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5491发布日期:2019-09-06 19:3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放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



背景技术:

压面机是把面粉跟水搅拌均匀之后,代替传统手工揉面的食品机械;能压制粗、细面条以外,还可压制面皮、饺子皮、包子皮、馄饨皮等多样面食。

目前,通过多个机械组合,实现和面、压面、切割面等工序,从而压制出多样的面食;压面机进行压面时,都是采用一次辊压成型,这样,制作的面食的劲道以及厚度均匀不佳,影响口感;另外,通过多个机械组合实现压制面食,各个机械一般都是单独工作,自动化程度较低。

现有技术中,压面机制成的面条通过储放箱体进行储放;操作人员根据经验判断储放箱体内面条的储放量,从而控制压面机的启动和停止;另外,储放箱体处于压面机内,操作人员进行提取时,受压面机的空间局限,导致储放箱体提取及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储放箱体无法定量储放面条以及储放箱体提取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包括用于储放面条的储放箱体以及供所述储放箱体沿横向移动的第二移动结构;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包括沿横向延伸布置的第二导轨以及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导轨的移动座,所述移动座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布置且供所述储放箱体沿纵向移动的第三导轨;所述储放箱体设有称重器,当面条储放在所述储放箱体时,所述称重器测量面条的重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导轨处于所述移动座的中部,所述移动座的两端分别设有稳固板,沿所述第三导轨的移动方向,所述稳固板延伸布置;所述储放箱体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三导轨的底板,所述底板的中部固定所述第三导轨,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稳固板。

进一步的,所述储放箱体包括箱壳体以及用于储放面条的提取箱体,所述箱壳体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提取箱体处于所述放置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箱壳体具有多个箱壁,多个所述箱壁呈围合状,所述底板处于所述箱壁的下方,所述底板与所述箱壁围合形成所述放置空间;当所述提取箱体处于所述放置空间,所述提取箱体与所述箱壁具有提取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箱壁设有多个往复移动的固定块,多个所述固定块处于所述提取间隙;当所述提取箱体处于所述放置空间时,多个所述固定块朝向所述提取箱体移动且抵触所述提取箱体。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三导轨的移动方向,所述稳固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朝上延伸布置;所述储放箱体沿纵向移动过程中,当所述箱壁抵触所述阻挡板,所述阻挡板阻挡所述储放箱体继续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储放箱体的上方设有用于切割面皮形成面条的组合刀具装置,所述组合刀具装置具有下落口,面条从所述下落口进入所述储放箱体;所述提取箱体具有上部开口,所述下落口与所述上部开口呈上下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提取箱体的上部开口形成落入区域,当所述移动座沿所述第二导轨横向移动时,所述下落口处于所述落入区域的上方且呈上下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沿纵向方向,所述储放箱体处于所述第三导轨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通过储放箱体实现面条的储放,在面条储放过程中,第二移动结构驱动储放箱体沿横向移动,从而增强储放箱体的储放空间,便于面条的储放;由于储放箱体设有称重器,可随时清楚面条的储放重量,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实现面条的定量储放;当面条储放完毕后,储放箱体通过第三导轨沿纵向移动,从而便于对储放箱体进行提取;通过上述结构,实现定量储放面条,同时,便于储放箱体提取,极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的第二移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面机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用于解决储放箱体无法定量储放面条以及储放箱体提取不便的问题。

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10包括储放箱体11以及第二移动结构20,储放箱体11用于储放面条,第二移动结构20供储放箱体11沿横向移动;第二移动结构20包括第二导轨22以及移动座21,第二导轨22沿横向延伸布置,移动座21活动连接第二导轨22,移动座21具有第三导轨30,第三导轨30沿纵向方向延伸布置,并且,第三导轨30供储放箱体11沿纵向移动;储放箱体11设有称重器,当面条储放在储放箱体11时,称重器测量面条的重量。

