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5804发布日期:2019-06-26 00:4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类消毒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可食用菌类,尤其是菇类,因其富含人体所需各类氨基酸和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好。也因此,菌类养殖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食用菌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及由于部分菌类具有季节性生长的特点,因此工业化培养各种菌类并制成各类干品菌类,成为了新鲜菌类供应外的又一菌类重要供应途径。

在工业化制备干品菌类的过程中,菌类的消毒是菌类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工业化生产中涉及的菌类量较大,一般的消毒柜由于体积有限难以处理,而大型的消毒柜成本又较高。而且一般工厂使用的消毒柜电气结构较为复杂,设备故障率较高,超时间运行稳定性较差。一旦某个用于消毒的部件故障或损坏较为麻烦,通常需要停止设备运行以便于维修操作,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现有的消毒设备,其清洗过程通常需要待消毒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且由于消毒期间杂质在消毒设备内壁的长时间附着,对清洗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且容易造成残留;有时甚至需要用到清洗剂才能够实现清洗,这又大大增加了消毒设备使用的不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以解决现有菌类消毒设备不具备工作中自清洁功能而造成后续清洗人工劳动强度大、易造成残留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包括呈筒状、水平横置且两端封闭的壳体;所述壳体内的侧壁上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波浪形沟槽;所述壳体的侧壁中央部位安装有一端延伸至壳体内、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外且与壳体之间成旋转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位于壳体内的单侧柱面上设置有可动框架;所述可动框架包括分散铰接于转轴上的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所述第一竖梁的末端和第二竖梁的末端铰接有横梁;所述横梁靠近壳体侧壁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延伸至波浪形沟槽内的导杆;所述横梁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刷头;所述刷头的一侧与横梁固定连接,且另一侧与壳体的侧壁接触。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精炼描述突出改进点,本技术方案对一些依据现有技术专用的零部件进行的简化描述,其主要设计以下方面:

第一、关于转轴的安装方式。本技术方案中转轴的基本结构与现有转轴相当,其通过设置在壳体侧壁上的通孔安装在壳体上,安装完成后需要满足转轴的中轴线与壳体的中轴线重合,以使可动框架能够在壳体中顺畅且稳定地做轴向旋转。为了实现上述的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上述通孔的尺寸参数应当满足,内径与转轴的外径基本相当或略小于转轴的外径,以使转轴能够在壳体上稳定旋转;作为优选的,还可以在通孔和转轴之间设置添加现有技术中转动轴所常用的滚柱轴承结构,从而进一步是实现转轴在通孔中的良好固定,并能够进一步减少封盖与转轴之间的摩擦,从而有效地提高转轴的使用寿命。对于转轴的安装深度,通常根据壳体的轴向长度进行调节,以在保证不触底的前提下尽量靠近壳体另一侧的侧壁为宜,这样能够是使得本技术方案中的刷头能够覆盖到更大的壳体内壁面积。

第二、关于转轴的驱动方式。关于轴的驱动,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大量的描述和应用,因此,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方案的描述结合附图的示意,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本技术方案中的转轴应当使用一外部动力源进行驱动从而实现转轴的转动。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还能够通过现有带有转动轴的设备的结构特征,清楚地认识选用何种方案来进行转轴的旋转驱动。其中,作为示例,可以采用电机直接与转轴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转轴的驱动;如果考虑到转速过高可能对食用菌造成损伤,还可以在电机和转轴之间增设减速机构来实现转轴的慢速转动;而上述两种实施方案在现有技术中均存在大量应用,因此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对其进行省略并不会影响到技术人员对本技术方案的理解和重现。

第三、关于壳体的描述。本技术方案中所描述的壳体,其实质上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同时考虑到为食品行业使用,首选的制作材质应当为市面上能够采购到且技术工艺已经成熟的304不锈钢。此外,按照常识,技术人员很清楚壳体上应当且需要设置有出料和进料的部位,即出料口和进料口,以完成向壳体内加入和取出食用菌的过程。

第四、关于铰接固定的描述。铰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常见的一种固定连接方式,其典型的例子有,门与门框之间所使用的活页结构、折扇各扇叶在扇头处的连接方式,等等。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不需要进行详细说明,技术人员即可根据“铰接”的字面描述了解到所涉及相关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进行实施。而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与转轴之间,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与横梁之间均通过铰接固定,这样就能够实现可动框架在转轴中心轴所在的一个竖直平面内做左右运动。需要指出的是,可动框架的初始形状应当选择矩形,其大小以可动框架按波浪形沟槽波形左右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左右摆动的幅度而不或触底或触为宜。

