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炒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80386发布日期:2022-12-09 22:0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炒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背景技术:

2.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消炎、止渴、抗氧化、抗衰劳、提神益思、强心利尿、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智力等功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3.原料是基础,加工是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茶叶加工中茶叶含水率的变化与茶叶成品的品质密切相关。现有的炒茶技术大多通过编程控制炒茶设备的温度和炒制时间,但没有实现对炒茶设备内环境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对每一加工工序在制品含水率的判断还是依赖有经验的炒茶师傅,采用传统的“一看二闻三摸”的方法,因此无法实现对茶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感知和监控。同时现有的炒茶机,炒茶筒大都为横向布置,茶叶大部分堆积于炒茶筒的下半部分,底部的茶叶容易残留在炒茶筒内,导致粘连和炒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茶叶炒制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炒茶筒,炒茶筒的筒壁内设置有加热机构,炒茶筒下方设置有基座,基座上部连接有若干支撑柱,支撑柱上端与炒茶筒相连接,炒茶筒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送料管,送料管下部连接有底板,基座上部设置有电机,电机上设置有电机轴,电机轴的上端与底板的下表面相连接,炒茶筒上方设置有料斗,料斗下部连接有供料管,供料管下部连接有挡料管,送料管上端穿出炒茶筒并位于挡料管内部,送料管下部外侧套设有排料管,排料管下端穿出炒茶筒设置,排料管下端外设置有集料机构,送料管外周连接有进料管,进料管另一端连接有盛料框,盛料框外周与炒茶筒的内壁相贴合,盛料框下部连接有出料管,出料管另一端与排料管相连通,盛料框内部设置有挡块,盛料框上设置有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挡块相连接。
7.作为优选,炒茶筒包括加工筒,加工筒上下部分别设置有顶板和支撑板,加热机构为呈螺旋状设置于加工筒内的加热管。
8.作为优选,排料管下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出料口,集料机构包覆于出料口上。集料机构包括四个相对设置的挡罩,挡罩包括盖板,盖板内侧和外侧的下部分别连接有下沿部和外沿部,下沿部下部设置有刷毛,下方至少一个挡罩上设置有下料管。
9.作为优选,进料管与送料管连接处的下方铰接有引导板,送料管内部位于引导板下方的位置铰接有第三液压缸,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上端与引导板底部铰接。
10.作为优选,送料管内部设置有回料管,回料管和送料管之间设置有挡圈,挡圈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下料口,回料管位于挡圈下方的部分开设有缺口,底板上对应与回料管底端的位置设置有滤网,滤网下方设置有第一风扇电机,第一风扇电机的电机轴上设置有第一
扇叶,回料管顶端连接有若干支撑杆,支撑杆上端连接有顶罩。
11.作为优选,送料管和顶板之间设置有套圈,套圈内部设置有若干条密封条,密封条内周与送料管外周相接触,送料管外周开设有环槽,套圈内周设置有密封片,密封片内端伸入到环槽内,套圈下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外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唇,送料管外周设置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唇,第一密封唇和第二密封唇的部分相互重叠。
12.作为优选,顶板上部连接有排湿管,顶板内开设有与排湿管相连通的出气管,出气管另一端延伸至顶板的下表面并与炒茶筒内部相连通,顶板下部设置有湿度检测器,出气管内部设置有第二扇叶,顶板内部设置有第二风扇电机,第二风扇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二扇叶相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炒茶筒从横向设置改为竖向设置,提高了茶叶进出料的效率;湿度检测器实时检测炒茶筒内湿度,通过排湿管和风扇及时将蒸汽排出炒茶筒外,有效防止茶叶色泽变黄,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竖向设置,能够改变横向布置时茶叶大部分于炒茶筒下半部受热的情况,可以与炒茶筒大部分内壁接触受热,提高了受热的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1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8.图5为本发明中盛料框的安装示意图;