上述的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10,通过储放箱体11实现面条的储放,在面条储放过程中,第二移动结构20供储放箱体11沿横向移动,从而增强储放箱体11的储放空间,便于面条的储放;由于储放箱体11设有称重器,可随时清楚面条的储放重量,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实现面条的定量储放;当面条储放完毕后,储放箱体11通过第三导轨30沿纵向移动,从而便于对储放箱体11进行提取;通过上述结构,实现定量储放面条,同时,便于储放箱体11提取,极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三导轨30处于移动座21的中部,移动座21的两端分别设有稳固板,沿第三导轨30的移动方向,稳固板延伸布置;储放箱体11包括固定第三导轨30的底板,底板的中部固定第三导轨30,底板的两端分别抵触稳固板;这样,储放箱体11沿纵向移动时,两个稳固板分别支撑底板的两端,从而使储放箱体11移动的更加平稳,同时,避免储放箱体11沿纵向移动时,造成倾斜以及晃动过大。

再者,储放箱体11包括箱壳体提取箱体12,提取箱体12用于储放面条,箱壳体与底板围合形成放置空间,提取箱体12处于放置空间;这样,储放箱体11纵向移动后,通过提取处于放置空间的提取箱体12,从而实现对面条的转移。

箱壳体具有多个箱壁,多个箱壁呈围合状,底板处于箱壁的下方,底板与箱壁围合形成放置空间;当提取箱体12处于放置空间,提取箱体12与箱壁具有提取间隙;这样,操作人员通过提取间隙,便于对提取箱体12进行提取。

箱壁设有多个往复移动的固定块,多个固定块处于提取间隙;当提取箱体12处于放置空间时,多个固定块朝向提取箱体12移动且抵触提取箱体12;这样,面条在储放过程中,储放箱体11沿第二导轨22横向移动,不会造成提取箱体12晃动以及偏移,从而影响提取箱体12储放面条。

当储放箱体11沿第三导轨30纵向移动完毕后,多个固定块背向提取箱体12移动,使多个固定块与提取箱体12分离;从而便于提取箱体12进行提取。

固定块设有移动电机,通过移动电机正转或反转,驱动固定块往复移动;移动电机与控制件电性连接,控制件控制移动电机工作,实现自动化控制固定块往复移动。

沿第三导轨30的移动方向,稳固板的两端分别设有阻挡板13,阻挡板13朝上延伸布置;储放箱体11沿纵向移动过程中,当箱壁抵触阻挡板13,阻挡板13阻挡储放箱体11继续移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避免储放箱体11纵向移动时,储放箱体11脱离第三导轨30,导致面条的掉落,造成浪费。

阻挡板13的前方设有定位传感器,当储放箱体11移动被定位传感器检测到时,控制件控制储放箱体11停止移动,降低储放箱体11与阻挡板13接触的冲击力,保证阻挡板13的阻挡效果,同时,对储放箱体11和阻挡板13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的,储放箱体11的上方设有用于切割面皮形成面条的组合刀具装置70,组合刀具装置70具有下落口,面条从下落口进入储放箱体11;提取箱体12具有上部开口,下落口与上部开口呈上下对应布置;这样,便于面条进入提取箱体12,便于面条的储放。

再者,提取箱体12的上部开口形成落入区域,当移动座21沿第二导轨22横向移动时,下落口处于落入区域的上方且呈上下对应布置;这样有效的保证面条均落入在提取箱体12内,避免苗条洒落在提取箱体12外,造成浪费。

沿纵向方向,储放箱体11处于第三导轨30的中部;这样,储放箱体11沿纵向方向具有两个移动方向,这样,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储放箱体11的移动方向,便于对储放箱体11内的提取箱体12进行提取。

称重器设置在底板内,称重器具有称重面,称重面受压实现称重器进行称重;箱壁呈围合状具有下端开口,称重面封堵下端开口,保证称重器的称重精确性。

全自动压面机包括自动和面装置50、压面装置60、打粉装置80、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便于提取的定量储放装置10,水和面粉通过自动和面装置50形成待加工水粉混合物,压面装置60将和面装置处理后的待加工水粉混合物挤压形成面皮,打粉装置80将压面装置60压制后的面皮进行打粉,组合刀具装置70将通过打粉装置80处理后的面皮切割形成面条,储放装置10用于储放组合刀具装置70切割形成的面条。