第五、关于刷头的说明。本技术方案中所描述的刷头,其实质与正常用于刷洗物品的刷子没有区别,只是为了是适应本技术方案中的实际需求而增大了刷头的尺寸,且软质刷毛的部分与壳体的内壁与接触,并以对所接触的内壁产生一定压力为宜。作为优选的,刷毛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碳纳米纤维共混的聚四氟乙烯,其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自润滑性以及优异的抗菌性能。

第六、关于消毒装置的支撑问题。在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中,并未对消毒装置的具体结构加以限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消毒装置不需要支撑,技术人员通过附图的示意能够明确了解到该消毒装置需要进行合理的支撑以布置在地面上。而关于具体的支撑方案,技术人员能够通过查阅现有技术,在结合附图示意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一般的,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将待消毒的食用菌加入到壳体内,加入量以食用菌总体积不超过壳体内部总体积的一般为宜。然后启动外部动力源,带动转轴进行旋转。转轴的旋转会带动可变框架绕壳体的中心轴进行周向旋转。此时,一端固定在竖梁上且另一端伸入到波浪形沟槽的导杆也随之开始发生位置移动。由于波浪形沟槽对导杆的限位作用,使得导杆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做左右摆动,这就会带动横梁也一起做左右摆动运动。由于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的两端均以铰接的方式与转轴和横梁连接,因此,可动框架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形变从而适应横梁的左右运动,并依然能够保证水平方向上的刚性从而推动竖梁绕转轴的中心轴做周向环绕运动。在上述过程中,固定在横梁上的刷头随横梁的左右移动做左右运动而对壳体的侧壁进行左右清刷,然后随着可动框架整体的周向旋转运动绕而而对壳体的侧壁做旋转清刷。这种二维模式的刷动,能够模拟人工手动刷洗,从而避免了单一方向刷洗可能出现的部分杂质粘附方向与刷毛运动方向一致而不易刷除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消毒过程全程刷头均可对壳体内壁进行清刷,这样彻底避免了杂质的附着,显著降低了消毒装置内部附着残留杂质的问题。在消毒结束后,仅需要对整个清洗机内部进行简单的吹拂后辅以少量冲洗即可完成消毒装置的清洁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部垂直向上开设有一与波浪形沟槽内部连通的圆孔。由于消毒过程中随着可变框架的绞动,食用菌上会掉落下一些碎削,这些碎削可能进入到波浪形沟槽中,而波浪形沟槽的内凹结构又极易堆积杂质。虽然有导杆的推刮作用去除杂物,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推刮难度会增大,当长期推刮不完全的时候容易导致沟槽堵塞而影响到可动框架的运转,最终导致可动框架的运作困难而影响到对清洗筒内壁的清洁操作。因此,通过在壳体底部开设一个与波浪形沟槽圆孔,为杂物的推出提供了一个通道,每次有载物到达该位置时能够自然从圆孔中脱出,这样大大减少了波浪形沟槽中载物的残留,保证了波浪形沟槽中导杆通路的顺畅,最终保证了可变框架上固定的刷头顺利实现其对壳体侧壁的清洁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沿转轴的中轴线自壳体外向壳体内开设有槽孔;所述转轴上远离可动框架一侧侧壁上开有与槽孔连通的长孔。经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利用转轴在壳体内部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开口且使壳体内外贯通的结构。上述结构具有多重功用,具体如下:一是,能够作为外部蒸汽的输入通道,高温蒸汽经过槽孔和长孔进入到壳体内部,从而起到对食用菌高温杀毒的功能;二是,能够在槽孔中插入紫外消毒灯,然后紫外线能够通过长孔照射到壳体内部的食用菌上,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三是,能够在槽孔中插入臭氧离子发生器,后者生成的臭氧分子能够通过长孔进入到壳体中,进一对食用菌进行杀菌消毒;四是,能够在槽孔中通入低温无害的惰性气体,从而实现在消毒杀菌过程中起到对食用菌起到风味保留的作用。从上述功能可以看出,转轴上槽孔匹配长孔的结构,能够实现消毒装置功能的多样化,一个设备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功能。与此同时,又由于各消毒功能部件可以进行替换,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设置多个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消毒装置,但实际的消毒部件可以只有一套,然后根据工序进行轮换使用,这样既丰富了消毒装置的功能,又在扩大单位时间处理量的同时,大幅度节约了设备的购置成本,进而能够显著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各功能并为列举完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地开发上述结构的深度功能。此外,上述功能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相互组合,例如紫外消毒灯和臭氧发生器能够集成在同一装置中后插入到操控中,从而同时实现两个消毒装置各自的功能;而通入高温惰性无害气体,既能够收到高温消毒的作用,又能够发挥惰性气体在高温条件下避免食用菌氧化而丧失应有的风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梁和第二竖梁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粗橡筋;所述粗橡筋固定于横梁和转轴之间。通过增设粗橡筋,能够在不限制可动框架形变能力的前提下,为壳体的中部增加搅拌扰动的效果,从而实现对食用菌的翻动,进而保证食用菌的全面消毒。