19.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7为本发明中盛料框的俯视图;
21.图8为本发明中回料管的安装示意图;
22.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10为本发明中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1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12为本发明中挡罩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3为本发明中排湿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基座;2、支撑柱;3、支撑板;4、加工筒;5、顶板;6、支撑架;7、料斗;8、供料管;9、挡料管;10、送料管;11、电机;12、电机轴;13、第一液压缸;14、出料板;15、盛料框;16、进料管;17、排料管;18、出料管;19、第二液压缸;20、挡块;21、回料管;22、引导板;23、第三液压缸;24、支撑杆;25、顶罩;26、底板;27、套圈;28、密封条;29、环槽;30、密封片;31、固定片;32、固定罩;33、第一安装架;34、第一密封唇;35、第二安装架;36、第二密封唇;37、挡圈;38、下料口;39、第一下料台;40、滤网;41、第一扇叶;42、第一风扇电机;43、盖板;44、刷毛;45、下沿部;46、外沿部;47、固定环;48、出料口;49、第二下料台;50、下料管;51、固定块;52、固定杆;53、挡罩;54、加热管;55、排湿管;56、出气管;57、湿度检测器;58、第二风扇电机;59、第二扇叶;60、填料;61、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1-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29.一种茶叶炒制装置,包括炒茶筒,炒茶筒包括加工筒4,加工筒4上下部分别设置有顶板5和支撑板3。炒茶筒的筒壁内设置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为呈螺旋状设置于加工筒4内的加热管54。加工筒4外侧设置有保温层,能够有效地减少热量的外散。炒茶筒下方设置有基座1,基座1上部连接有若干支撑柱2,支撑柱2上端与炒茶筒相连接,炒茶筒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送料管10,送料管10下部连接有底板26,基座1上部设置有电机11,电机11上设置有电机轴12,电机轴12的上端与底板26的下表面相连接,炒茶筒上方设置有料斗7,料斗7下部连接有供料管8,供料管8下部连接有挡料管9,送料管10上端穿出炒茶筒并位于挡料管9内部,送料管10下部外侧套设有排料管17,排料管17下端穿出炒茶筒设置,排料管17下端外设置有集料机构,送料管10外周连接有进料管16,进料管16另一端连接有盛料框15,盛料框15外周与炒茶筒的内壁相贴合,盛料框15下部连接有出料管18,出料管18另一端与排料管17相连通,盛料框15内部设置有挡块20,盛料框15上设置有第二液压缸19,第二液压缸19的活塞杆与挡块20相连接,第二液压缸19控制其活塞杆伸缩能带动挡块20在盛料框15内移动,使得挡块20能移动至出料管18与盛料框15的连接处上方将其覆盖或使挡块20从出料管18与盛料框15的连接处上方移动使连接处露出。
30.排料管17下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出料口48,集料机构包覆于出料口48上。集料机构包括四个相对设置的挡罩53,挡罩53包括盖板43,盖板43内侧和外侧的下部分别连接有下沿部45和外沿部46,下沿部45下部设置有刷毛44,下方至少一个挡罩53上设置有下料管50,支撑柱2上连接有固定杆52,固定杆52另一端连接有固定块51,固定块51通过螺栓安装于外沿部46上。
31.安装时,四个挡罩53相对,从而在四个挡罩53之间形成一个集料腔,经炒制后的茶叶经排料管17落下,从出料口48处排出到该集料腔内,再从下料管50排出进行收集。上下的挡罩53之间通过螺栓穿过固定环47相固定,同时挡罩53通过与固定块51的配合固定于支撑柱2上,使得左右相对的挡罩53之间抵紧。上方两个挡罩53下部的刷毛44贴合出料口48的上部设置,下方两个挡罩53上部的刷毛44贴合出料口48的下部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出料口48能在拼接后的挡罩53内自由转动,同时茶叶又不会从挡罩53和出料口48之间的间隙处掉出。
32.排料管17与出料口48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下料台49,使得从排料管17中落下的茶叶能沿着第二下料台49更快地滑落到出料口48中排出。