压面装置60包括多个压面结构,沿自上而下方向,多个压面结构依次布置且相互导通;多个压面结构包括处于上方的顶部压面结构和处于下方的底部压面结构,自动和面装置50连通顶部压面结构,底部压面结构连通打粉装置80;沿自上而下,打粉装置80、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储放装置10纵向依次布置且相互导通。

水和面粉通过自动和面装置50形成待加工水粉混合物,和面装置处理后的待加工水粉混合物通过压面装置60挤压形成面皮,压面装置60压制后的面皮通过打粉装置80进行打粉,打粉装置80处理后的面皮通过组合刀具装置70切割形成面条,面条通过储放装置10进行储放;在顶部压面结构、中部压面结构以及底部压面结构的作用下,多次对面皮进行叠合挤压,极大增强制成的面条的劲道,从而增强口感;另外,通过自动和面装置50、压面装置60、打粉装置80、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储放装置10之间的组合,使制面的整体流程更加流畅,减少大量的人员操作,极大的增强压面机的自动化程度。

全自动压面机设有控制件、多个传感器,驱动自动和面装置50、压面装置60、打粉装置80、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储放装置10工作的多个电机,控制件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接收传感器信号,控制各个电机工作,从而驱动自动和面装置50、压面装置60、打粉装置80、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储放装置10工作,实现全自动压面机自动化操作。

本实施例中,顶部压面结构具有多条供待加工水粉混合物通过的面道,面道设有挤压待加工水粉混合物形成面皮的第一对辊,多个面道汇合形成交汇区,多个面皮在交汇区叠合后进入中部压面结构,这样,有助于增强面皮的劲道。

中部压面结构与底部压面结构呈错位布置,通过中部压面结构的面皮呈折叠状进入底部压面结构;这样,折叠状的面皮通过底部压面结构挤压后,挤压形成的面皮其劲道更佳。

中部压面结构的传输速度大于底部压面结构的传输速度,这样,保证,面皮在进入底部压面结构前形成折叠状,提高后续形成面条的劲道。

第一对辊包括两个呈相对布置的第一辊轮,两个第一辊轮具有第一间隙,待加工水粉混合物通过第一间隙形成面皮;通过控制两个第一辊轮滚动,从而对待加工水粉混合物进行挤压且输送,从而使待加工水粉混合物形成面皮进入中部压面结构。

压面装置60包括处于顶部压面结构上方的多个辅助轮,辅助轮设有多个沿辅助轮的圆周环绕布置的辅助杆,辅助杆沿背离辅助轮的方向延伸布置;辅助轮与其一第一辊轮通过链条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当第一对辊工作时,第一辊轮转动同步带动辅助轮转动,辅助杆引导待加工水粉混合物进入第一间隙;这样,便于待加工水粉混合物进入顶部压面结构。

多个辅助轮分成多组辅助轮组,辅助轮组内的辅助轮沿自上而下方向朝向第一间隙方向呈阶梯状布置;在多个辅助轮的作用下,使待加工水粉混合物向第一间隙方向移动,便于待加工水粉混合物进入顶部压面结构,实现面皮的压制。

再者,多个辅助轮的辅助杆呈错位布置;这样多个辅助轮的辅助杆不会造成相互影响,同时,有助于增大多个辅助杆对待加工水粉混合物的导向范围,保证多个辅助杆的导向效果。

顶部压面结构具有两条面道,两条面道设有第一对辊,两个面道的下部汇合形成交汇区,两个面皮在交汇区叠合后进入中部压面结构;通过两个面皮的叠合,这样有助于加强面皮的劲道,从而使后期形成的待加工水粉混合物的劲道更足。

全自动压面机具有密封腔,密封腔的上部连通自动和面装置50,密封腔的下部连通顶部压面结构,自上而下,密封腔的腔径逐渐减小,便于待加工水粉混合物进入顶部压面结构。

中部压面结构包括第二对辊,第二对辊包括两个呈相对布置的第二辊轮,两个第二辊轮具有第二间隙,待加工水粉混合物通过第一间隙挤压形成面皮后,进入汇合区,在通过第二间隙,从而对面皮进一步挤压,从而提高面皮的劲道;另外,通过控制两个第二辊轮滚动,从而对面皮进行输送,从而使面皮进入中底部压面结构。

