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4462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食物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烤食物用的窑炉,特别是一种食品窑。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家乐的逐渐兴起,在农家乐窑鸡、红薯或鱼等食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窑鸡,其滋味别致,肉质鲜嫩,香气异常,是人们窑食物的首选,通常做法是:人工采用工具挖出泥块、在地上挖一个几十厘米宽的灶坑,灶坑周围用泥块堆叠成底部侧面有开口、中间空洞的泥窑,然后从开口塞进木柴或木炭在窑中猛烧,当泥块烧至发红时停火,掏出炉灰,将上半部的窑体推倒铺垫在窑底,把用黄泥或锡纸包裹好的鸡等食物放入窑中,再将下半部的窑体推倒盖上,一个小时左右,就可起窑取出包裹好的烧熟的鸡等食品进行食用。此过程看似简单,但没有一定经验的人很难完成,且烧制的食品成熟度很难控制。首先,窑是由不规则的小泥块搭砌,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坍塌,导致前功尽弃;二是很多泥块不适合制作土窑,例如土质疏松、过硬、受过污染等,而且堆叠窑体的泥块由下往上必须先大后小并且有一定的硬度才能防止塌窑,因此增加了获取泥块和堆叠的难度;三是窑制作完毕后不可以移动,所以当风向转变时,烧制土窑的人就有可能会被烟火熏到身体,且污染环境;四是传统的窑烧制时间长,且窑未设有烟道,空气流动不够充足,因此烧制时间比较长。五是在铺设食物与烘烤食物过程中,窑土降温迅速,可能会造成起窑时食物还没有熟透,影响口感与卫生;六是在烘烤食物过程中,窑体碎块直接接触外部空气,且没有额外的热量来保持窑体碎块的温度,因此窑体碎块降温速度比较快,可能直到窑体碎块冷却了食物依然没有熟透;七是烧窑时间是靠经验、肉眼观察等方式来确定,有可能打窑的时候窑体的温度还达不到要求。

由于存在前述的难点,没有一定操作经验和合适的泥块,难以顺利窑鸡成功。针对以上问题,目前国内已初步有人设计同类相关产品装置,如:

1.中国专利:申请人陈锦强于2008年9月28日发明的一种一次性泥制窑锅(申请号:CN200810073817.6),该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性泥制窑锅,窑锅由锅体、燃料进出口、凸体、锅底构成。设于窑锅上部的锅体通过凸体与其下部的锅底固定连接;锅体上设有燃料进出口。设于窑锅上部的锅体与其下部的锅底活动连接;锅体上设有燃料进出口。锅体为半球状;其上设有的燃料进出口为多边形。锅体、锅底均由泥土材料构成。该发明是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造价较低的一次性泥制窑锅,不仅牢固性较佳,可移动使用,而且安装容易,节能环保,使用范围广。本窑锅是烹饪领域前所未有过的新产品,其经过简单包装后,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为人们出外郊游、野炊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次性烹饪食物工具。

经本申请人研究,发现该公开的文献虽然解决了上述的部分问题,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弊病,如:该发明的锅体是密封的,没有通风孔,氧气不足,热量传导慢,导致烧窑时间过长;在打碎锅体进行烘烤时,某些锅体碎块有可能温度还不够;烘烤时锅体碎块直接接触外界空气,如果空气较冷,则锅体碎块会迅速降温,也没有额外的热量来保持窑体碎块的温度,特别是泥块的土质不一样,有些泥土比较硬,难以敲碎,致使烘烤出来的食物出现生熟不均匀,如发生食物还没有熟透或者食物过火甚至烧焦的情况。以上缺陷成为了人们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造价较低、可部分重复利用的食品窑,不仅烘烤速度快,食物受热均匀,可移动使用,而且安装容易,节能环保,使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食物窑,包括炉座和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窑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与下端开口的窑座,所述窑座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的一侧开有炉口,所述炉窑的窑座与炉座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所述炉座底部中心设有砖或保温材料结构的热量穿透层,所述热量穿透层下方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开有加热腔口,所述窑体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

以上所述炉座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窑体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所述外罩与所述窑体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5mm~25mm的间隔,所述外罩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内。

以上所述外罩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至少三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每圈的第二通风孔不少于4个。

以上所述外罩的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二通风孔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第二通风孔的直径是0.5mm~5mm。