更进一步的,所述粗橡筋的表面粘贴覆盖有刷毛。通过设置刷毛,能够在进行扰动搅拌的同时,对食用菌的表面进行刷洗,从而进一步减少食用菌表面附着的泥沙、微生物等杂质,进而再一步提升食用菌的最终消毒效果。作为优选的,刷毛的材质可以选择但不限于尼龙等软性塑料纤维,从而在清刷的同时,有效避免食用菌外表面的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梁靠近壳体侧壁一侧的侧面上、所述第二竖梁靠近壳体侧壁一侧的侧面上均固定有刷头;所述刷头的未固定一侧与壳体内壁接触。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对壳体侧面内部的自动清刷,从而保证了壳体整个内壁的清洁,进一步减少了客体内部食用菌碎削附着严重、难以去除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未安装转轴一侧的侧壁底部开设由于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外侧通过螺丝固定有覆盖整个出料孔且开有筛孔的封盖。密闭空间中进行消毒操作,杀灭的病原体实际依然存留在壳体中,随着可动框架的搅动的,会扬起到壳体内部的空气中,如不及时泄出,会有对食用菌产生二次污染的风向。通过设置带有筛孔的封盖,既能够将食用菌保持在壳体内,又能使壳体内的空气随可动框架的搅动而泄出,这样能够降低壳体内空气的浊度,从而减弱了食用菌二次污染的风险,提高了实际的杀菌消毒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和壳体之间的旋转支撑柱和固定支撑柱;所述旋转支撑柱包括相对固定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之间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中轴线与壳体中轴线垂直,且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并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之间均成旋转配合;所述旋转杆与壳体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旋转杆和壳体均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柱固定与底座上,且上端面设有与壳体轴向外壁轮廓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壳体嵌于凹槽中并与凹槽的内壁接触。上述结构为优选的一种支撑结构,其优点在于,既能够在进行消毒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消毒装置的稳定支撑,又能够在需要卸料时允许将消毒装置的非出料一端进行太高,从而大幅度简化了卸料操作并显著提升了卸料时间。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本支撑装置,出料口应当设置壳体位于在旋转支撑柱一侧的底部;如果出料口出设置有封盖,需要在卸料前先行拆除,才能够进行卸料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可动框架与壳体内壁波浪形沟槽的配合,能够以二维模式实现对壳体内壁的清扫,清洁效率高,杂质残留量极低;而且大幅度减少了消毒装置本身后续清洁过程的清洁难度和所需时间;

(2)以转轴的搅拌而实现清扫动作,从而实现了在食用菌消毒的全过程中对壳体内壁的自清洁,防止了杂质的粘附以及二次粘附,大大提高了对壳体内壁的清洁效果,且不需耗费额外的工时和过多的能源;