底部压面结构包括第三对辊,第三对辊包括两个呈相对布置的第三辊轮,两个第三辊轮具有第三间隙;沿自上而下方向,第二间隙与第三间隙呈错位布置,这样,便于面皮呈折叠状进入第三间隙。

具体的,中部压面结构具有面皮第二出口,面皮通过中部压面结构挤压处理后通过第二出口进入底部压面结构;底部压面结构设有摆动结构,摆动结构随底部压面结构工作而往复摆动,当面皮从第二出口向下移动,摆动结构抵触面皮,使面皮呈折叠状进入底部压面结构;在摆动结构的作用下,使面皮呈多层折叠后进入底部压面结构,进一步增强面皮的劲道。

再者,摆动结构包括摆动杆、连接摆动杆且呈横向布置的摆动板以及驱动摆动杆往复摆动的的摆动电机,摆动板处于底部压面结构的上方;摆动电机通过正反转动实现摆动杆往复摆动。

摆动板朝上拱起呈弧形状布置,这样,摆动板摆动时不会影响底部压面结构工作。

摆动板具有起始摆动位置和终止摆动位置,当摆动板处于起始摆动位置时,摆动板处于第二出口的左侧,当摆动板处于终止摆动位置,摆动板抵触面皮且处于第三间隙的左侧;这样,面皮在进入底部压面结构前完成折叠,保证底部压面结构正常工作。

底部压面结构包括两个第三辊轮,两个第三辊轮呈相对布置,两个第三辊轮具有第三间隙,挤压折叠状的面皮通过第三间隙形成劲道更佳的面皮;底部压面结构的下方设有传送结构40,劲道更佳的面皮通过传送结构40进入打粉装置80;实现面皮的传输。

自动和面装置50和压面装置60纵向依次布置形成第一制作部,打粉装置80和组合刀具装置70以及储放装置10纵向依次布置形成第二制作部,第一制作部和第二制作部呈并排布置;这样,降低自动化压面机的纵向高度,便于面粉与水进入自动和面装置50,同时便于对自动化压面机的操作。

本实施例中,打粉装置80包括打粉压面结构以及打粉结构,劲道更佳的面皮通过传送结构40进入打粉压面结构;打粉结构包括两个呈相对布置的储放筒,储放筒具有出粉区,两个储放筒的出粉区呈正对布置,两个出粉区形成供面皮通过的第五间隙;储放筒的内部储放有用于面皮上粉的粉末以及刷体,刷体转动促使粉末通过出粉区对面皮进行上粉;通过控制刷体转动,当面皮通过第五间隙时,对面皮进行上粉,结构简单、上粉速率更佳。

储放筒呈圆柱状,出粉区呈弧形布置,第五间隙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呈扩口状,便于粉末从出粉区朝上扩散以及朝下扩散,这样,便于出粉区对面皮进行上粉。

出粉区形成多排通孔,各排通孔呈错位布置;这样,粉末能更全面覆盖第五间隙,通过各个通孔,增强对面皮上粉的效果。

沿储放筒的内部至外部方向,通孔呈扩口状,这样,增大粉末扩散的范围,增强上粉效果。

所述刷体具有多组刷丝,沿刷体的圆周方向,多组刷丝间隔布置,刷丝沿刷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布置,刷体转动时,增强粉末的漂浮效果,便于粉末通过通孔进行上粉;另外,多组刷丝之间的间隔空间,能增大粉末储放量,加长对面皮打粉的时长,提高工作效率。

储放筒具有呈环状的筒壁,筒壁围合形成围合空间,刷体处于筒壁的围合空间;刷丝沿刷体的径向方向延伸抵触所述筒壁;有效避免粉末帖附筒壁或者帖附出粉区,造成通孔阻塞,影响打粉效果;另外,增强粉末的出粉量,保证对面皮的上粉效果。

