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发酵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6976发布日期:2019-02-12 21:10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茶发酵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酵房,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红茶发酵房。



背景技术:

传统红茶的加工一般将揉捻叶摊放在发酵架上,在温度与湿度的控制上有所欠缺,湿度难以提上去,造成揉捻叶发酵不均匀;现在工艺中多采用红茶发酵机,在温度和湿度上控制合理,但在空气流通方面仍不够理想,发酵氧气不足,达不到发酵所需最佳环境条件,二者均易造成揉捻叶发酵不均匀,因此,生产出来的红茶无法解决了茶叶的苦涩、特点不突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及使用效果良好的红茶发酵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包括房体,所述房体内地面面积为18-25m2、内高2.5-3.2m;在房体其中一侧墙面上设有房门,在房体墙面上设有窗户;在房体内下部近端部设有加湿机构,加湿机构连接的控制单元,在房体内上部近端部沿周向设有温控机构,所述温控机构连接有控制单元,在加湿机构与温控机构之间的房体侧壁上设有换风机构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换风机构和温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窗户设置在房门两侧的墙面上;每面墙上均间隔设置有两扇窗户,各窗户高1-1.3m,宽1.2-1.5m。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加湿机构由设置在房体外的雾化加湿器、沿周向设置在房体内下部的导气管及沿导气管长度方向间隔均布的第一出气管组成;在导气管靠近雾化加湿器一侧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雾化加湿器与控制单元连接。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第一阀门与房体外壁之间的导气管上连接有侧管,所述侧管连接有负氧离子发生器,所述侧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温控机构由设置在房体外的暖风机、沿周向设置在房体内上部的暖风管、沿暖风管长度方向间隔均布的第二出气管及穿设在房体侧壁上且分别连接暖风机和暖风管的供气管组成;在房体外侧的供气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暖风机与控制单元连接。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换风机构由设置在房体上的排风机和鼓风机组成;所述鼓风机设置在房体其中一侧壁上部近端部;所述排风机设置在与鼓风机相对的房体另一侧壁下部近端部;所述排风机和鼓风机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暖风管与供气管之间连接有软管;所述温控机构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由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房体内壁上且与暖风管连接的若干个导向组件、通过管箍与暖风管连接的升降架、设置在升降架中心的第一连接环、设置在房体顶部且与第一连接环相对的第二连接环、设置在房门侧边的第三连接环及牵引绳组成;所述牵引绳一端与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环与第三连接环可拆卸式连接;当升降架移动时,牵引绳与第三连接环分离,当升降架到达预定位置时,牵引绳与第三连接环固定连接,升降架停止移动。

上述的一种红茶发酵房中,所述导向组件由设置在靠近房体顶部的若干个上固定座、与各上固定座一一对应且设置在房体中部的下固定座、设置在各相互对应的上、下固定座之间的导向杆、活动套设在各导向杆上的导向套及与各导向套连接的定位卡箍组成;所述定位卡箍箍紧在暖风管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导气管与第一出气管的配合,能均匀的将蒸汽、负氧离子输送到发酵房和通过暖风管与第二出气管的配合,能均匀的将热气输送到发酵房,使整体环境保持在较平衡的状态,有效地提高发酵房了温湿度、负氧离子含量,营造红茶发酵的最佳发酵环境,使红茶发酵均匀;优选地,导向组件可保持升降架在升降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房体1、房门2、窗户3、加湿机构4、雾化加湿器4a、导气管4b、第一出气管4c、温控机构5、暖风机5a、暖风管5b、第二出气管5c、供气管5d、换风机构6、排风机6a、鼓风机6b、温湿度传感器7、第一阀门8、侧管9、负氧离子发生器10、第二阀门11、第三阀门12、升降机构13、导向组件13a、升降架13b、第一连接环13c、第二连接环13d、第三连接环13e、牵引绳13f、上固定座13g、下固定座13h、导向杆13i、导向套13j、定位卡箍13k。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茶发酵房,包括房体1,所述房体1内地面面积为18-25m2、内高2.5-3.2m。发酵房空间不宜过大,便于调节温湿度。地板用粗面瓷块铺贴,茶叶可直接铺放在地板上发酵,由于地板凉爽,不会造成堆放发酵温度上升太快造成发酵不均,四周用砖砌墙并用白灰加白水泥抹面。

在房体1其中一侧墙面上设有房门2,在房体1墙面上设有窗户3。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窗户3设置在房门2两侧的墙面上。具体地,每面墙上均间隔设置有两扇窗户3,各窗户3高1-1.3m,宽1.2-1.5m。