在以上所述窑体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至少三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每圈的第一通风孔不少于4个。

以上所述窑体的窑壁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一通风孔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孔径是1mm~10mm。

以上所述外罩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的底端固定在炉座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与外罩之间的间隔是10mm~50mm。

在以上所述窑体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的小孔。

以上所述炉座的加热腔口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所述烟道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另一端向所述炉座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的加热腔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的加热腔门,所述加热腔门还设有一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窑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烘烤速度快、可部分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的炉窑以合理配方的泥土采用砖砌成型制造,使用者无须自己搭砌泥块或炉砖便能轻松地搭建炉窑,也无须在野外挖泥挖土,避免破坏环境;本食物窑轻便小巧,易于携带,适于在多种场地使用,即使在烧窑的过程中风向有变,仍然可以转动食物窑来改变炉口的位置。窑体设有通风孔和烟道,空气流动充足,因此燃烧迅速,可使窑体快速达到一定的温度。传统的烧窑用时1-2小时,而采用本食物窑仅需20-30分钟;与一次性泥制窑锅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如炉座、热量穿透层和外罩等部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大大节约了烧窑时间,也避免了浪费。

2、保温效果好、食物受热均匀、节能环保。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保温效果好,独有的热量穿透层在烘烤食物时可以保持窑体的温度,保证让食物熟透而且让烘烤出来的食品口感更佳;设有保温锅避免热量的浪费,可以用来暂时放置打碎的烧红的窑体碎片,以保持其温度,避免在铺放食物时窑体碎片降温;本食物窑具有节能环保功能,以往在烧制窑体后,会将柴火或木炭等燃料丢弃,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在窑体未烧完的柴火或木炭等燃料放置在加热腔内,继续为烘烤过程提供额外的热量。而保温罩与外罩的设置,避免了与空气接触,以减少窑体碎块的冷却速度,可以更快的完成烘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4是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5是炉座1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7是炉窑2的外形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8是图7的剖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9是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窑烧食品时的示意简图。

图中部件名称及序号:

炉座1、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保温罩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包括炉座1和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和保温罩15,所述炉窑2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4与下端开口的窑座14,所述窑座14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1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1的一侧开有炉口8,所述炉窑2的窑座14与炉座1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8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13,所述炉座1底部中心设有砖或保温材料结构的热量穿透层6,所述热量穿透层6下方设有加热腔7,所述加热腔7开有加热腔口12,所述窑体4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5。

所述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3,所述外罩3与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5mm~25mm的间隔,所述外罩3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9内,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至少三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11,每圈的第二通风孔11不少于4个,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二通风孔11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直径是0.5mm~5mm,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至少三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5,每圈的第一通风孔5不少于4个,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一通风孔5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孔径是1mm~10mm,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15,所述保温罩15的底端固定在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15与外罩3之间的间隔是10mm~50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4的小孔,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口12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10,所述烟道10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7,另一端向所述炉座1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10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7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12的加热腔门,所述加热腔门还设有一鼓风机。

食物的窑制过程:某农家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进行窑鸡活动,首先将保温罩取出,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的窑壁,然后将柴火放入炉口并点火加热,待10分钟左右,窑体温度达到200度即把未烧完的柴火夹到加热腔,然后把外罩取出,再将窑体最上面的窑壁部分敲碎,把一部分敲碎的泥块放入保温锅,另一部分敲碎的泥块平放在热量穿透层上方,再将用锡纸包裹好的食物放入窑内,把保温锅内的泥块平铺在食物上方,把外罩与保温罩安装回原位,20分钟后即可完成食物的窑制过程(参看如图11所示)。

实施例1: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包括炉座1和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和保温罩15,所述炉窑2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4与下端开口的窑座14,所述窑座14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1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1的一侧开有炉口8,所述炉窑2的窑座14与炉座1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8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13,所述炉座1底部中心设有保温材料结构的热量穿透层6,所述热量穿透层6下方设有加热腔7,所述加热腔7开有加热腔口12,所述窑体4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5。