自动打粉装置80包括固定在压面机上的多个固定件,多个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筒壁;这样,避免刷体转动造成筒壁晃动,从而提高自动打粉装置80的工作稳定性。

多个固定件两两对应,呈上下对齐布置,或者呈左右对应布置;这样,固定件的固定效果更佳,增强自动打粉装置80的工作稳定性。

打粉压面结构具有供面皮通过的第四间隙,沿自上而下,第四间隙与第五间隙呈纵向对其布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便于面皮从第四间隙进入第五间隙。

打粉压面结构能进一步面皮进行挤压,从而增强面皮的劲道。

打粉装置80设有间隙自动调节结构,从而调节第五间隙,根据需要,调节第五间隙的大小,实现对不同厚度的面皮进行打粉。

组合刀具装置70包括多层刀具结构以及第一移动结构,第一移动结构可驱动多层刀具结构横向移动,沿自上而下,各层刀具结构上下依序布置;刀具结构具有多组呈横向间隔排列的刀具,刀具具有用于切割面皮形成面条的切割间隙,各层刀具呈错位布置,各个切割间隙呈错位布置;多层刀具结构分别相对固定第一移动结构。

面皮进入刀具的切割间隙实现对面皮进行切割,通过各层的各个刀具,实现切割成不同厚度的面条,并且,各层刀具呈错位布置,各个刀具不会造成相互影响,同时,缩小整体结构的体积;由于多层刀具结构分别相对固定第一移动结构,当需要切换刀具时,第一移动结构横向移动,从而带动多层刀具结构横向移动,实现不同刀具的切换;这样,根据不同的面条的粗细需求,通过第一移动结构实现快速切换刀具,极大增强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刀具结构的上方设有用于对面皮打粉的打粉装置80,打粉装置80具有打粉出口,完成打粉的面皮从打粉出口朝下移动;沿自上而下方向,第一移动结构驱动各层刀具结构移动,使刀具的切割间隙与打粉出口呈上下对齐,切换各个刀具的切割间隙与打粉出口呈上下对齐,实现刀具的切换;面皮从打粉出口进入切割间隙,便于对面皮切割形成面条;同时,根据切割间隙与打粉出口呈上下对齐,便于刀具的切换。

再者,组合刀具装置70包括多个位置传感器,各个位置传感器对应各个刀具;各个位置传感器电性连接控制件,这样,便于对各个刀具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保证刀具切换的精确性。

多层刀具结构包括上层刀具结构和下层刀具结构,上层刀具结构与下层刀具结构呈上下叠合状布置,上层刀具结构的各个刀具呈同一平面布置,下层刀具结构的各个刀具呈同一平面布置;从而便于对各个刀具进行切换;另外,便于各层刀具结构设置。

上层刀具结构的两个刀具之间形成间距区域,下层刀具结构的刀具的切割间隙与间距区域呈上下对齐布置;这样,上层刀具结构与下层刀具结构不会造成相互影响。

下层刀具结构的两个刀具之间形成间距区域,上层刀具结构的刀具的切割间隙与间距区域呈上下对齐布置;这样,上层刀具结构与下层刀具结构不会造成相互影响。

第一移动结构包括并排且横向布置的两条第一导轨以及移动架,移动架活动固定两条第一导轨,多层刀具结构分别相对固定移动架;通过移动架在第一导轨上横向移动,实现多层刀具结构横向移动,从而进行各个刀具的切换。

沿自上而下方向,多层刀具结构、移动架以及两条第一导轨依次布置;这样设置便于多层刀具结构对面皮进行切割,避免移动架以及两条第一导轨影响多层刀具结构对面皮进行切割。

移动架的中部呈中空状形成贯通区域,贯通区域分别连通移动架的上部和下部;各个刀具的切割间隙均处于贯通区域;这样,面皮经过刀具切割形成面条,面条继续传输,便于对面条的收集;同时,避免移动架影响面条的收集。

便于切换刀具的组合刀具装置70设有驱动电机,起到电机用于驱动移动架

移动,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控制件,根据预设程序,自动化控制移动架的横向移动距离,从而实现自动化切换刀具。

