有降血压、调节心率失常、调节激素分泌、健脑、控制哮喘、治疗癫痫、抗惊厥、抗焦虑、镇痛和改善记忆等多种生理功效。

由于γ-氨基丁酸本身就有特殊的气味,随着液态厌氧富集工艺的进行,桑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逐渐增多,茶叶原本的香气及滋味均受到影响,这困扰着桑叶茶市场的拓宽。解决了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同时消除或降低不良气味的影响,将对桑叶茶的市场化前景产生积极的作用。窨制茶是我国的传统加工茶,将鲜花和茶叶拌和在一起窨制而成,它既有鲜爽醇和的茶味,又有馥郁的花香,这是解决γ-氨基丁酸桑叶茶技术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仅是以例举的形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解释性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所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以本发明的精神对本发明所做的等效的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γ-氨基丁酸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将采摘的桑叶用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体积比为3∶1的溶剂浸渍6h,浸渍完成后将桑叶薄摊在萎凋槽上,叶层厚度3-8cm,室温下摊晾6h。待桑叶表面水分散去,叶质柔软后结束摊晾,将桑叶置于真空充氮环境中5h,除氮增氧后再放置3h;

将浸渍处理的桑叶移至晒青场地晒青,将桑叶薄匀摊放在水筛之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令桑叶均匀光照,中途轻翻2次,晒青过程共进行3h(保持平均气温为25℃),待桑叶呈轻微萎凋状态,表面失去光泽时结束晒青。将晒青后的桑叶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散失热量,然后移进做青间里进行做青。做青时需通过水筛的不断回旋和上下翻动的摇青动作,通过做青使叶缘之间及叶缘与工具之间碰撞,待叶脉透明,叶片黄绿,叶缘显红边,香气浓郁,有花香显露时结束做青。为了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进一步发展香气并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水分条件,做青适度后随即进行初炒。初炒时采用连续滚筒杀青机,锅温约250-260℃,采用闷透结合的方法进行3min。初炒后趁热进行初揉,采取轻重结合的揉捻方法,约5min,初揉后立即解块,进行复炒。复炒的温度比初炒锅温低(160℃),进行时间比初炒短(60s),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复揉时采取趁热、快速、重揉的方法,促使茶汁溢出,条索更加紧结。炒揉后将茶叶置于烘笼中进行毛火(笼温约100℃),薄摊(每个烘笼摊叶量1.5kg)、5-6min后翻拌1次,再烘焙7-8min,结束毛火。足火采用低温慢焙,温度由90-96℃开始,摊叶厚2~6cm,15min后翻拌2次,转为70-80℃烘25min,第2次翻拌,再转为50-60℃烘至足干(时间约4h),下烘,摊晾后既得桑叶茶。

实施例2

一种γ-氨基丁酸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将采摘的桑叶用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体积比为6:1的溶剂浸渍6h,浸渍完成后将桑叶薄摊在萎凋槽上,叶层厚度约3-8cm,室温下摊晾6h。待桑叶表面水分散去,叶质柔软后结束摊晾,将桑叶置于真空充氮环境中5h,除氮增氧后再放置3h;

将浸渍处理的桑叶移至晒青场地晒青,将桑叶薄匀摊放在水筛之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令桑叶均匀光照,中途轻翻2次,晒青过程共进行3h(保持平均气温为25℃),待桑叶呈轻微萎凋状态,表面失去光泽时结束晒青。将晒青后的桑叶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散失热量,然后移进做青间里进行做青。做青时需通过水筛的不断回旋和上下翻动的摇青动作,通过做青使叶缘之间及叶缘与工具之间碰撞,待叶脉透明,叶片黄绿,叶缘显红边,香气浓郁,有花香显露时结束做青。为了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进一步发展香气并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水分条件,做青适度后随即进行初炒。初炒时采用连续滚筒杀青机,锅温约250-260℃,采用闷透结合的方法进行3min。初炒后趁热进行初揉,采取轻重结合的揉捻方法,约5min,初揉后立即解块,进行复炒。复炒的温度比初炒锅温低(160℃),进行时间比初炒短(60s),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复揉时采取趁热、快速、重揉的方法,促使茶汁溢出,条索更加紧结。炒揉后将茶叶置于烘笼中进行毛火(笼温约100℃),薄摊(每个烘笼摊叶量1.5kg)、5-6min后翻拌1次,再烘焙7-8min,结束毛火。足火采用低温慢焙,温度由90-96℃开始,摊叶厚2~6cm,15min后翻拌2次,转为70-80℃烘25min,第2次翻拌,再转为50-60℃烘至足干(时间约4h),下烘,摊晾既得桑叶茶。该茶具有降血压、调节心率失常、调节激素分泌、健脑、控制哮喘、治疗癫痫、抗惊厥、抗焦虑、镇痛和改善记忆等多种生理功效。

实施例3

一种γ-氨基丁酸桑叶窨制茶的加工方法:

将采摘的桑叶用谷氨酸钠和谷氨酸的体积比为4:1的溶剂浸渍6h,浸渍完成后将桑叶薄摊在萎凋槽上,叶层厚度约3-8cm,室温下摊晾6h。待桑叶表面水分散去,叶质柔软后结束摊晾,将桑叶置于真空充氮环境中5h,除氮增氧后再放置3h;

将浸渍处理的桑叶移至晒青场地晒青,将桑叶薄匀摊放在水筛之上,平排置于晒青架上,令桑叶均匀光照,中途轻翻2次,晒青过程共进行3h(保持平均气温为25℃),待桑叶呈轻微萎凋状态,表面失去光泽时结束晒青。将晒青后的桑叶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里散失热量,然后移进做青间里进行做青。做青时需通过水筛的不断回旋和上下翻动的摇青动作,通过做青使叶缘之间及叶缘与工具之间碰撞,待叶脉透明,叶片黄绿,叶缘显红边,香气浓郁,有花香显露时结束做青。为了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的品质,进一步发展香气并为初揉创造成条的水分条件,做青适度后随即进行初炒。初炒时采用连续滚筒杀青机,锅温约250-260℃,采用闷透结合的方法进行3min。初炒后趁热进行初揉,采取轻重结合的揉捻方法,约5min,初揉后立即解块,进行复炒。复炒的温度比初炒锅温低(160℃),进行时间比初炒短(60s),叶子烫热即可出锅进行复揉,复揉时采取趁热、快速、重揉的方法,促使茶汁溢出,条索更加紧结。炒揉后将茶叶置于烘笼中进行毛火(笼温约100℃),薄摊(每个烘笼摊叶量1.5kg)、5-6min后翻拌1次,再烘焙7-8min,结束毛火。足火采用低温慢焙,温度由90-96℃开始,摊叶厚2~6cm,15min后翻拌2次,转为70-80℃烘25min,第2次翻拌,再转为50-60℃烘至足干(时间约4h),下烘,摊晾既得桑叶茶。

以制得的桑叶茶为茶胚与桂花进行窨制。窨制条件如下:茶胚比桂花的配花量为1∶1.3,按一窨60kg/120kg茶胚,二窨60kg/120kg茶胚,三窨30kg/120kg茶胚;窨制时间:一窨13h,二窨13h,三窨9h;通花温度33℃;堆厚13cm;烘干温度130℃;白兰打底花量为1.3kg/120kg茶胚;提花量为23kg/120kg茶胚;提花时间为6.6h。制备的花茶中茶胚的γ-氨基丁酸含量高于1.5mg/g,该窨制茶具有降血压、调节心率失常、调节激素分泌、健脑、控制哮喘、治疗癫痫、抗惊厥、抗焦虑、镇痛和改善记忆等多种生理功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