(3)具有多种消毒功能切换的功能,能够根据需要在同一消毒装置上实现不同的消毒功能,且极为适用于多设备同时进行消毒的工艺工况,大大增加了消毒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的主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部位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转轴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壳体,2-刷头,3-横梁,4-进料口,5-波浪形沟槽,6-第二竖梁,7-圆孔,8-固定支撑柱,9-底座,10-第一支柱,11-旋转杆,12-支撑杆,13-出料口,14-封盖,15-长孔,16-槽孔,17-转轴,18-第一竖梁,19-刷毛,20-粗橡筋,21-筛孔,22-第二支柱,24-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1~4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食品加工厂的消毒装置,包括呈筒状、水平横置且两端封闭的壳体1;所述壳体1 内的侧壁上开设有沿周向分布的波浪形沟槽5;所述壳体1的侧壁中央部位安装有一端延伸至壳体1内、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且与壳体1之间成旋转配合的转轴17;所述转轴17的位于壳体1内的单侧柱面上设置有可动框架;所述可动框架包括分散铰接于转轴17上的第一竖梁18和第二竖梁6;所述第一竖梁18的末端和第二竖梁6的末端铰接有横梁3;所述横梁3靠近壳体1侧壁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延伸至波浪形沟槽5内的导杆24;所述横梁3 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刷头2;所述刷头2的一侧与横梁3固定连接,且另一侧与壳体1的侧壁接触。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一般的,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将待消毒的食用菌加入到壳体1内,加入量以食用菌总体积不超过壳体1内部总体积的一般为宜。然后启动外部动力源,带动转轴17进行旋转。转轴17的旋转会带动可变框架绕壳体1的中心轴进行周向旋转。此时,一端固定在竖梁上且另一端伸入到波浪形沟槽5的导杆24也随之开始发生位置移动。由于波浪形沟槽5对导杆 24的限位作用,使得导杆24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做左右摆动,这就会带动横梁3也一起做左右摆动运动。由于第一竖梁18和第二竖梁6的两端均以铰接的方式与转轴17和横梁3连接,因此,可动框架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形变从而适应横梁3的左右运动,并依然能够保证水平方向上的刚性从而推动竖梁绕转轴17的中心轴做周向环绕运动。在上述过程中,固定在横梁3上的刷头2随横梁3的左右移动做左右运动而对壳体1的侧壁进行左右清刷,然后随着可动框架整体的周向旋转运动绕而而对壳体1的侧壁做旋转清刷。这种二维模式的刷动,能够模拟人工手动刷洗,从而避免了单一方向刷洗可能出现的部分杂质粘附方向与刷毛 19运动方向一致而不易刷除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消毒过程全程刷头2均可对壳体1内壁进行清刷,这样彻底避免了杂质的附着,显著降低了消毒装置内部附着残留杂质的问题。在消毒结束后,仅需要对整个清洗机内部进行简单的吹拂后辅以少量冲洗即可完成消毒装置的清洁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的强度。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为了减少波浪形沟槽发生堵塞的可能性,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壳体1 底部垂直向上开设有一与波浪形沟槽5内部连通的圆孔7。由于消毒过程中随着可变框架的绞动,食用菌上会掉落下一些碎削,这些碎削可能进入到波浪形沟槽5中,而波浪形沟槽5 的内凹结构又极易堆积杂质。虽然有导杆24的推刮作用去除杂物,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推刮难度会增大,当长期推刮不完全的时候容易导致沟槽堵塞而影响到可动框架的运转,最终导致可动框架的运作困难而影响到对清洗筒内壁的清洁操作。因此,通过在壳体1 底部开设一个与波浪形沟槽5圆孔7,为杂物的推出提供了一个通道,每次有载物到达该位置时能够自然从圆孔7中脱出,这样大大减少了波浪形沟槽5中载物的残留,保证了波浪形沟槽5中导杆24通路的顺畅,最终保证了可变框架上固定的刷头2顺利实现其对壳体1侧壁的清洁功能。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为了提高消毒装置的多功能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转轴17 上沿转轴17的中轴线自壳体1外向壳体1内开设有槽孔16;所述转轴17上远离可动框架一侧侧壁上开有与槽孔16连通的长孔15。经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利用转轴17在壳体1内部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开口且使壳体1内外贯通的结构。上述结构具有多重功用,具体如下:一是,能够作为外部蒸汽的输入通道,高温蒸汽经过槽孔16和长孔15进入到壳体1内部,从而起到对食用菌高温杀毒的功效;二是,能够在槽孔16中插入紫外消毒灯,然后紫外线能够通过长孔15照射到壳体1内部的食用菌上,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三是,能够在槽孔 16中插入臭氧离子发生器,后者生成的臭氧分子能够通过长孔15进入到壳体1中,进一对食用菌进行杀菌消毒;四是,能够在槽孔16中通入低温无害的惰性气体,从而实现在消毒杀菌过程中起到对食用菌起到风味保留的作用。