所述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3,所述外罩3与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5mm的间隔,所述外罩3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9内,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十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11,所述最下层的第二通风孔11设有12个,次下一层的第二通风孔11是10个,如此类推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最上层的第二通风孔11设有4个;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下层直径是2.5mm,次下一层的第二通风孔11的直径是2mm,如此类推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最上层的第二通风孔11的直径是0.5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十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5,所述最下层的第一通风孔5设有12个,次下一层的第一通风孔5是10个,如此类推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所述最上层的第一通风孔5设有4个;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下层的孔径是5mm,次下一层的第一通风孔5的直径是4mm,如此类推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上层的孔径是1mm,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15,所述保温罩15的底端固定在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15与外罩3之间的间隔是10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4的小孔,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口12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10,所述烟道10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7,另一端向所述炉座1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10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7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12的加热腔门,所述加热腔门还设有一鼓风机。

实施例2: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包括炉座1和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和保温罩15,所述炉窑2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4与下端开口的窑座14,所述窑座14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1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1的一侧开有炉口8,所述炉窑2的窑座14与炉座1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8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13,所述炉座1底部中心设有砖结构的热量穿透层6,所述热量穿透层6下方设有加热腔7,所述加热腔7开有加热腔口12,所述窑体4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5。

所述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3,所述外罩3与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25mm的间隔,所述外罩3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9内,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五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11,每圈的第二通风孔11设有6个,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下层直径是3.5mm,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上层直径是1mm,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二通风孔11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五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5,每圈的第一通风孔5设有6个,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下层的孔径是6mm,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上层的孔径是2mm,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一通风孔5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15,所述保温罩15的底端固定在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15与外罩3之间的间隔是50 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4的小孔,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口12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10,所述烟道10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7,另一端向所述炉座1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10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7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12的加热腔门,所述加热腔门还设有一鼓风机。

实施例3: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包括炉座1和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和保温罩15,所述炉窑2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4与下端开口的窑座14,所述窑座14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1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1的一侧开有炉口8,所述炉窑2的窑座14与炉座1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8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13,所述炉座1底部中心设有保温材料结构的热量穿透层6,所述热量穿透层6下方设有加热腔7,所述加热腔7开有加热腔口12,所述窑体4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5。

所述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3,所述外罩3与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13mm的间隔,所述外罩3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9内,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10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11,每圈的第二通风孔11设有14个,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下层直径是3.5mm,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上层直径是1.5mm,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二通风孔11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七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5,每圈的第一通风孔5设有14个,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下层的孔径是7mm,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上层的孔径是3mm,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一通风孔5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15,所述保温罩15的底端固定在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15与外罩3之间的间隔是20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4的小孔,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口12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10,所述烟道10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7,另一端向所述炉座1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10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7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12的加热腔门,所述加热腔门还设有一鼓风机。

实施例4: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物窑,包括炉座1和炉窑2、外罩3、窑体4、第一通风孔5、热量穿透层6、加热腔7、炉口8、环形凹槽9、烟道10、第二通风孔11、加热腔口12、窑口13、窑座14和保温罩15,所述炉窑2包括上端闭合的窑体4与下端开口的窑座14,所述窑座14对应的开口端设于所述炉座1的U型凹槽内腔中,所述炉座1的一侧开有炉口8,所述炉窑2的窑座14与炉座1的侧面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炉口8开口位置重叠的窑口13,所述炉座1底部中心设有砖结构的热量穿透层6,所述热量穿透层6下方设有加热腔7,所述加热腔7开有加热腔口12,所述窑体4的窑壁上设有第一通风孔5。

所述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还设有环形凹槽9,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设置一外罩3,所述外罩3与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之间留有20mm的间隔,所述外罩3的底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9内,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九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二通风孔11,每圈的第二通风孔11设有10个,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下层直径是5mm,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最上层直径是2mm,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二通风孔11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自下而上设有九圈各圈孔径相同的第一通风孔5,每圈的第一通风孔5设有10个,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下层的孔径是10mm,所述第一通风孔5的最上层的孔径是4mm,所述窑体4的窑壁外圆周上各圈的第一通风孔5的孔径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的结构,所述外罩3的外圆周设有一保温罩15,所述保温罩15的底端固定在炉座1的U型开口端的端面圆周上,所述保温罩15与外罩3之间的间隔是40mm。

在所述窑体4的窑壁与所述外罩3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可供探针温度计插入窑体4的小孔,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口12相对应的后部设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烟道10,所述烟道10一端的开口连接加热腔7,另一端向所述炉座1的外部突破并延伸后垂直向上;所述烟道10的上方还设有一个保温锅,所述炉座1的加热腔7处设有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腔口12的加热腔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