33.进料管16与送料管10连接处的下方铰接有引导板22,送料管10内部位于引导板22下方的位置铰接有第三液压缸23,第三液压缸23的活塞杆上端与引导板22底部铰接。引导板22的设置,能够挡住从送料管10内掉落的茶叶,并将茶叶引导到进料管16内,从而进入盛料框15内进行炒制。引导板22的角度可通过第三液压缸23控制其活塞杆的伸缩来改变,引导板22和进料管16之间的夹角随着引导板22所在高度的下降而变大,使得挡住茶叶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而使从送料管10内掉落的大部分都能得到引导。
34.茶叶在送料管10内下落时,不能全部进入到进料管16内,为了避免这些茶叶堆积,也为了减少茶叶的浪费,需要将这些茶叶引导到送料管10上部使其重新进行进料。送料管10内部设置有回料管21,回料管21和送料管10之间设置有挡圈37,挡圈37位于送料管10和
回料管21之间靠下的位置,挡圈37的外周与送料管10的内壁贴合,挡圈37的内周与回料管21的外壁贴合,挡圈37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下料口38,下料口38上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下部的开口面积,茶叶能顺畅地从下料口38掉落到挡圈37下方,而在茶叶从下往上时对其进行一定的阻挡。回料管21位于挡圈37下方的部分开设有若干供茶叶通过的缺口,底板26上对应与回料管21底端的位置设置有滤网40,滤网40下方设置有第一风扇电机42,第一风扇电机42的电机轴上设置有第一扇叶41,回料管21顶端连接有若干支撑杆24,支撑杆24上端连接有顶罩25,顶罩25的截面为圆弧形。送料管10内掉落的茶叶若没有进入到进料管16内,在掉落到送料管10底部时,通过挡圈37上的下料口38落入到挡圈37下方。在底板26上方位于送料管10和回料管2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下料台39,到达挡圈37下方的茶叶能沿着第一下料台39下滑,通过回料管21上的缺口进入到回料管21内部。第一风扇电机42驱动第一扇叶41转动,第一扇叶41产生的风力吹动上方的茶叶上升。茶叶在回料管21内上升到顶部后,被顶罩25阻挡并沿着顶罩25底部移动,从而通过支撑杆24之间的间隙排出回到送料管10内参与到生产中。
35.送料管10和顶板5之间设置有套圈27,套圈27下部连接有固定片31,固定片31通过螺栓固定于顶板5上,套圈27内部设置有若干条密封条28,密封条28内周与送料管10外周相接触,
36.送料管10外周开设有环槽29,套圈27内周设置有密封片30,密封片30内端伸入到环槽29内,
37.套圈27下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架33,第一安装架33外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唇34,送料管10外周设置有第二安装架35,第二安装架35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唇36,第一密封唇34和第二密封唇36的部分相互重叠。
38.通过设置三种密封方式,三种密封方式之间能相互配合形成补充,来填补送料管10和顶板5之间的间隙,能够有效减少热量从间隙处逸出。
39.顶板5上部设置有固定罩32,固定罩32的部分压在套圈27顶部上,从而对套圈27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套圈27变形而影响密封的效果。
40.为了保证炒出的茶叶的品质,炒茶筒内湿度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顶板5上部连接有排湿管55,顶板5内开设有与排湿管55相连通的出气管56,出气管56另一端延伸至顶板5的下表面并与炒茶筒内部相连通,顶板5下部设置有湿度检测器57,出气管56内部设置有第二扇叶59,顶板5内部设置有第二风扇电机58,第二风扇电机58的电机轴与第二扇叶59相连接。顶板5内设置控制器如单片机,湿度检测器57、第二风扇电机58均与该单片机电性连接。当湿度检测器57检测到炒茶筒内部湿度过高时,第二风扇电机58启动通过其电机轴带动第二扇叶59转动,将炒茶筒内部的部分湿气从通过出气管56、排湿管55抽出到外部,从而有效降低炒茶筒内的湿度。
41.出气管56内设置电磁阀,该电磁阀与单片机电性连接,平时状态电磁阀呈关闭状态,需要排湿气时其呈打开状态。
42.出气管56内设置有填料60,顶板5内位于填料60下方的位置开设有集水槽61。湿气经过填料60时,水蒸气能附着于填料60上,从而减少水蒸气对第二扇叶59的腐蚀,延长第二扇叶59的使用寿命。附着在填料60上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落入下方的集水槽61内储存备用。当湿度检测器57检测到炒茶筒内湿度过低时,通过第二风扇电机58带动第二扇叶59转
动,风吹过填料60和集水槽61时,能将部分水气带入到炒茶筒内,从而调节湿度。
43.为了监测炒茶筒内的温度,以便于控制加热管54的发热效率,可以在炒茶筒内部不同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并与控制机构如单片机相连接,来实时监测炒茶筒内的温度。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有利于减少误报。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