全自动压面机包括面粉箱91,面粉箱91用于储放面粉,面粉箱91连通自动和面装置50;面粉箱91具有两个腔室,实现不同种类的面粉进行放置;腔室通过管道连通自动和面装置50,自动和面装置50与管道连通处设有抽吸器,抽吸器将管道内的面粉抽吸进自动和面装置50,从而保持管道的畅通;另外,在抽吸气的作用下,避免不同种类的面粉造成误混合,影响面食的制成。

面粉箱91与管道连通处设有开关阀,面粉箱91设有计量传感器,计量传感器电性连接控制件,实现计量传感器与控制件的信号传输,控制件设定面粉的进入量;当达到面粉进入量时,控制件控制开关阀关闭,阻隔腔室与管道的连通,实现自动对面粉进入量进行计量,提高全自动压面机的自动化程度。

全自动压面机包括水箱90,水箱90连通自动和面装置50,水箱90设有计量传感器,计量传感器电性连接控制件,实现计量传感器与控制件的信号传输;计量传感器检测水箱90的水进入自动和面装置50的进入量,实现自动对水的进入量进行计量,提高全自动压面机的自动化程度。

顶部压面结构设有间隙自动调节结构,第一对辊包括两个呈相对布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间隙自动调节结构调节电机,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呈横向相对布置,电机具有动力输出端,电机固定在压面机上,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具有压制面食的第一间隙;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移动杆,电机驱动移动杆横向移动;第一压辊固定有固定架,移动杆的一端连接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移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固定架;当电机工作时,移动杆带动第一压辊产生横向位移时,对第一间隙进行调节。

通过电机驱动,代替了原来的手动调节,使第一间隙调节更具自动化,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保证第一间隙调节的精确性,并且,通过驱动电机,实现自动调节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的第一间隙。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压辊的轴向方向,第一压辊贯穿有驱动轴,驱动轴延伸至第一压辊的两端外分别形成外端部;固定架分别固定两个外端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固定架不会影响第一压辊正常工作。

固定架包括纵向板以及连接在纵向板两侧的两个横向板,纵向板沿第一压辊的轴向方向延伸布置,横向板与纵向板呈垂直布置;外端部贯穿横向板;增强横向板与驱动轴相对固定稳固性,保证横向板横向移动时,带动驱动轴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压辊移动。

外端部贯穿横向板朝外形成末端部,末端部固定有固定块,外端部贯穿所述横向板,使横向板形成贯穿孔,固定块大于贯穿孔的孔径;从而避免驱动轴脱离横向板,增强固定架与第一压辊的相对稳固性。

具体的,纵向板的中部形成固定处,移动杆的另一端固定纵向板的固定处;这样,纵向板受力移动时,对移动杆施加的牵引力能处于中部,减少纵向板移动时晃动,提高第一压辊移动的移动平稳性。

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有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内嵌且螺纹连接移动杆的一端;当动力输出轴转动时,移动杆相对动力输出轴横向移动,带动第一压辊相对第二压辊移动;通过螺纹,实现移动杆与动力输出轴相对移动,便于动力的传输,减少动能损耗。

动力输出轴设有终止螺纹,当动力输出轴与移动杆相背离移动至终止螺纹处则无法继续移动,从而避免动力输出轴与移动杆分离,导致整体结构出现故障。

移动杆设有固定孔,动力输出轴具有固定凸块,动力输出轴与移动杆相背离移动,当固定凸块嵌入固定孔时,动力输出轴与移动杆则无法继续移动,从而避免动力输出轴与移动杆分离,导致整体结构出现故障。

压面机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具有供动力输出轴通过的通孔,动力输出轴贯穿通孔连接移动杆;电机固定固定板呈悬空状;缩短电机传输距离,减少定能损耗;另外,便于电机的维修和更换。

压面机设有控制件、检测压面机各项工作的多个传感器以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电机、第一压辊以及第二压辊进行工作;控制件分别电性连接驱动装置以及多个传感器;这样,实现压面机自动化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