在房体1内下部近端部设有加湿机构4,所述加湿机构4由设置在房体1外的雾化加湿器4a、沿周向设置在房体1内下部的导气管4b及沿导气管4b长度方向间隔均布的第一出气管4c组成。所述雾化加湿器4a与控制单元连接。在导气管4b靠近雾化加湿器4a一侧上设有第一阀门8,第一阀门为常开阀,当雾化加湿器需要维护时,关闭第一阀门。在第一阀门8与房体1外壁之间的导气管4b上连接有侧管9,所述侧管9连接有负氧离子发生器10,所述侧管9上设有第二阀门11,第二阀门为常开阀,当负氧离子发生器需要维护时,关闭二第阀门。负氧离子发生器为常开设备,在茶叶发酵过程中始终处于开启状态。采用这种结构后,通过导气管与第一出气管的配合,不仅可将水蒸气均匀的送至发酵房,有效提高室内湿度或起到降温效果,使湿度达到95%以上;还能均匀地向发酵房输送负氧离子,由于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负氧离子参与,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发酵效果。

在房体1内上部近端部沿周向设有温控机构5,所述温控机构5由设置在房体1外的暖风机5a、沿周向设置在房体1内上部的暖风管5b、沿暖风管5b长度方向间隔均布的第二出气管5c及穿设在房体1侧壁上且分别连接暖风机5a和暖风管5b的供气管5d组成。所述暖风机5a与控制单元连接。在房体1外侧的供气管5d上设有第三阀门12,第三阀门为常开阀,当暖风机需要维护时,关闭第三阀门。通过暖风管与第二出气管配合,使热风均匀进入发酵房,能有效提高房内温度,达到茶叶发酵的理想温度。

同时,为了提高发酵效果,同时提高发酵房的自动化程度,在本实施例中,在加湿机构4与温控机构5之间的房体侧壁上设有换风机构6和温湿度传感器7。

其中,换风机构6由设置在房体1上的排风机6a和鼓风机6b组成。所述鼓风机6b设置在房体1其中一侧壁上部近端部。所述排风机6a设置在与鼓风机6b相对的房体1另一侧壁下部近端部。所述排风机和鼓风机6b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采用这种结构后,鼓风机可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进发酵房,排风机可将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青草气等浊气送出发酵房,形成空气对流交换,有利于发酵的进行。而温湿度传感器7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房内的温度及湿度,当温湿度超过预设的上下限数值时,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发出信号给控制单元,然后由控制单元控制雾化加湿器、暖风机、排风机及鼓风机按预设命令进行工作,实现发酵房温湿度的自动化控制。

进一步地,暖风管5b与供气管5d之间连接有软管。所述温控机构5连接有升降机构13,所述升降机构13由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房体1内壁上且与暖风管5b连接的若干个导向组件13a、通过管箍与暖风管5b连接的升降架13b、设置在升降架13b中心的第一连接环13c、设置在房体1顶部且与第一连接环13c相对的第二连接环13d、设置在房门2侧边的第三连接环13e及牵引绳13f组成。所述牵引绳13f一端与第一连接环13c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环13d与第三连接环13e可拆卸式连接。当升降架13b移动时,牵引绳与第三连接环13e分离,当升降架13b到达预定位置时,牵引绳13f与第三连接环13e固定连接,升降架13b停止移动。所述导向组件13a由设置在靠近房体1顶部的若干个上固定座13g、与各上固定座13g一一对应且设置在房体1中部的下固定座13h、设置在各相互对应的上、下固定座13g,13h之间的导向杆13i、活动套设在各导向杆13i上的导向套13j及与各导向套13j连接的定位卡箍13k组成。所述定位卡箍13k箍紧在暖风管5b上。通过设置升降机构,使暖风管可以实现高度调节,这样,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温度,或加工茶叶的具体状态进行调节,以实现最优的温度控制。同时,为了避免暖风管在升降过程中出现旋转、摆动等移位情况,在房体内壁上设置导向组件,从而实现暖风管的平稳升降。

使用时,先将发酵房内的门窗打开,并通过排风机和鼓风机的配合对发酵房内的空气进行换气;10-15min后,关闭门窗、排风机和鼓风机。观察温湿度传感器,如果湿度太低,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启动雾化加湿器,雾化加湿器产生的蒸汽通过导气管进入到第一出气管再经过第一出气管均匀进入到发酵房内,使发酵房内的湿度升高;当湿度到达预设值后,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发出指令给控制单元,控制雾化加湿器停止工作。一般在春、秋、冬季节,发酵房内的温度都会过低,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暖风机和控制单元配合,对发酵房内的温度进行自动调节。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