从上述功能可以看出,转轴17上槽孔16匹配长孔15的结构,能够实现消毒装置功能的多样化,一个设备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功能。与此同时,又由于各消毒功能部件可以进行替换,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设置多个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消毒装置,但实际的消毒部件可以只有一套,然后根据工序进行轮换使用,这样既丰富了消毒装置的功能,又在扩大单位时间处理量的同时,大幅度节约了设备的购置成本,进而能够显著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各功能并为列举完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地开发上述结构的深度功能。此外,上述功能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相互组合,例如紫外消毒灯和臭氧发生器能够集成在同一装置中后插入到操控中,从而同时实现两个消毒装置各自的功能;而通入高温惰性无害气体,既能够收到高温消毒的作用,又能够发挥惰性气体在高温条件下避免食用菌氧化而丧失应有的风味。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为了增强对壳体内食用菌的翻动作用以达更好的消毒效果,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第一竖梁18和第二竖梁6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粗橡筋20;所述粗橡筋20固定于横梁3和转轴17之间。通过增设粗橡筋20,能够在不限制可动框架形变能力的前提下,为壳体1的中部增加搅拌扰动的效果,从而实现对食用菌的翻动,进而保证食用菌的全面消毒。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为了加强对食用菌表面残留杂质的清扫去除,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粗橡筋20的表面粘贴覆盖有刷毛19。通过设置刷毛19,能够在进行扰动搅拌的同时,对食用菌的表面进行刷洗,从而进一步减少食用菌表面附着的泥沙、微生物等杂质,进而再一步提升食用菌的最终消毒效果。作为优选的,刷毛19的材质可以选择但不限于尼龙等软性塑料纤维,从而在清刷的同时,有效避免食用菌外表面的损伤。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为了对壳体的侧壁进行自动清扫,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第一竖梁18靠近壳体1侧壁一侧的侧面上、所述第二竖梁6靠近壳体1侧壁一侧的侧面上均固定有刷头 2;所述刷头2的未固定一侧与壳体1内壁接触。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对壳体1侧面内部的自动清刷,从而保证了壳体1整个内壁的清洁,进一步减少了客体内部食用菌碎削附着严重、难以去除的问题。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1,为了减少壳体内空气的浊度以减少食用菌二次污染的风险,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壳体1未安装转轴17一侧的侧壁底部开设由于出料孔;所述出料孔外侧通过螺丝固定有覆盖整个出料孔且开有筛孔21的封盖14。密闭空间中进行消毒操作,杀灭的病原体实际依然存留在壳体1中,随着可动框架的搅动的,会扬起到壳体1内部的空气中,如不及时泄出,会有对食用菌产生二次污染的风向。通过设置带有筛孔21的封盖14,既能够将食用菌保持在壳体1内,又能使壳体1内的空气随可动框架的搅动而泄出,这样能够降低壳体1内空气的浊度,从而减弱了食用菌二次污染的风险,提高了实际的杀菌消毒效果。与此同时,筛孔21的设置还方便操作人员对壳体1内部食用菌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以便于对工艺条件和参数的控制。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为了增加消毒装置卸料的便捷性,进行了如下改进: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底座9和设置于底座9和壳体1之间的旋转支撑柱和固定支撑柱8;所述旋转支撑柱包括相对固定于底座9上的第一支柱10和第二支柱22;所述第一支柱10和第二支柱22之间设置有旋转杆11;所述旋转杆11中轴线与壳体1中轴线垂直,且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一支柱10和第二支柱22并与第一支柱10和第二支柱22之间均成旋转配合;所述旋转杆11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与旋转杆11和壳体1均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柱8固定与底座9上,且上端面设有与壳体1轴向外壁轮廓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壳体1嵌于凹槽中并与凹槽的内壁接触。上述结构为优选的一种支撑结构,其优点在于,既能够在进行消毒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消毒装置的稳定支撑,又能够在需要卸料时允许将消毒装置的非出料一端进行太高,从而大幅度简化了卸料操作并显著提升了卸料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料口13出设置有封盖14,需要在卸料前先行拆除,才能够进行卸料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